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golden(大侠(峰之都))
整理人: topjump(2002-04-11 12:47:13), 站内信件
|
正確的乘車姿勢是安全之母:乘車的姿勢,是由騎士與單車之接觸點(把手、座墊、腳踏板)的相對位置所決定的。然而姿勢又與騎士的身高尺寸有很密切的關係。
所以單車的乘騎姿勢,不但決定筋肉收縮運動的效率,同時決定了是否能安全的操縱把手與剎車。所以說,正確的乘騎姿勢是安全之母。以下分條述說安全的乘騎技術:
1. 三點調整法,以適合您的身材:單車如同作衣服一樣, 需要量身材調整之。
三點調整法,是綜合單車運動力學、運動生理及安全駕駛等三項原則而成。
a. 調整座墊<高低>位置:以<腳跟>將踏板往下踩,能使下肢的各關節肌肉圓滑收縮運動,同時以腳稍微伸直為原則。
b. 調整座墊<前後>位置:將踏板位置踩至斜45°處,然後調整座墊前後,以能配合腳之筋力最大出力位置為原則,從膝蓋中心之垂直線剛好通過踏板的中心
c. 調整把手的前後與高低:把手的高度,大抵上,上翹型把手約比座墊高出3~ 5公分,平型把手則與座墊等高。下彎型跑車其上面則與座墊等高。調整後,須注意把手方向再鎖緊。
d. 正確乘車姿勢,上半身稍前傾,手肘稍彎曲,成正三角形。
2. 座墊的坐法:類似騎馬姿勢,將體重分散於把手上與踏板上,不可將全部體重置於座墊上面,以防止臀部的疼痛。
3. 踩踏的技巧:腳的位置以鞋長前面1/3處,落在踏板正中央為最適當。腳的活動必須與單車的中心線平行,張得太開或太窄,踩踏的效率會減弱。速度要保持均速,否則容易疲勞。特別注意,後半部的勾拉動作,將踏板勾起來。
4. 變速的技術:變速裝置是<減速>,而不是加速,是求腳踏回轉數的一定,以免除因出力不均而產生的疲勞。所以變速是為更省力更舒適而設計。
變速的時機為,上坡 下坡 路面凹凸不平逆風以及疲勞的時候。也可以說當踩踏感覺吃力時,即為變速的時機。
6. 爬坡的技術:爬坡的時侯,只光用腳力踩踏,會倍感辛苦,其解決的技術有三:
a. 變速:將後飛輪逐漸往大的齒盤移動或將前方的大齒盤移往小的齒盤(鏈條往內側移動就是變輕),以自己感到最適當為原則。
b. 運用上半身的力量:握住下彎跑車型把手的下方,腰稍往後移,握住把手往胸前用力拉,踏板往前踩,如此可以很自然的運用到上半身的筋肉群,減少上坡的辛苦,不要將腰離開座墊踩踏,因為如此,會很容易疲勞,尤其是長坡。最好使用2呼1吸的呼吸法,以補充大量的氧氣。
c. 勾腳:經常騎車的騎士,可使用束腳(現在大部份都用clipless的腳踏),將腳踏回轉的盲點後半部,往上拉,以減輕腳的踩踏力與負擔。
d. 爬坡時,不要因埋頭苦幹而忽略前方的來車或後方的來車,又為了<安全>絕對禁止「之」型上坡
. 下坡的技術:單車旅遊最易出事的地段,就是下坡。請隨時提醒本校的安全原則; <下坡七分險>,安全的下坡必須隨時輕壓前後剎車以控制速度,以避免無限增快。同時將踏板踩成水平,臀部稍微抬起,體重往後推,兩腳夾住座墊,以控制車的穩定性 (長坡前,不妨把座墊調低,會更穩定。)。
8. 下坡轉彎的技術:下坡轉彎,是最能享受單車樂趣之一,亦是最危險的一刻。因為它具有相當的速度。但最重要的安全考慮是控制車速。否則就會跑到左側車道與拋出路面的危險。所以要養成下坡看到前方有轉彎時,一定要先剎後剎車,再輕按前剎車,減速而順利的通過轉彎 (在入彎前,能把前剎放開以防剎死。)。
9. 碎石路上的技術:碎石路面的行車,不但操控不易,而且路面阻力增大,而踩踏費力。此時只要變速將齒輪比變小,踩起來不但輕,而且易於平衡,輕輕握著手把,順其路面的自然跳動,很自然輕鬆的行駛。同時因為前輪有回復進路的作用,所以不必很勉強選擇較好的路面,<讓它去>這是要訣。
10. 泥濘地的技術:因為此種路面易滑倒,只有將速度減慢,檔數變於適當的位置,<不輕易轉彎>,這是要訣。同時由於輪胎因泥濘地會減低與路面的接點係數,而造成輪子的空轉。防止方法:儘量往後坐,以增加後輪荷重,增加後輪與地面的接觸。同時避免急轉彎與緊急剎車。如遇下坡,下來用推行是最安全。
----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点尘土
抖一抖缰绳继续孤身上路。
渴一口葫中的酒倍感苦涩,
叹一口气解我心中的烦恼。
无所谓拥有也无所谓失去,
何去何从唯有天地知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