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业余爱好>>咖啡文化>>◎☆咖啡教室☆◎>>巴黎的咖啡文化(转自木子书屋)

主题:巴黎的咖啡文化(转自木子书屋)
发信人: shaina(shaina)
整理人: jurn(2002-05-02 11:55:12), 站内信件
海明威曾说:“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待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到哪里去, 
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此言不虚,并且常泡巴黎的咖啡馆,是参与这场“流动的盛宴”的不二法门。力普咖啡馆是海明威在巴黎当特派记者时常光顾的咖啡馆之一,而《小王子的作者安东尼·圣修伯里也常来此参加文艺沙龙。98世界杯期间,我受聘为国内一家体育大报的特约记者在巴黎看球写稿。我发现巴黎街头的露天咖啡座是写稿的好去处,一小杯咖啡,一小块方糖,一小张圆桌,可以泡一个下午。饿了买份法式面包,抹上鹅肝酱,经济实惠。写稿之余,还可以一览繁华闹市各色人种拼凑成巴黎的国际色调。 

  我尤其钟爱塞纳河畔的左岸咖啡馆。这里位置极佳,闹中取静,不远处便是艺术之桥。艺术之桥是巴黎第一座铁桥,也是塞纳河上唯一的人行桥,左岸是法兰西学院,右岸是卢浮宫。入夜,桥两端的宏伟建筑亮起桔黄的灯光,抬眼望去,顿觉历时感从左右两岸辐射而来,艺术在历史的夹缝中,孤独而自得。 

  常来常往,我每次来都见我邻座有位气质高雅的法国老头,衔着烟斗,手持报纸,独啜法式咖啡。是仲夏的一天,我刚从王子球场看球归来,正点杯咖啡,展开手提电脑写稿。其时正值午餐时间,馆内宾客满座,那个法国老头和我共用一张桌子。他吃着简食,眼睛不时地描向我的电脑,并且细细朝我打量。后来经不起好奇心的驱使,终于问我:“小伙子,您在写作?”我回答:“正在给中国发送世界杯稿件……”经过这次的邂逅,我们时常相约在左岸咖啡馆聊天,结成无所不谈的忘年交。 

  这位法国老头名叫让·莫里斯,总是身着剪裁得体的西服,满头长发梳理得纹丝不乱。并且总是声称自己只有六十岁,然而从他那泛黄又朦胧的眼珠里,我却读出他约有八十岁。莫里斯宛如文化宝典,时时带我到拉丁区访古寻幽,波特莱尔驻足的伏尔泰咖啡馆,普鲁斯特、雨果、佐拉钟爱的拉贝罗斯咖啡馆,萨特与西蒙波娃探讨存在主义的花神咖啡馆,里维拉与加缪德满都菁英咖啡馆,以及毕加索、王尔德时常光顾的和平咖啡馆,都是我们常聚之处。在那里品味咖啡,仿佛与先哲心灵交会,更有一番思古幽情。莫里斯也经常自豪为诗人,时而即兴赋诗、朗读诗作,时而低唱法国老歌,时间洪流好像凝固在二十年代。 

  莫里斯的脸上虽然已经刻下岁月的痕迹,却不掩年轻时的倜傥风流,令人猜度他应有多彩多姿的罗曼史。他闻之浩叹一声,浅啜一口咖啡,充满了逝者如斯苍凉地说:“年轻总是美好的!……风蚀残年,只有每天独品咖啡了。”言毕,他的眉宇间锁着一股孤寂…… 

  想起他时常孤寂一人独啜咖啡的情景,心中顿悟:人生的孤独是否恰似一杯咖啡,香醇中包含着苦涩? 

  巴黎的露天咖啡座是散漫的,体现了拉丁民族享乐主义的普及盛行。在露天咖啡座坐下来,一杯咖啡在手是一件相当惬意的事情。法国人的咖啡杯都是小小的容量,像我们喝白酒的小酒盅那么大,品味的是那种悠闲、那种韵致,一如闽南、潮汕人喝功夫茶用的小小茶杯,喝的是那种感觉,不是剂量。我在紧张的采访写稿之余,呷一口咖啡,先在舌尖上打个转,让味蕾感受其个中香醇及热度,再抽根烟,紧张的情绪会一下子随风而逝。 

  人生不可能每分钟都循规韬矩,偶尔在人丛中散漫下来在看人生,是很愉快的事。或许法国的文豪、哲学家,就是在浅啜咖啡的散漫中,才咂品出写作灵感或哲学断想的真髓来。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