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ilfan(破潜艇)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2-04-14 14:35:17), 站内信件
|
刻苦诚实 智勇双全
李嘉诚这个名字,自70年代以来一直震撼着世界,特别是地产界和金融界。李嘉诚这个名字,对于香港人来说更意味着是财富。连年来,李嘉诚以他的财富连连登上世界巨富榜并且名列前茅。据1997年美国《福布斯》财政杂志列出的最新全球200名富有商人排名榜他以拥有110亿美元的资产总值名列第15位,并被列为全球“十大最具创意和成功商人”。
李嘉诚刻苦诚实、孜孜不倦的个人奋斗精神,和独到的判断力、果敢的决策力以及善于用人,构成了成功的因素。于是他也拥有了“超人李”、“大哥诚”、“塑胶花大王”、“地产猛龙”、“地产大王”等称号。
李嘉诚,于1928年7月19日出生在潮州市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曾在一所小学任校长。当时尽管家贫,父亲是个注重孩子教育的人,在李嘉诚5岁时就让他迈进校门。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家乡沦陷,被迫停学。这时,他不得不跟随父母, 背井离乡,流落到香港。但祸不单行,到香港不久.在饥寒交迫中。李嘉诚的父亲就不幸病逝了。年仅14岁的李嘉诚,为了担起照顾母亲、抚养弟妹的重担,开始在茫茫的人海中挣扎奋斗。他先在舅父的钟表公司里当学徒,后来又做起厂推销员,在生活的磨砺下逐渐成熟起来。李嘉诚从工厂推销员做起,超时工作,白天疲于奔命,晚上又到夜校进修英语。凭着这股吃苦耐劳的精神.
20岁那年,时来运转,他跃升为工厂业务经理。从而在实践中获得了更大的锻炼。 几年后,他积蓄了一笔钱,便时刻不忘有朝一日自己单独地闯一闯天下。于是,1950中, 年22岁的李嘉诚辞去了经理职务,筹集了5万元自己创办了一家专门生产玩具以及家庭用品的小塑料厂—— 长江塑胶厂。
在50年代后半期,他发现欧美市场兴起了塑料花热潮,及时抓住这一信息转产塑料花,结果发了一笔大财,资产因此突破了百万大关,被誊为“塑胶花大王”。这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进入60年代李嘉诚转向投资房地产业, 凭着他出色的经营才能不断发展壮大。1972年他把“长江实业”上市,建立起李氏王国的总部; 1976年,他击败竞争对手,从地下铁路公司争取了环球大厦及海富中心的发展权。 1978年,他与船王包玉刚达成协议,放弃对九龙仓控制权的争夺,以此为契机, 于1980年成功地收购了汇丰手下的和记黄埔,轰动整个香港并令股市狂升……李嘉诚以大智、大勇为自己铺设了一条通往黄金国的宽阔大道。在1950年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所拥有的香港行情最俏的土地,其面积仅次于港府;他拥有英资和记黄埔公司 40%的控股权,并出任其董事会主席;他所掌握的股票占香港股市总值的近2成;他经营的地产、金融、酒店、石油、电力、货柜码头等业务,遍布全球五大洲。他拥有的财富长期位居香港富豪榜首,也是世界大富豪之一。李嘉诚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呢?李嘉诚有句座右铭:“男子汉第一是能吃苦,第二是会吃苦。”这是他成功的第一要诀。李嘉诚曾回忆说:“在最初的20年,每星期要工作七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晚上还要进行自修,加上工厂人手不足,自己要身兼发货、接单等工作,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用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床,可以说这是每天最艰难的时刻。” 创业之初,一切都很简陋,厂房是几间破旧的房子。人手缺,他自己动手,从采购、设计、施工、推销等,他都亲力亲为。刚开始,由于信息不灵,出现了产品积压和资金周转不灵。这使他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于是派出得力的工人出去推销,自己也带着产品到处问师求教,结果获得了巨大收获。当他打听到塑胶花在香港市场上特别紧俏,生产技术要求不高时,他毫不犹豫决定大量生产,1957年“长江”的塑胶花第一次投入市场便受到居民的青睬, 几乎家家都插上了他生产的塑胶花。“长江”一下子腾飞起来。
当然李嘉诚没有被这一胜利冲昏头脑,他想得更远,经过了解,北欧、南欧、美洲、苏联都是塑胶花潜在的巨大市场。于是他的脚踏上了欧美大陆,在那里获得了更大的胜利,年利润一下子跃升到1000多万港元。
李嘉诚还刻苦学习。为了学会英语.每天工作之后,都要坚持晚上自修、进修。由于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新信息,使他开拓了视野,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世界里审时度势,不断开拓新局面。李嘉诚凭着这种“吃苦”的精神,艰苦拼博,到了60年代初期,已成了千万富翁了!李嘉诚的事业成功,不仅仅是他孜孜不倦的个人奋斗精神,不单单吃苦就行了,更重要的是他的敏锐判断力和善变又果敢的能力,他迅速及时进军地产,智取和记黄埔入主英资企业,将事业推向多元国际化等一系列大动作,都表现了他这一方面的才能。在李嘉诚的事业发展进程中,他有几次慧眼独具的决断。
第—次是1957年。当时,他一方面看到了塑胶花庞大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他又熟知香港的廉价劳工市场和香港作为自由港的特殊地位。于是,他迅速地一边加紧扩大厂房。增加设备,一边争取塑胶花的海外客商的氏期定单。从而长江实业公司的生产及经营的塑料玩具及时地转向塑胶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1957年到1964年的7年间。香港的塑胶花进入了全盛时期。仅此一项就给他带来了数千万元的利益,他的工厂也成厂当时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
第二次是60年代初期。李嘉诚从塑胶花生产经营中获取了巨额利润,资本雄厚起来。 于是他不失时机地利用这笔资金投向地产业,购进了大量地皮和大批旧楼。在地产投资中,李嘉诚当时以一亿元的现钞从事房地产,因而不用支讨巨额利息导致一般投资者垮台的风险。他用这种方式共为长江实业公司买入33块地盘,并且修建了楼宇和厂房。 此时,正值中国大陆处于“文革”,港人人心浮动, 由于投资骤减,房地产价猛跌,一些商人纷纷抛售地皮,以防万一。李嘉诚却相反,“人弃我取”,几乎全部投入,光买不卖。结果象他预料一样,70年代,价值巨增。
除此之外,当1964年.塑胶花业开始进入衰败时期,他又立即适时灵活地决定重新回头生产玩具,这又使他避开了市场的危机,反而获得丰厚利润。
第三次是1972年l1月,李嘉诚决定把长江实业集团的25%股票,公开上市发售,使长江实业公司在香港拥有广泛的市民的支持。这次发售股票得款约3100万港元。到1976年,长江实业公司有50%股票为香港市民所持有,从而使长江实业公司资产更加深广庞大,一跃而升为香港华资地产的首领。
第四次是在1978年以后的几年,李嘉诚的长江实业公司决定与中国大陆长期扩大合作。首先是联合在新界投资兴建大型水泥厂。同时也在内地增加投资,扩大为多行业的联合经济实体,开展综合合作。
第五次也是最令入瞩目、最漂亮的一仗.就是1979年智取和记黄埔。这一仗不仅战胜了一个强大的对手,也打出了中国人的声威。
李嘉诚的事业在70年代后期已走向成熟。这时他又选定了进一步发展的目标——黄埔船厂的土地。这个船厂属于英商和记洋行所有。和记是香港四个英属洋行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资金。李嘉诚和他的智囊团制定了一个续密的计划,以缓慢的速度、秘密地低价收购和记洋行的股票。
不久,和记洋行董事局发觉了李嘉诚的企图,发动英籍股东反击,高价收购和记股票,形成两军对垒 的局面。李嘉诚没有硬拼,而是采取厂迂回战术。当时香港汇丰银行拥有22%的和记股份,由于和记洋行数年来一直经营不良,盈利不佳,使汇丰银行的经济收入也受到影响。银行董事局的副主席包玉刚认为李嘉诚是有能力领导和记兴利除弊的企业家,在他的建议下,汇丰银行将掌握的和记股票全部转让给李嘉诚。这样李嘉诚已掌握了足以取得控制权的和记股票,英籍股东见大势已去,也纷纷抛售,使他的地位更加巩固,终于进入了和记洋行的董事会。
因为和记是香港著名的英资企业,当时香港又是英国政府管制,李嘉诚进入和记之后,施展他儒商的风范。他提议和记洋行董事局的英国入主席仍然留任,自己屈居副主席之职。几个月后,英籍主席体面地辞职,李嘉诚掌握了和记,组建和记黄埔集团。李嘉诚拥有和记之后,实力增强了近十倍,而且从单一的房地产企业发展成为拥有房地产、商场、机械、石油、矿业、码头的多元化集团。经过他10年的苦心经营,到1992年,和记黄埔集团的资产达到70多亿美元,在全球1000家大企业中排名第221位。
李嘉诚取得成功的经验还在于他江河不择细流的经营观。他曾说:“如果你不广泛吸纳细小的支流,就不能成为大江、大河。我之所以选择‘长江’这个名字,还因为有勉励自己必须有广阔胸襟的意思。”
李嘉诚不像有些成功者那样喜欢炫耀自己的荣誉,也不喜欢经常露面发表讲话,只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始终克己奉公,不谋他利。他在自己的私邸中一住就是20多年,戴的是一只普通的手表,他在集团中不拿薪金,每年只拿640美元的董事费,而且没有其他福利津贴。他乘坐的豪华汽车、游艇都是私人所有的,甚至午餐费也自己开销他更关心的是公司的利益,以及持有他的股票的市民利益。李嘉诚作风稳重、守信用在商界有口皆碑。他认为地公司互相合作,共同发展土地物业,有利香港经济发展。实际这是一种“有钱大家赚”的作法。在竞争面前一律平等;崇高的商业道德反映了他的赚钱手法十分公道,让人折服。
李嘉诚爱才若渴,知人善任。他看到今日的香港,到处都在进行争原料、争市场、争资金、争科技的 激烈竞争这种竞争表现为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之争、智力之争。他认为一个大型的现代化集团企业必须依靠有高度文化修养的、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各种专门的人才。凡是聪明能干的指挥者,必须善于运用智囊团的力量,沟通信息,论证最优的计划设想,制定可行性的选择方案,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他尊重知识和科学,尊重每一个有学问的人。他坚持唯才是举,量才录用;反对用人唯亲,拉帮结派。
在用人门题上他颇有世界眼光,他打破了东方式的家庭管理企业的传统格局,他所领导的长江实业集团组织严密。他聘用经严格现代化训练的专业经理人才担任集团要职。麦理思是剑桥大学经济学 毕业生,任和记黄埔董事局副主席和长江实业集团董事局副主席;英国人马世民是和记黄埔集团的董事总经理,他成为李嘉诚的谈判能手,经常充当对外“大使”。接洽收购的先锋。在李嘉诚财团中的主要管理人员都是一定专业知识的经理人才,而他本家族中很少有人把握实权。他手下的300虎将,100名是外国人。200名是年富力强、精明能干的香港人。如此搭配.可谓融中西管理方式于一炉,效果十分明显,从而保证了他每逢关键时刻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在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舞台上不迷失方向,不失时机地实行战略转移,使企业沿着成功的航道前进。
----
賜我沈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
賜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
賜我智慧,去判斷兩者的區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