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haozhi4(宏歌翼然)
整理人: mmm_mmm_365(2002-04-27 23:22:28), 站内信件
|
现在结合昨天基甸先生给我的问题说一下——学佛!
可以这样说往往现在的真学佛的通家基本上是不希望没有佛学基本修养的年轻人学佛的,不是因为学佛不好,而是因为学佛是古人说的能弃帝王之尊如弃一个破烂鞋子一样的气度的大丈夫才可以行的事情,学佛就是要和佛一样去体认生命的本性,要背尘合觉转变自己精神和身体的习惯行为,是天底下最难得事情,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还不如先踏踏实实做人,先把人做好了,再学佛不迟,因为学佛的根基就是如何做人,所以在咱们中国文化里往往有儒佛道三通的大家,要知道通是什麽含义啊!是真正的了解了这些学养和实践的共同原则和不同处。儒家的根本修养就是如何做人的具体学问,孔子是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未知生焉知死”和子不语怪力乱神。其实佛教也是这样的意思,因为上根利器难得,下愚之彻信也难得。做人不够聪明可以力学补救但是有了许多先入为主的成见就很难转变了。佛教也是戒定慧三个步骤,戒就是做人的规矩是首先,因为戒保持的好,做人有了原则,精神和身体的行为能相应才能比较平稳下来得到止和定,定久了才可以生起般若智慧。要知道般若智慧不是聪明,能解决自己和别人问题的才是智慧,只是有许多问题那是世智聪辩,在佛学里慧的意思就是般若,般若是音译,因为包含很多含义难以用中文的词来代替尊重原义保留它的原音,如果勉强翻成就是智慧。这和儒家的教育方法是共通的,以前真正懂儒学教育的人都是在人岁数很小的时候,让他死记硬背一些他们不懂的经典和文章和学习洒扫应对的一些生活上为人处世的基本规矩,为什麽呢?和佛教的“戒”是一个意思,因为端正人格的塑造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知识和见解可以力学,做人的心理修养却不是凭学可以的,需要从小养成的习惯力量使然,所谓“少小习成若天性”;还有一层重要意思就是正好和现在的教育方法相反,现在的教育是自小开始就广学不同种类的知识和学问,好象看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早熟聪明的不得了,但实质上却因为学的种类太多,除非天生资质特别好的孩子,一般人学的知识多却失去了真正学养的能力,连对善恶是非的判断力都下降了,而且因为所学太杂,教育上又很难因材施教,造成其实是扼杀人才于无形中,即使造就出的人才,他们做人的基准都很难保持,不知道如何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事物和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人太多了,失去了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智慧。而那些真明白以前教育原理的人,为什麽要强迫孩子们自小守大人一般的规矩死记硬背一些他们不懂的东西啊,就是让他们改变他们各自不同的习气而导引他们走身心健康的路子,现在虽然不懂,可是长大后因为经验的累积和判断力的增长,小时侯背的东西一辈子也忘不了,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因为那上面有些处理各种问题的原理和原则是非常有智慧可以导知识以正途的东西,这些东西自小深刻在人脑海里有潜移默化的非凡效果。一般人以为只有东方人用这个办法,其实西方人的教育也一样,大家可以细心观察只要是对社会大众却有贡献,自己事业有成就的人往往在孩提时代所受教育都是外在环境宽松但在所学开始特别有限制,不是非常的驳杂要先学专一,专一才会最后有成就。因为知识的变动和递增是永远的更新的,可处理事物的原理和原则是有规律可寻的。为什麽讲这许多好象和学佛无关的东西呢?因为学佛一开始的要求就是专一,心念要专一,所学学理要专一,身体的行为也要有限制。这样才是开始学,以前所学要先完全放弃!这个对许多人来讲非常困难,知识越多的人越不容易理解和学通,因为学佛学的是放下,到最后连学佛的观念都要放下,可是一般人的习性是拾起。密宗的特殊就在于它的法门是拾起,随顺众生习性,叫你每天身要怎样做,手要怎样结印,脑子里如何观想,观想还有层次上的许多变化,从颜色到形状,口里还要念这个咒那个咒,总之你们不是喜欢妄想吗?就让你们想个够,身口意都闲不了,统统拾起来,其实最后的目的还是让你专一起来打消念头的不断更替!对于人心理行为的规律,佛学分析三种基本,第一名词叫妄想,就是人从来不能止住的念头像不断的流水一样,第二个叫昏沉,打瞌睡是细昏沉,睡觉是大昏沉,昏沉就是意识不清难以控制的状态,第三个是无记念,人有时什麽也不知道的那种状态,其实是暂时或持久深度的昏沉。要改变这种心理习惯要从身心上同时下手,所以佛教的原理一直是心物合一的哲学,这和《大学》里讲的知止而定,定而能安,安而虑,虑而得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至于怎样切断妄想的习惯改变身心的状态,这才真是变一个人气质的关键,现在人理解的气质是用气质这个词而歪解这个义。切断妄想是因为用变动的妄想心分析事物会有很大的偏失,佛说人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是前六识,第七叫末那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要转八识才会打开般若的门,因为方法虽然多,但都是多少和第六识也就是意识相关,所以许多法门都是从意识心下手,比如天台宗等的具体修持方法,净土宗的殊胜就是以一念代万念,禅宗是放下全部放下,都是身心的实践。所谓修行就是在生理和心理的习惯上转变自己和佛见同,只是各自的习性,身体心理状况所处时代和环境的不同,所以有法门无量的说法。按照学佛的步骤必然是先烦恼无尽誓愿断才能法门无量誓愿学,有了世俗和出世俗的学养和能力才能无边众生誓愿度,有了教育众生的能力和愿望才可以佛道无上誓愿成。为什麽要学佛?就是要有永远不疲倦教育众生解脱各自烦恼解决他们问题的学养和能力,只有自己的烦恼和障碍突破了才可以有教学的资格啊!自己的贪心,嗔心,痴心,一样也没转是不叫学佛的!所以我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在学佛,因为没有那样大的气度和愿心,我没有资格故。我和他们的分歧是在佛学的理论上因为我学习的是佛教的原理,他们的一些佛学概念已经违背了佛教的原理。我不是在学佛只是在研究佛学,但我知道学佛的理论原则,他们对这个基本是外行。
佛教对人的教育在原则上是放下各自的妄念所持续的见解改变身心的错误,是多元文化的教育,释迦当时所说的方法和理论都是根据该原则泯除是非对错的无谓争论,依据个人习气和根性的不同说出不同的教育方法,并没有说我为你们赎罪,而是让人自立自强而不息,“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是说这个世间的人事或理论没有过错,而是因为只去争辩对错毫无实际的人生意义,只有放下所有执着和分别的心态才能看见真实的所在。因为道是天下的公道,是自然而圆满的,说苦空无我是佛教开始,常乐我净才是要得到的结果。有分别心就必然执着,执着一个只是开始的阶段最后的结果是要放下分别心,最后才可以放下身心各个的执着,所以最后佛说自己四十九年说法其实什麽也没说,如果你非执着某一个方法和理论是佛法,某些理论和佛法有隔阂,就忘记了佛说的法无定法的原则,心理和生理的磨难就难免了,这也就是所谓“魔”由心生的缘故!多元化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只是各自有其存在的意义问题。就好象五官在脸上哪个不是第一,各有各的作用和效应;不能说眼睛漂亮它所看就最正确,耳朵不好就最好干脆聋了:)。
所以在理论和实际上有神无神都有存在的必要,如果说对,都各自有各自的见解;如果说错各自有各自的偏执;其实说唯心佛教最唯心,说唯物佛教也最唯物,因为它的学理上心物都是哲学理论上假设出的本体论的所现和能现,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请注意佛教里心的含义非常深刻和西哲对心只解释为意识心和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心性是一个本体的代名词。所以心,佛,众生才会三无差别,一般人的观念上就是执着“我”的存在,为身体这个“我”和心理意识那个“我”争许多东西,无边的烦恼得以展开。如果放下小“我”,也就是《金刚经》里说的要无人相,无我相,无寿者相,不是说这些现象是不存在而是说他们和你的思想一样永远在变动不居的运动态,是变化无穷没有休止的,你非要分别他们执着他们,痛苦和烦恼是必然的。无论科学也好宗教也好都是为解决人身心各种烦恼障碍而有其存在价值的!非要说自己的理论高非要固执成见实在是很可怜的一件事情。引用一个香港法师的话做结尾—“ 这个无为法不是佛创造的,而是真理,本来就是这个道理!” 需要声明的是佛说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佛也确实是用出世的气度做积极入世的事业给我们后学作了表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