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已关闭版区>>盟军敢死队>>[二战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评述

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评述
发信人: gulu0569(影子*俗)
整理人: pennyyuen(2002-05-12 20:09:31), 站内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吗?既是也不是。这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一个国家想在欧洲夺取统治地位,从而普升为世界大国的最后尝试。   

如果没有希特勒,二战会爆发吗?不会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肯定不会在1939年爆发。可以认为,1939年德国在没有希特勒的情况下也会成为欧洲大陆最重要的国家,并取代法国的主宰地位。这是否会导致战争,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是认为这样的欧洲战争发展成为世界大战是不大可能的。   

    

德国是否注定要统治欧洲?希特勒肯定相信这一点,他能说服大多数德国民众。这是德国国防军和工业界在与力量非常强大的世界大国进行对抗的6年战争中取得不俗战绩的原因。没有德国人民,希特勒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不过,如果没有希特勒,在这6年里保持一定程度的全国团结和纪律也是不可想象的。   

1914年与1939年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重大区别是:即使是威廉二世的坚决反对者也不会说只有这位德国皇帝一人应对1914年的战争负责。但要对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的只有希特勒一人。由于他缘故,对二战爆发原因的理解要比一战容易。   

从1933年到1939年,希特勒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39年,德国是欧洲实力最强的国家,比俾斯麦的德意志第二帝国更强大、疆域更宽广。与俾斯麦不同的是,希特勒甚至是在没有打仗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的。但是,希特勒的野心在继续膨胀,他要取消波兰的独立。波兰人奋起反抗——结果是二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两天后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宣战。但对一战骇人听闻的血腥屠杀还记忆犹心的欧洲人民很少有、甚至根本没有父辈们1914年参战时的热情。简言之,1939年大多数欧洲人民都害怕战争,希特勒却不怕。德国国防军凭借进行战争的新战略战术占领了波兰。英国人和法国人试图在远离自己领土的斯堪的那维亚开辟一条照相。希特勒抢在了他们的前头。在一个大胆的军事行动中,德国人占领了丹麦,征服了挪威。在此之前,希特勒就命令国防军于1940年5月10日在西欧发起进攻。5天后荷兰投降,大约两周后比利时投降,法国在不到6周的时间内屈服了。只有英国在刚上任的丘吉尔的领导下坚持奋战。   

当时希特勒离赢得战争的目标最近。他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地希望,英国人愿意与他达成一项协议。但这一点落空了。一个知名人士再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就是丘吉尔。   

同时,美国和苏联巨大的身影渐渐向欧洲的边缘推进。一场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着这场欧洲的战争。1940年,美国政府逐步放弃了中立的立场,站到了英国人一边。美国人认为这样做不一定会卷入一场真正的战争。他们估计错了。   

1940年7月,希特勒不得不认识到英国人还将继续战斗。他对他的将军们说,英国人只有两个希望——美国和苏联。他不能对美国怎么样。但是如果先消灭苏联,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最后一丝希望就将破灭,德国人实际上将不可战胜。这就是希特勒准备入侵苏联的主要原因,这比他偶尔用来向他的拥护者解释的“生存空间”哲学更重要。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的国防军向苏联发起的突然袭击拉开了苏德战争之序幕。德国人希望在年底之前获胜。起初德国的闪电战术十分奏效:300多万苏联人被俘虏,德国人一直打到莫斯科附近。可是,1941年12月5日,德国军队遭到了苏联红军的反击——在莫斯科附近,德国军队前进的步伐被阻止了。这是德国国防军在两年多时间里第一次被迫撤退。随后在亚热带的太平洋上,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把美国拖入了战争。这确实是两起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首先,欧洲战争至此发展成了世界大战,其次,希特勒不能再用他的方式来赢得战争。   

从这一刻起,希特勒改变了他的战略。他曾计划进行一系列速决战。现在他面临着一场持久战。他曾企图发动一场欧俄战争,现在他被卷入了一场真正的世界大战,以日本为盟友,以美国为敌。   

1931年,日本决定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以远东的眼光来看,可以说二战从1931年就已经开始了。1938年日本占领了从西伯利亚到印度支那边界的几乎所有的中国海岸,包括中国最大的几个城市。   

苏联在军事上有能力挫败日本人入侵蒙古的企图。但美国是唯一能有效阻止日本的大国。希特勒认识到这一点,并于1940年9月向日本建议签定“三国协定”,日本立即采纳了建议。日本认为,与斯大林签定中立协定就能自身的地位。当德国袭击苏联时日本人有多种选择,但日本推断与美国之间的战争是最不可避免的。事实上,美国人不断向日本施加经济压力。天皇与保守派仍希望能与美国签定某种协定。但是华盛顿要求日本人从中国撤军。这对东京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于是日本人在1941年12月7日出人意料地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据点。   

由于发生了珍珠港事件,希特勒向美国宣战。在此期间,罗斯福和美国参谋长们在几个月前就做出的一项决定(“彩虹五号”)被证明对日后的战争进程造成了重大影响。美国领导人在开辟第二战场可能性的时候作出决定,先摧毁德国,然后再摧毁日本。这是一项聪明的决议,尽管它不一定与当时美国人民更愿意与日本人作战的想法相一致。   

于是1941年后的二战实际上成为了这三场战争:美英等国在西欧、南欧和北非与德国和意大利开战;德国和苏联在东欧开战;日本人在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上与美国人,英国人和中国人开战。   

1942年,下面四起事件改变了局势:11月,英国人在埃及西撒哈拉的阿拉曼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迫使德意军队最终撤军;几天后,美英联军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最终导致把轴心国从北非完全驱逐出去,并帮助架起了通往意大利的跳板;13天后,德国第6集团军在苏联红军精心策划的反攻中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同时,日本撤退到瓜达尔卡纳尔岛。   

从此以后,初了为数不多的反击之外,德、意、日军队一直处于防守地位。但是,他们的力量和决心在一段时间内并未消减,只有意大利与1943年9月投降了。丘吉尔深知这一点,并警告他的人民说,1942年11月不是战争末期的开始,而是战争初期的结束。   

一战与二战的一个相似之处是,在海军对战争起决定作用的几个世纪之后,又回到了陆地战争。军队的机械化改变了一切。希特勒知道,一战时期在战壕里进行作战的静态战争不复存在。起重要作用的不仅是纳粹的军队运输,而且还有武装军团的迅速推进。无论是大西洋还是太平洋,潜艇战都很重要。它能给敌人以重创,但战争的结束还是要取决于大量地面军队的征服和占领。此外,坦克、飞机和飞船尽管最早是在一战的战场上出现,但它们对一战所起的作用却微不足道。而二战前人们普遍认为,大规模的空袭将会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但这种情况也并未出现。   

两次世界大战最根本的、最大的区别是:一战中军方和平民基本上是分开的,除了身处战区和食品匮乏导致的后果之外,平民很少遭受损失。二战则不同,在一些大城市中,空袭和炮火造成妇女、儿童和老人死亡的人数往往超过军队在前线的损失。   

二战的一项革新是武器的革新。一场战争几乎总是能创造出新的技术。德国人在二战中像在一战中一样出尽风头。。在很长时间内,德国飞机和坦克的质量都要优于它的对手,德国人从合成汽油和人造橡胶的发明和生产中获益非浅。在战争结束前夕,他们又研制出装有进气管的潜艇和喷气式战斗机。但为时已晚,这已无法影响战争结局。用于消息传递的雷达、声纳和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给战争双方带来了有好有坏的结果。德国制造的V2导弹用于摧毁非军事目标,为的是毁掉人民的士气。美国在流亡科学家帮助下研制出的原子弹也一样。这有助于战争的早日结束。   

两次世界大战最后一个重要的区别是:两次大战主要都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如今却增加了一个全新的、以前几乎不存在的意识形态因素。一战中有些人反对自己的政府,偶尔还有人充当敌人的特务或间谍。二战中有数十万人希望本国政府灭亡,并与其作斗争。他们或多或少间接地为外敌的胜利出了力。   

1945年拉开了核时代的序幕,开始出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许多德国人(包括希特勒)认为,这两大赢家终有一天会不可避免地互相碰撞。的确是这样,但冲突并没有引起新的世界大战,这主要是因为1945年后无论是美国人还是苏联人都不敢冒险越过柏林——德国和欧洲的分界线。   

此外有一点无论如何是可以想象的,既二战可能不仅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欧洲战争,而且也可能是最后国与国之间的世界大战。   




----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