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zouye(灵蝉子)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2-04-15 16:50:15), 站内信件
|
秧歌
"秧歌"与"高跷",是乐、舞、技三者结合的典型,其历史久远,形式多样。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为示区别,人们常把某地区或形式特征冠于前面。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称虽异,但都属于"秧<图片: 满族秧歌>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
"冀东地秧歌"(河北)大致分为妞(姑娘)、丑、公子、老 汇等角色,除老 汇(泼辣的中年妇女)持捧槌外,其他均持折扇起舞,表演技艺全面,在塑造人物上有独到之处。其中以丑的表演最为突出,是憨厚可亲、诙谐乐观的农民形象,再加上唢呐的密切配合,常吹出拟人声烘托表演,令观众忍俊不禁。
"满族秧歌"在表演形式上虽与"地秧歌"近似,但着满族服饰,舞蹈形象洒脱、矫健,尚保存着骑射民族的勇武古风。
"鼓子秧歌"俗称"打手鼓"、"闹十五",流传于山东商河、惠民等地农村,是年节时表演的大型舞蹈形式。演出时,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各负其责。春节前各村即组织青年参加学习和排练,并请有名望的老艺人指导。表演队由"伞"、"鼓"、"棒"、"花"四种角色组成,演员人数多在40人以上。"花"是女角,过去也由男子扮演(现皆为女子);各角色除"花"持折扇、手帕表演外,其它三者持同名道具。表演时舞伞者在前,并由有经验者率众起舞,变换各种队形和场面。表演中,人员调度精细,演员训练有素,动作规范,气势磅礴,保存着浓郁的齐鲁古风。目前保存下来有名称的队形图案约70种,常用的约20余种。在全国各种秧歌中,其队形与图案变化最丰富。
陕北地区把灯节活动称作"闹秧歌",各村的秧歌队在一名持伞的"伞头"带领下,和着锣鼓声的节拍起舞,跑"大场"(群舞)、演"小场"(双人、三人舞),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贺新春,祈丰年。领舞的伞头要善于领唱传统的歌词以及因地制宜即兴编唱新词,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后舞,演唱时,众队员重复他所唱的最后一句,形式简便,生动热闹。灯节期间,当地还要设置名为"九曲黄河灯"(俗称"转九曲")的灯阵,群众随着秧歌队进入其内,观赏各种秧歌表演,此活动具有消灾驱邪的含义。
南方的"花鼓"、"花灯"的表演形式与"秧歌"相似,只是规模较小,而且许多地区已向"双人"(一旦、一丑)、"三人"(一旦、一生、一丑)地方小戏发展,或歌舞与小戏两种形式并存。
湖南的"地花鼓"仍在广场、庭院、堂屋内演出歌舞,而"花鼓戏"已成为舞台艺术;江苏的"花鼓"又有"对子(双人)花鼓"、"四人花鼓"、"渔篮花鼓"等名目,其表演已具小戏雏型。
"花灯"中,云南、贵州、四川的"花灯",尚偏重于歌舞,同时又有"花灯戏"的演出。"云南花灯"词曲优美,舞蹈性强;"四川花灯"唱词丰富,多是技艺性表演。 "采茶",流传于福建、江西、浙江等产茶区,其表演形式与"花灯"近似,多是歌舞为主的民间小戏。此外,山西左权的"小花戏"也是以民间秧歌为主的小戏。
兴起于明代,盛行于清末、民初的"花鼓灯",属于歌舞相间、技艺性强的舞蹈形式,以安徽淮河两岸风台、怀远的"花鼓灯"最有特色。由于淮河地处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得以兼收南北文化之长,其表演既有淮北人刚劲爽朗的性格,又有吴歌楚舞柔媚的风韵,而且断承了宋代"乘肩小女"(扮女子站在另一演员肩上表演)的技艺。
"英歌",演员持双棒起舞,其形式虽与"鼓子秧歌"有近似之处,但表演者要画脸谱,扮成《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盛行于广东潮汕一带。潮汕乡民移居香港后,常于年节时组织青年演出"英歌",以此寄托乡思,增强本族系成员的团结。
-- 转载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