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潮汕风情>>
〖潮汕概况〗
>>潮汕三市>>汕头>>澄海简介>>澄海—“红头船”精神代代扬

主题:澄海—“红头船”精神代代扬
发信人: southernchen(南戥)
整理人: southernchen(2002-04-10 20:29:20), 站内信件
澄海—“红头船”精神代代扬 

 

    澄海是汕头经济特区东翼的一个新兴城市。
    一提起澄海,人们会自然地想起昔年的"红头船"。在清代中叶,汕头开埠之前,这里被誉为"潮郡噤喉",是粤东地区对外贸易的"通洋总汇"。在澄海的樟林港,对外通商的红头船云集,粤东和闽南的先民一批又一批乘坐红头船飘洋过海,经商谋生,繁盛时间超过一个世纪。澄海是红头船的发祥地,对澄海人及澄藉侨胞来说,"红头船"既是苦涩的回味,又是美好的向往;既是万千赤子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桥梁,又是海内外潮人团结的纽带。"红头船"所展示的"团结、拼搏、拓展、创新"的时代内涵,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催人奋进的一种精神!
    澄海,位于粤东韩江下游出海口,濒临南海,毗邻港澳,海岸线总长66.9公里,全市分设15个镇(街道),总面积402.5平方公里,人口86万,是广东省乃至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份之一。旅居海外华侨及台、港、澳同胞68万人,是广东省的著名侨乡。澄海藉华侨的足迹遍及世界五大洲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类拨萃的有爱国华侨蚁光炎等,还有崛起于19世纪中叶、历经百余年而不衰、享誉潮汕和国外的华侨陈慈黉大家族,以及蜚声东南亚、创办多元化跨国集团企业"正大集团"的华侨谢易初大家族。多年来,他们远跋重洋四海创业,为旅居地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他们热爱祖藉故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无私奉献,把满腔的报国之志和思乡之情倾注在支援家乡建设大业上,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兴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澄海人杰地灵,山川毓秀,人文蔚起,俊才辈出,素有"海滨邹鲁"和"文化之乡"之称。先后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广东省文化先进县(市)"和“全国文化先进市”。在澄海这块土地上,出现了著名学者黄际遇、吴贯因、杜国庠、王鼎新,以及著名作家秦牧,著名美术教育家王远勃,雕塑家唐大禧版画家许钦松,著名戏剧家侯枫,现代文学家林山,潮剧表演艺术家洪妙、姚璇秋等。澄海有着文化积淀深厚、社会能人众多和市民知识层次较高的人文优势。此外,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物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以及众多的海外侨胞,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振兴澄海经济的有利条件。
    勤劳勇敢的澄海人,依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富民政策,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群策群力,发扬祖辈相传的"红头船"精神,拼搏奋进。他们绘制了切合实际的宏伟蓝图,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在世纪之交,新一代的"红头船"故乡子民,在市委市政府带领下,响亮地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努力把澄海建设成为文明富裕的现代化海滨城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跨进新世纪之后,澄海人民将充分发挥特有的区位优势、侨乡优势和人文优势,掀起一场更加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新高潮,秦响一曲曲动人的凯歌!
    "三高"农业如日中天。澄海素以水稻高产、"种田如绣花"名播遐迩。在迈向工业化的进程中,澄海农业并没有却步、没有萎缩,而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全市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日趋完善,土地资源保护良好;扶贫工作长足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形成"排得出、灌得上、降得下"的网络;江海堤围建设不断加强。1989年,澄海市摘取了全国第一个双季水稻年亩产超1000公斤的"吨谷县"桂冠,此后又连续12年保持"吨谷县"称号。全市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不断上规模上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0年全市蔬菜、禽畜、水产、水果"四大基地"总收入30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2.7倍。涌现了樟林林檎、董坑草莓、柴井韭菜、上巷反季节蔬菜等一批"一村一品"的生产基地。新溪镇的新溪珍珠养殖场是世界首家淡水有核珍珠养殖基地。
    农村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农民生活蒸蒸日上,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发的新气象。
    投资环境日新月异。全市交通、能源、通信、供水等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展较快,投资环境更加优化完善。国道324线贯穿全境,镇镇村村铺设水泥路面,国道、省道、市道、村道交织成网。公路密度达到91.3/百平方公里,居全省先进水平。位于市境内的汕头机场,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36条,毗邻的广梅汕铁路和广深、深汕高速公路先后通车,使你顿感"天涯若毗邻"。莱芜码头开通了香港、澳门及国内沿海港口城市货运航班。城乡水电供应充足。拥有1座220千伏输变电站和5座110千伏输变电站以及装机容量7.5万千瓦的长海火力发电厂,年总供电能力达8.5亿千瓦时;自来水日供水量24万吨,保证了工农业用水和居民饮用水需要。程控电话装机容量21万门,移动电话11.8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机19.97部。外砂海关及与之相配套的商品检验、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边防检查等和港澳货运车辆查验场,为货物进出口提供优质服务。1998年澄海投资环境已跻身于全国百佳县(市)的先进行列。
    工业经济不断壮大。近年来,全市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企业体制改革紧紧跟上,引进了一大批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技术档次逐步提高。全市拥有工业企业近7000家,从业人数20多万人,已初步形成工艺玩具、塑料制品、毛织服装、轻工机械、食品加工、装饰建材等为主的轻型和外向为特点的工业新格局。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20年来,澄海充分发挥侨乡优势,以侨引侨,以客引客,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累计近10亿美元,现有三资企业发展到501家;外贸进出口总值累计25亿美元。
    精神文明跃上新高。澄海市在加快经济发展同时,花大力气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活动,正在向建设文明富有的海滨新城市的目标迈进。"扬文明新风,建现代澄海"主题活动在城市广泛兴起。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创建"五好管理区"、创建"文明窗口"、"文明家庭"和"美在农家"的竞赛活动蓬勃发展;"帮百村、联千户、结万对"和"访贫问苦送温暖"、"情系老区献爱心"等活动盛况空前。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体育活动、健身运动龙腾虎跃;版画、灯谜、潮乐、古筝、文学、书法、动物舞蹈等文化艺术群芳斗艳;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事业有声有色,宣传效果不断增强。澄海市先后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
    澄海市十分重视社会政治的稳定。为确保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全市建立群防群治机制,公安干警坚持日夜巡逻伏哨,铸警魂,显警威。市公安局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公安局"。
    澄海--"红头船"的发祥地,正以崭新的形象,弘扬"红头船"精神,同心同德,努力拼搏,奋勇前进。聪明、勇敢和善于开拓的澄海人民,必将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创造出无愧于先辈的新业绩,谱写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历史新篇章!
 



----
 人的一生很像是在雾中行走,远远望去,只是蒙雾中的一片,辩不出方向和吉凶,可是,当你鼓起勇气,放下忧惧和怀疑,一步步向前走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每走一步之后,你都能把下一步的路看得清楚一点。    

 申请“潮汕风情”版主,大家看后请支持哦    

 潮汕风情

今日视点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