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zl63(竹立)
整理人: happystar(2002-04-23 14:42:26), 站内信件
|
从缝隙里见到的一瞥:
冬天的深夜,一群工人和马车夫在酒馆里围炉而坐,
我悄悄地坐在一个角落,
一位爱我的也为我所爱的青年不声不响地走来,坐
到我的近侧,
在进进出出饮酒作乐、秽言戏语的噪杂声中,
我俩满足地呆在那里,因相会而感到快乐,我俩很
少说话,也许一句没说。
――选自惠特曼《草叶集》
惠特曼《草叶集》中有不少鸿篇巨制,如《我自己的歌》、《大路之歌》、《职业之歌》、《向世界致敬》等,这些长诗如浩浩江河,奔腾不息、一泻千里。气势之大,古今中外,未有其匹。以前读毛泽东《沁园春?雪》,曾叹服于其博大深邃,在一首词中写遍了半个中国,上下千年。后来读到惠特曼《向世界致敬》,才知道早在一百多年前,这位美国诗人就在一首诗中写到了几乎世界全部的角落,而且其胸襟气度也在毛诗之上。毛诗多少流露出个人英雄主义情愫及帝王思想,而惠诗则表现出作者民主自由意识和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当然这也与俩人所处时代及国度不同有关。
今天我想谈的不是这些伟大的长诗,而是惠特曼的抒情小诗。惠特曼的小诗也写得别具一格,特别是他的一些爱情诗,或缠绵悱恻、或深情款款、或激昂慷慨、或平静深邃,有不少感人至深的精品。
上面所引的这首小诗选自《草叶集》中的“菖蒲集”,题目是“一瞥”,描写的是一个冬夜小酒吧里的场景:在一个污秽嘈杂的地方,一对彼此相爱的青年人,默默地坐在一起,与周围吵吵嚷嚷的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很像某位名家的油画作品,虽只寥寥几笔,但画中人物的形态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酒吧本是聊天喝酒、宣泄情感的地方,这对年轻人却如此与众不同。因为他们是一对恋人,相爱相知,彼此默契,以致任何语言都显得多余,只要坐在一起就感到满足与快乐了。他们不希望惊动周围的人,不想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而想独自拥有它。“我俩很少说话,也许一句没说。”这句话包含了无限的韵味。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的主人翁之一就是作者自己――“我”,而从门缝里看到这个情景的也是作者自己,这是惠特曼惯用的手法。惠特曼常常把自己分成两部分,一个是“灵魂”,一个是“肉体”,因此他常常对自己的“灵魂”说话,或让自己的“灵魂”对肉体说话。有时诗中的“我”既代表作者自己,又代表全体美国人,他说:“我赞美我自己,我歌唱我自己”,有人据此以为惠特曼是一个“自大狂”,就是因为不懂得其中的区别所致。
有趣的是,诗中的另一个“青年”,并没有指明是男是女,结合惠特曼“菖蒲集”的主旨是表现“男性间的友爱”来看,那个青年也应是个男性。有人曾怀疑惠特曼是个同性恋者,但没有任何事实根据,这里姑且不去讨论。我以为惠特曼是希望以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将人类团结在一起的理想。
---- 竹立文集地址:http://wzlwzl.rongshu.org/
或:新文网(www.new153.com)—作家专栏—竹立专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