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hzzj(丹霞光)
整理人: lilin(2002-04-19 11:05:20), 站内信件
|
从第三到无烟工业,再到“朝阳”企业――旅游行业,它自打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以其独特力吸引着愈来愈多的旅游者选择这种快乐的消费形式,但同时也有愈来愈多的旅游者抱怨、投诉、置身于“朝阳“之中,非但享受不到半点阳光的温暖,且还常有坠入黑洞和陷阱的感觉。到底是什么合无数翘首以待的国人,面对“朝阳”的美丽空自欢喜,唏嘘不已呢?旅游经营者和商家的一些行为充分暴露出旅游行业的六处“死穴”
1假日旅游不是涨价旅游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假日旅游的红火,也由于众商家对假日旅游的误解,在假日旅游中出现了“逢假搭车涨价”的怪现象,使众多假日旅游的消费者叫苦不迭。
比如,某著名风景区三星级的宾馆,在平日房价只是100到200元,可到了五一、十一、春节这样的节日,却涨到了400至600元;比如,每逢节假日,陆上、水上的交通费用立刻涨价;比如,某些商家逢年过节,立马将柜台上的货价,暗暗提高了20-30%不等。
把“假日旅游热视为赚钱的大好的机会”本身没错,可众商家采取“搭车涨价”的方式来宰客,却明显“搭错了线”。这种行为是一种旅游经营者和实家的短视行为,对假日旅游的发展有害无益。
诚然,每逢节假日,由于各阶层人士旅游消费方式、旅游消费的档次不同,旅游经营者和商家在提高“旅游产品”档次的同时,在对某些“旅游产品”销售时进行适当的高速或提价是必须的。可是,某些旅游经营者和商家,所提价的旅游线路没有变,所提供的各种旅游产品没有变,价格却提了二三倍,有的商家甚至在提价的同时,使原有的服务质量明显下降了许多,如此,旅游逢假必涨价的行为不是违法行为又是什么呢?
近年来,随着长假的增多,旅游消费者也大都集中在假日出外旅游。此时的旅游经营者和商家若在服务、经营、促销等方面多下功夫,绝对是借“假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的好机会,可是,时下的商家们却偏偏误以为“假日旅游是涨价旅游”,猛宰顾客。如果长此下去,商家们宰向顾客的刀子,恰恰捅进了自己命脉,杀了“假日旅游”这只鸡,取的是“涨价旅游”的“卵”!
2走味的旅游文化
日前,我的一个朋友到北京游玩,回来说他大大地过了一回皇帝的瘾。我问是不是参观了故宫后过的瘾,他说不是在故宫,是在中山公园西侧的一个公厕旁过的瘾。说完他拿出照片,原来是这家厕所旁摆放着一张金黄色龙椅,游人只要付钱租上一龙袍、风袄、格格服、就可过一回皇帝、皇后、格格的“干瘾”。
文化和旅游必须联姻,没有文化品位的旅游是没有Z力的,旅游必须用文化来提高品位。
可遗憾的是这些“文化旅游项目”和“旅游文化标志”让人怎么看都像“旅行社”和景区联手作秀。从浅处说这只是一种走样的文化模仿,说严重点是对“文化”的糟蹋。
时代在变化,文化的内涵也随着经济改革大潮的变化而变化着。但,在这个世界的和、任何一个角落,都存在着一些不能随意“模仿”、“复制”的文化。比如说各地的历史文化遗存,比如说有些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文明。而像前面所提到的在厕所的男女卫生间之间“过皇帝瘾”的旅游,就笔者一已之见,像这样的“文化与旅游联姻”所提高的绝非是旅游的品位,而恰恰是作贱了旅游的品位。
因为,文化在旅游中的价值,从来都不是“在厕所里坐龙椅”或盖几座古色古香的旧民房,或立几座标志性雕塑这么简单的事儿。因为,游客在旅途中希望看到、听到、欣赏到文化,是与金钱、与复制无关的文化,是种代代相传、原汁原味的旅游文化。
3导游,是导“钱”还是导游?
众所周知,每一个旅游者,走进任何一个风景区都渴望能全面了解该景区的典故、传奇、风光文化,“导游”们在为此付出大师的蔻和汗水之后获得适当的报酬是无可非议的。可是,总是却在于某些导游的心思并不用在如何使旅游者玩得更快乐些,如何使旅游者游得更高兴等正当的方面。这些导游的兴趣所在除了钱还是钱,甚至还总结出“当导游嘴巴要甜,心要狠”的捞钱格言。
导购还是导游?旅游行业这疵,由来已久了。如在车站强行拉客,在风景点跟踪游客强行服务;如颠来倒去讲来讲去就是几句陈词滥调,说话不算话,宰你没商量。与这些“导游”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游客的兴致被越导索然无味。有着“朝阳”中之“朝阳“美誉的导游们,此风不正,如何灿烂,如何美丽得起来?
4小费,让旅游者难以启齿的痛
就小费的本义来说,它仅属于“正常收费”外的一种费,其中更深的含义代表着“消费者”对“提供某项特殊消费或优等消费”者的奖励之意。“小费”给与不给本应当视“消费者自我感觉满意的程度而定的”。可是,在时下的某些风景区,某些人的眼里,小费的含义却变了样。笔者就曾万分“荣幸”地尝到过一次给小费与不给小费“享受”到的就是不一样的滋味。
那是某个著名风景区中某个颇负盛名的景点,旅游的基础上是乘船。笔者与同伴们交清了有关费用后,上船许久仍不见船老大开船便不解地问:“怎么不开船?”同行答“等小费都不懂。”笔者再问:“他想要多少?”答曰:“50-100元。”笔者大怒,岂有此理,还没有开始,便要小费?在笔者与同伴的再三催促下,那老大心不甘情不愿地开了船。但很快我们这船人却因此“享受”到了与众不同的待遇:先是该停的地方不是借口不安全不停,就是还未等你举起相机船就开溜,后是不该停的地方偏悠悠在那儿打圈,那船晃起来就像随时都有下沉的危险。原计划三个小时的游程,不到二个小时便到岸上了。上了岸后,一整船游客的脸上尽是才从水里捞出来的孙子模样,面带晦色。
-小费不像其他费用那样容易界定,旅游市场中的小费,该给还是不该给,一直是业内外人士辩论不清的话题。也正因为是“小费“这一特有的属性,演化成了今日某些朝阳企业,业内人士“势利眼”的坏习。实在是让游客们看着心寒,听着来气,玩着脚软。而结果“随大流付起小费”来呢?更是一种难以启齿的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