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ua-ge(你爱的人)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2-05-07 09:44:07), 站内信件
|
解放前,在潮澄饶交界地区曾流传过一句谚语,说“无隆不成饶”。其意是说:若无隆都(古称隆眼城都,包括今澄海莲华镇在内)就不能成为饶平。(意为饶平就艰苦)这是旧时人看旧时事的老话。(解放后,隆都由饶平归属澄海)。但是,这句老话确也反映了旧饶平的历史真实。
从旧时地图上可以看到,建县城于三饶的饶平县,越过了澄海的盐鸿、樟林东陵(今称东里)统辖了夹在潮安和澄海地界之间离县城七八十里的隆都,这与“无隆不成饶”的谚语有关。饶平看重隆都,是由于旧饶平的大部分山区和沿海地方都比较贫困,而地处平原的隆都相对比较富有。对隆都的富有,有一则广为流传的谚语予以夸张和形容,说“隆都3年不崩堤,猪母可以挂金耳钩。”隆都自古就是一处水网地带,鱼米之乡;也是旧饶平县府要钱要粮的主要筹取地。
自清至民国,富有的隆都,不仅在饶平,乃至全潮汕都很有名声。因为在这两个历史年代,隆都出了两个很有影响的著名人物。一个是前美村举人陈廷光,都里民众尊称他为“陈老爷”。他外出做官30余载,雍正五年致仕归乡后,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捐银6690余两,用蜃灰修固环绕隆都南北两堤共4000余丈,保障农业增收,使全都更加富足。他还创建本村的“永宁塞’和都中的其它公益,深得民众和各级官府的赞扬,还获得朝廷赐予“重宴鹿鸣”的殊荣。再一个是清末民国初侨商巨贾陈慈簧,他也是前美村人,自少随父陈焕荣到香港经商,发财致富后到泰京创立“黉利行”,并在越南、新加坡、香港、汕头等处设分行,经营大米加工、贸易业和金融业,成为“富甲南洋”的大华侨、大实业家。在他带动和影响下,前美和全隆都就逐渐形成了名闻遐迩的侨乡。
时局的变化,有人以“隆”与“农”谐音,说成“无农不成饶”,并以“一农败百商”的俗语作了新的解释,说明农业是基础,无有农业的发达,就不可能有富饶的地方。这种解释符合当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古为今用,老话新说的一种尝试,值得参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