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aviling(davi)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21:01:39), 站内信件
|
甲戌校本中有周汝昌老先生的序和校订者邓遂夫写四万多字的“走出象牙之塔----《红楼梦脂评校本丛书》导论”。导论第一部分“脂评本的发现及其价值”首先把脂评本的发现与敦煌、甲骨等同比高,实难令人同意。“敦煌”、“甲骨”其历史年代与文化价值已很明确,而“脂本”的甲戌本不避康熈“玄”字讳,足以说明决非“乾隆抄本”;己卯、庚辰本却都避道光帝“宁”字讳,但都说它是乾隆XX年,并认定“脂砚斋自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写下这一‘绝笔’之后,果然就...”;甚至连它的主人脂研斋是何许人还无法证实,岂可就把这脂本的价值,与敦煌、甲骨等同。
邓先生在“导论”中谈到脂评本的两大价值:一是“使人终于明白:曹雪芹生前的最后定本其实只有前八十回,后面的原稿,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早期就‘被借阅者迷失’;而且迷失的原稿不论在内容情节还是回目数量上,都与程高本后四十回大相径庭”;二是“脂评本的重要价值,在它保存的大量脂批上。这是脂评本带给《红楼梦》读者和研究者最大的福音”。
然而我却终于没有明白,脂评本中许多的批,从第一回<好了歌解>中的“柳湘莲一干人”的批,直到后来“狱神庙”、“仗义探庵”、“悬崖撒手”、“情榜”的批,都说明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确实写作完成了,而且在一定范围内传抄借阅了。为什么只有脂砚斋的那一套“迷失”了呢?既是这一套迷失了,脂砚斋当时怎么不会向其它曾经借过抄阅的人再补抄回来呢?
“导论”中说“脂批是和现在公认的这部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巨著相伴而生的。所谓‘相伴而生’,我是指从曹雪芹生前十余年,即从甲戌定本之前的一两次修订稿开始,便形成了一种几乎是固定的运作程式----作者每修订一次书稿,脂砚斋立即作一次‘阅评’,畸笏叟也紧接着誊抄一次新的定本”;“导论”中还说:“自脂批产生伊始,作者便一直坚持在书名中将脂砚斋的‘评’和他的小说并列,从而凸显出脂评与《红楼梦》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特点”;“作者坚持使用这样的书名,分别表达了他希望脂批与《红楼梦》不独‘相伴而生’还应‘共存永葆’的心愿”(哗!不知雪芹地下有知,是否会抗议)。既然这样,为什么迷失了的部分,这三个人都不管了呢?难道只有“叹叹”吗?!
到底脂评带给《红楼梦》读者和研究者是最大的福音呢还是乱“灌水”?!
davi(大为)2001.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