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aoke()
整理人: duanshun(2004-02-08 09:52:35), 站内信件
|
导言
枪口集气器(muzzle cap、又称 muzzle cone 或 gas trap)是(半)自动枪械 作
用原理的一种,和一般的气体活塞作用式(M14、AK47)、气体直推式(M16)一 样,
都是利用装药燃烧废气的能量来完成开锁退壳的动作。它和其他气体作用式不同 的
地方在于其它的都是在枪膛内开个气孔,使用在弹头出口前的高压气体来运作; 而
它则是位于枪口之外,使用的是弹头出口后已经扩散减压的气体来运作。
先驱者──白朗宁
当马克沁在 1883 年发明自动机枪后,他着实花了一些心思在保护自己的发明上 。
他的专利申请经过深思熟虑,基本上涵盖了几乎所有后座作用式可能的装置,也 造
成了一时的垄断。他唯一失策的地方在于忽略了气体作用式和反冲式;虽然他在 1884
年的另一个专利中包括了利用枪口的气体来操作枪机,但并没有深入地研究,因 此
留下了一些可供发展的空间。上页 手动机枪 首页
---------------------------------------------------------------------- -------
---
导言
几乎是从人类开始有规模的战争以来,人类一直都在找寻可以更快更有效率地消 灭
敌人的方法。各种能快速射出大量箭矢的武器也因此一直层出不穷,从古希腊叙 拉
古(Syracuse)在纪元前五世纪使用的连发弩 Polybolos 到传说中诸葛亮发明一 次
可以发射十矢的机械弩,都是尝试以机械力代替人力,以达到更高的效率。
火药与枪炮的发明虽然是战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些新武器并没有马上对 步兵 战
斗带来很大的改变。原因之一是早期的枪炮威力不大,射程不远,再加上装填程 序
麻烦而耗时,实际的杀伤力还不如传统的弓矢。但是随着技术的改良,枪炮逐渐 取
代了传统刀剑弓矢,追求效率的想法再现,于是开始有 各种连发枪的发明。基本 上
要增加火力有两种方法,一是增加每次能同时发射的弹头量,另一是加快射速。 前
者比较容易做到,像炮兵用的葡萄弹( grapshot)就是,而后者由于整体技术还 不
成熟,以机械力取代人力操作枪炮的想法要到近代才能付诸实现。例如在 1663 年,
一位帕马(Palmer)先生向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可以利用后座力 或
是枪管中的气体压力来做自动装填的,这个先进的想法要在 200 年后才被马克沁 实
现。
在 19 世纪中期由于金属弹壳的出现,以及雷管和弹壳的结合,枪械装填的程序 大
大简化到有可能以机械代劳的程度。于是,许多发明家开始推出能够确实有效地 装
填子弹并且发射的机械。这些第一代机枪还是得靠人力来提供动力来源,并不能 做
到全自动,但是它们代表了在枪械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并且替未来的自动机枪铺 了
一条康庄大道。
下面就让我们来细数这些第一代的机枪。
管风琴枪(Orgue des Bombardes, Organ Gun)
所谓的管风琴枪(Organ Gun)是以其成排的枪管类似教堂中的管风琴的管子而得 名,
它们有时也被称为排放枪(Volley Gun),通常是将许多枪 成排装在小车上,可 以
很快地同时发射。当然它最主要的缺点就是装填问题 没有解决,在发射后必须靠 人
力一支支地重新装填,而且也没有瞄准可言。因此它的使用通常被指定到狭隘的 地
点做为防卫击退大批敌人冲锋之用。
最早的管风琴枪出现在西元 1339 年,Ghent 城的军队号称有 200 门管风琴枪。 西
元 1453 年皮卡迪尼(Piccardini)之役,威尼斯的统治者 Bartolommeo Colle noi
配置了许多管风琴枪在他的部队中。稍后,达文西也设计了不少排放枪,其中甚 至
有使用后膛枪和金属弹壳的设计。
西元 1625 年,英国人威廉·得鲁蒙德(William Drummond)发明了雷霆枪车( Thunder
Carriage),基本上是一种管风琴枪,并且宣称只要两个人操作就可以对抗一百 个
士兵。
在美国南北战争时,一种管风琴枪的变形:Billinghurst Requa Battery Gun 被 交
战双方用来掩护桥梁的防卫,以对抗敌人的冲锋。
防卫枪(Defence)
西元 1718 年,英国人詹姆斯·巴克(James Puckle)发明了一种转轮式 的防卫 枪
(Defence),它的弹仓跟后代的左轮枪一样有六个孔,可以装上六个金属小管, 管
中装的是当时军队使用的纸包弹药,弹仓后方有一摇杆,可将小管转至枪管定位 ,
逐一发射。子弹射光后,弹仓可以取下,装上另一个弹仓,又可以继续射击。这 个
设计事实上是非常先进的想法,远远超出了当代的 技术。不过,这个设计也有奇 怪
的地方,像它就对不同对象使用不同子弹:圆形子弹用来对付基督徒,方形子弹 对
付回教徒,这就不知是什么道理了。
米特留雷斯枪(Mitrailleuse)
西元 1851 年,比利时的 Fafschamps 上尉发明了一种改良的排放枪, 37 根枪 管
铸在一个圆管中,子弹则装在圆形枪机闭锁块上的 37 个小孔中。枪手把装好子 弹
的闭锁块放在枪身后端的缺口处,再推动一个贡杆,将闭锁块向前推,完成闭锁 ,
此时子弹正好跟每个枪管对正。然后枪手转动位于后方的一个摇杆,击发装置就 将
这 37 颗子弹逐一击发;一圈转完正好 所有子弹都击发。这时枪手拉动贡杆,闭 锁
块后滑,枪手将闭锁块取出,将另一个装好子弹的闭锁块放入,开始另一轮射击 。
这个设计听起来好像非常复杂,其实十分简单,受过训练的枪手可以达到每分钟 200
发的射速,是第一个实用化的排放枪。
Fafschamps 上尉虽然是发明人,但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相反地继续生产并改良
Mitrailleuse 的比利时工程师 Joseph Montigny 反而名利双收。 Mitrailleus e
也冠上他的姓名成为 Montigny Mitrailleuse。
法国陆军对这个武器非常有兴趣,他们眼见普鲁士的崛起,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一 定
会跟普鲁士打上一仗。他们担心普鲁士著名的德雷赛针枪(Dreyse Zundnadelge wehr,
Dreyse Needle Gun)的威力,虽然也发展了类似的 Chassepot 后膛步枪来对抗 ,
但是产能不足,短期内无法全部换装。因此他们把 Mitrailleuse 当作致胜的秘 密
武器,从西元 1867 年开始生产。法国的 Mitrailleuse 经过 De Reffyse 上校 改
良,将枪管减少到 25 根,使用 Metford 式的膛线,以及法国陆军的 Chassepo t
子弹。
法国想尽办法保守秘密,但在 1869 年英国的皇家联合军种学院期刊登载了一篇 福
司贝理少校的论文:「论 Mitrailleuse 及其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讨论的对 象
名称上虽然是 Montigny Mitrailleuse,但性能诸元及图示实际上是法国的 De Reffye
Mitrailleuse。这么公开地发表,普鲁士的参谋本部绝对不可能不知道。
西元 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由于动员不足及指参作业一塌糊涂,法军在色当惨 败,
连法皇拿破仑三世都被俘虏。原本法军寄望的 Mitrailleuse,也由于运用不当, 没
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原来由于这种枪的外型像一门小炮,又装有轮子,所以法军 并
不是把它们拿来当作步兵支援武器,反而大部份被当成炮兵使用。由于它的射程 只
有 400 公尺不到,很快地就被德国射程 4,000 公尺的克鲁伯炮打得稀巴烂。
在少数支援步兵的例子中,它的效果十分良好。普鲁士第 38 步兵旅在 Mars-la -Tour
战役中遇到了强大的 Mitrailleuse 火力,死伤超过 56% 达到 2,600 多人。在 Gravelotte,
据估计普军的死伤中只有 5% 是炮火引起的,其它的 95% 都是 Mitrailleuse 和 步
枪火力的结果。不幸的是,这些少数的战果终究无法改变大局,法国最后还是投 降。
不过,mitrailleuse 这个字还是自此变成「机枪」的法文名字。
除了法国和比利时之外,Mitrailleuse 在市场上并不是很成功,大部份国家都被 格
特林机枪吸引走了。不过,它也曾经被引进中国过,下面是一张清军的照片,从 摆
在地上的枪机闭锁块看来,应该是 Montigny Mitrailleuse。
咖啡磨枪(Coffe Mill Gun, Ager Machine Gun)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战况胶着,林肯总统非常着急,希望能够找到解决 之道, 因
此他对任何新武器都很有兴趣,希望能帮助改变局面。许多发明家都透过关系, 请
他参观新武器的展示,Ager Machine Gun 就是其中之一。展示的结果让他十分满 意,
当场就以每门 1300 美元的高价买了 10 支,配给部队试用。由于枪身上方的弹 药
斗方很像咖啡磨的方形漏斗,因此他称之为咖啡磨枪;总统都这么叫了,其他人 当
然也只好跟着叫,于是 Ager Machine Gun 就由此以「咖啡磨枪」在历史上留下 大
名。后来 McClellan 将军也用每门 735 美元的价钱买了 50 门。
Ager Machine Gun 跟其它的排放枪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只有一根枪管,而且也不像 排
放枪或管风琴枪在发射后需要一段时间来装填。只要弹药不停地从上方漏斗放入 ,
理论上它就可以持续射击。它的弹药使用当时制式的纸包弹药,在使用前先装在 一
个小铁管中,底部装上雷管帽,放在上方的漏斗里。由于重力的关系,装有子弹 的
小铁管会一颗颗落下到枪机里,枪手转动摇杆,子弹会在铁管对正枪管时发射出 去,
然后空铁管会从底部掉出。此时弹药手的责任就是将铁管捡起,重新装填子弹, 放
到上方的漏斗里,持续供应弹药。它的理论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 100 到 150 发 。
在展示时表现良好是一回事,真正发到部队中使用是另一回事。一配发部队,马 上
发现它的缺陷:一是枪管容易过热,在发射一、两百发后,枪管就已经烫得不能 碰,
子弹会因热提早击发(cook-off)。二是在射击时,铁管跟枪管不容易对准,总 是
有点误差,影响到射击的精度,也容易损伤机件。三是结构太过脆弱,经不起战 场
上碰撞和天候等的考验,一般部队也不知道如何维护。
虽然有这么多问题,但还是在 1862 年春天在波多马克河畔,以及彼得斯堡战役 中,
发出了近代机枪的第一次战斗的怒吼。但也由于非常不可靠,后来它们大都被派 去
跟管风琴枪一起把守桥头和渡河点。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陆军拍卖剩余物资, 两
门「咖啡磨枪」才卖了 11 美元。
莱普理机枪(Ripley Machine Gun)
莱普里机枪的外型跟格特林机枪很类似,但是它发明于西元 1861 年,比格特林 机
枪早一些,所以格特林机枪有可能借用它的一些设计。
虽然它的外观和格特林机枪类似,连枪管组的位置都很像,但是它的操作原理大 大
不同。首先,它的枪管组是固定式的,并不旋转。其次,它的发射机构跟 Mitra illeuse
相似,枪机闭锁块上有铁管,装上制式的纸包弹药及雷管帽,再将枪机放入枪管 后
方闭锁,转动摇杆一圈就可以发射所有的子弹。然后把枪机闭锁块取出,换上另 一
个装好子弹的闭锁块,马上又可发射。它虽然有潜力,但是市场行销做得不太好 ,
不太为人所知。
格特林机枪(Gatling Gun)
在早期的手动机枪中,理查·J·格特林医生(Dr. Richard J. Gatling)发明的 格
特林机枪应该是最著名的了。他出生在美国南方,在南北战争开始时已经在属于 北
军的印第安那州定居多年。西元 1861 年,他为了缩短战争,减少年青人的伤亡 ,
开始着手研究更有效的新武器以一举打败南方。西元 1862 年 11 月,他获得了 他
第一份机枪的专利。
这个 1862 年式的格特林机枪只能算是原型枪,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它和「 咖
啡磨」枪一样使用小铁管装用制式 .58 寸口径的纸包弹药,也是使用重力运作的 漏
斗型给弹系统。六根枪管绕着一个轴心旋转,每根枪管后方有一个撞杆,也随着 枪
管一起转动。实际射速大约每分钟两百发。
在完成了他的机枪后,格特林尝试向美国陆军和法国推销他的新发明。但是美国 陆
军弹药署非常顽固,不想引进新武器,格特林自己也被怀疑对北方的忠诚度有问 题,
因此没有成功。法国方面虽然有兴趣,但是他们早已决定要用 Mitrailleuse 机 枪,
格特林机枪对他们来说只是好奇。最后格特林好不容易才向一些领兵将领推销了 几
门,并且在 1864 年某些小遭遇战中被使用上。效果如何,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了 。
在南北战争期间,格特林继续改良他的武器,也推出了 10 管型。他终于在战争 结
束后第二年,西元 1865 年获得美国陆军测试改良后的 1865 年式的机会。它的 机
械结构更形简化,它的作用程序如下:当枪管转到 12 点钟位置(从枪前方面对 枪
口看去)时,枪机被拉到最后,给弹系统将一颗子弹放在枪机头前方。当摇杆转 动
时,枪管组开始向逆时钟方向转动。在 10 点钟位置,枪机开始前移闭锁并将子 弹
上膛。在 7 点钟位置,枪机完全闭锁,并且撞针突然释放,击发子弹。在 5 点 钟
位置,枪机开始向后运动并且退壳。在 2 点钟方向,枪机退到后方,抛壳钩将空 的
弹壳抛出。到了 12 点钟位置,又是另一个回合。由于 1865 年的测试非常成功 ,
在 1866 年另一系列的改良 与测试后,美国陆军订购了一寸口径和半寸口径的格 特
林机枪各 50 门。藉着由美国陆军订单带来的边际效应,格特林机枪成功地打入 世
界市场,许多国家都感兴趣,像俄国、土耳其都大量订购,英国和法国也在 187 0
年代初期开始采用格特林机枪。
在这期间,格特林仍然持续进行改良,推出 1871 年式和 1874 年式,主要是提 高
给弹系统的可靠度、减轻重量、提高射速。1874 年式的短管型更被宣传为「骆驼 型」
(Camel Gun),号称可以装在骆驼背上射击,当然这只是行销手法,实际上并没 有
人真的装在骆驼背上。他在 1877 年更推出「牛头犬」型(Bull Gun),大大减 轻
了重量。此后还有 1883 年型,以及 1893 年型,也都是朝增加可靠度与轻量化 的
方向发展。
格特林机枪可以说是西方殖民帝国主义的象徵,从 1870 年代到 1890 年代,它 几
乎跟欧洲殖民扩张的浪潮同步出现在世界上的许多角落。像是 1877 年的俄土战 争、
1879 年的祖鲁战争、1882 年的苏丹之役,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殖民地战争,少 数
的白人凭藉着格特林机枪的火力,轻易地就能摧毁大量土著的反抗武力。即使后 来
马克沁机枪开始流行,格特林机枪还是一直被使用到 20 世纪初期,在美西战争 和
日俄战争中都还有它的踪影。甚至现代的「火神式」机枪,也都要算是它的后代 了。
典型格特林机枪诸元
口径 11.4mm (.45 inch)
作用方式 手摇,气冷式转动枪管
重量 172 kg (379 lbs)
全长 1448mm (57 inch)
枪管 6 或 10 根枪管
给弹系统 漏斗式弹仓
射速 每分 200 发
瞄准系统 914m (1000 yards)
哈乞克斯机枪(Hotchkiss Machine Gun)
美国发明家班杰明·哈乞克斯在 1871 年发明了一种外观跟格特林机枪很接近的 机
枪,口径是 37 mm,其实应该称为机关炮了。由于打不开美国的军方市场,他搬 到
法国去发展,也得到不少各国海军的订单。后来他设计气体作用式 的自动机枪, 获
得法国陆军采用,日本也抄袭他的设计,成为所谓的南部式机枪。一般提到哈乞 克
斯机枪,指的是他的气动式机枪,他的手动式机枪比较不为人所 知。
它的外观虽然跟格特林机枪类似,格特林也公开指控哈乞克斯剽窃他的专利,其 实
它的内部机件跟格特林机枪并不相同。它只有枪管旋转,枪机部份并不旋转,当 枪
管转到枪机闭锁部时,击发装置就会将子弹击发;当枪管转到其他位置,在那 些 位
置的机械装置会进行退壳上膛的动作。由于它口径大,整体重量也较重,多半是 卖
给各国海军做为军舰防御鱼雷快艇之用。
加德奈机枪(Gardner Machine Gun)
加德奈机枪是另一个美国人威廉·加德奈在西元 1874 年的发明,它有两个或 五 个
水平摆置的枪管,给弹系统是垂直式的轨道,靠重力给弹,和格特林用的布鲁斯 系
统相似;枪机闭锁装置则靠侧面的摇杆和滑槽来动作。一门典型的 .45 寸口径五 管
加德奈机枪连脚架重 167 公斤,理论射速可达每分钟 1,200 发。由于它也有双 管
型或甚至单管型,重量比较轻,不少国家的海军也购买它配备到舰上。因此它是 格
特林机枪的主要竞争者之一。
罗威尔机枪(Lowell Battery Gun)
美国人 DeWitt Clinton Farrington 在西元 1875 年发明了罗威尔机枪(Lowel l
Battery Gun),有四根枪管,外型跟格特林的 1874 年式「骆驼型」机枪有点像 。
但是,它的四根枪管在射击时并不旋转,只用一根枪管射击。当枪管过烫时,枪 手
转动枪管组,让下一根枪管对正枪机,就可继续射击。它的给弹系统跟格特林的 布
鲁斯系统,以及加德奈系统都类似。它最重要的特色是半固定式的撞针,在枪机 将
子弹上膛时就击发,是后来使用固定式撞针的机枪和冲锋枪的鼻祖。不过,它竞 争
不过格特林和其他机枪,时到今日,只有少数留下。
诺登佛特机枪(Nordenfeldt Gun)
格特林机枪最主要的竞争者来自瑞典,Helge Palmcrantz 发明了诺登佛特机枪, 并
且在西元 1876 年获英国海军采用。它有许多两大特色:一是它的闭锁系统,采 用
的是往复式的枪机和转动式枪机头来闭锁。二是它首先提供了铁芯的穿甲弹,一 寸
口径的诺登佛特机枪可以在 300 码外贯穿一寸厚的铁板。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非 常
先进的 技术。
由于有这些先进技术,再加上市场行销作得不错,虽然它的漏斗型给弹系统并不 可
靠,射速也不是很快,有不少国家的陆军和海军都采用。美西战争时西班牙舰队 的
军舰上几乎都配有诺登佛特机枪。
---------------------------------------------------------------------- -------
---
最近修正:Nov 14, 1999, by Light
一击必杀──狙击简史(上) 首页
---------------------------------------------------------------------- -------
---
西元 1895 年,台湾台中
七月初五日,日军涉大甲溪,破葫芦墩,略台中,□东堡庄豪林大春、赖宽豫设 国
姓 会,集子弟千人,拒战于头家厝庄。庄人林传年少,精火器,潜伏树上,应弹 而
踣者 二十余人;终被杀,放火焚庄。
──台湾通史·卷三十六·列传八
名词源流
marksman这个字在英文中最早出现在1660年,相信是由于民间使用来福枪做射击 竞
赛而来的。他们当时都是以白布、木板、甚至是削去树皮的树干当成靶子,在上 面
做个标记(mark)来射击,枪法准能打中标记的,自然被称为markman,后来拼法 演
变成marksman。在一般用法中,这个字通常只是用来称呼枪法准确的人,并不考 量
这个人是否经过专业射击训练。
sharpshooter这个字在英文中第一次使用是在1802年,它最早出现在一本英国陆 军
编的军事辞典中,用来称呼奥国的步兵单位。等到1810年代,sharpshooter已经 很
通用了。同时,sharpshooter这个字当时拼成sharp shooter,sharp用来形容人 有
敏锐的意思。sharp shooter自然是敏锐、精确的射手;如果从其他语言来看,德 文
是Scharfschutze,法文则是tireur d'elite,涵意更是清楚。中文应该可以译成
「神射手」。
Sniper这个字的前身snipe这个字则在1832年第一次出现,源自于英军在印度边区 的
一种猎鸟活动。据说snipe是一种身体娇小、动作十分灵活的小鸟,要猎获这种鸟 并
不容易,需要相当不错的射击和潜行的技术,这种运动也就被叫做snipe。后来等 到
一次大战时,sniper这个名词就取代了sharp-shooter变成军事上狙击手的通称, 强
调的除了射击之外,还有掩藏自己踪迹的能力。不过,sniper主要是英文世界在 使
用,其他国家仍然使用sharp-shooter衍生出来的名词。例如德文中用的是Hecke nschutze,
法文则是tireur embusque,都是埋伏射手的意思,中文译成「狙击手」还算不差 。
在现代用法上,「神射手」通常指的是经过特别射击训练,枪法准确的射手,而
「狙击手」这个字的用法则比较复杂些;在军事上,指的是除了射击训练之外, 另
外还经过伪装、潜行、侦察等等特种训练的射手,要求比一般的「神射手」还更 严
苛。但是对一般大众来说,「狙击手」一字带给人的印象是躲在暗处鬼鬼祟祟地 进
行暗杀的人,实在不怎么光明正大,所以这个字涵意有褒有贬,完全看听众的想 法。
由于「神射手」比较中性,不像「狙击手」这个字可能给人负面印象,所以国外 治
安单位传统上都称他们辖下的射手是「神射手」而非「狙击手」,以维护形像。 近
十多年来,由于热心推动狙击发展人士的鼓吹,一般大众才开始逐渐能够接受「 狙
击手」这个专业。
历史上最早的狙击手
如果我们采用狙击就是从隐藏处射击的定义的话,历史上最早记载的狙击就应该 是
发生在特洛伊了。当天下无敌的阿奇里斯在特洛伊城门前耀武扬威时,从城墙上 不
知是那个角落中射出了一支冷箭,射中了他的脚踝命门。
当然狙击不一定要用枪来进行,但是在一般用法上,主要还是跟近代枪支的发展 息
息相关。
早期发展
在火枪的发展史上,有很重要的两项发明跟狙击有关,一是膛线,另一是瞄准装 置。
最早在枪管壁上拉出膛线的是1498年维也纳的Caspar Kollner,不过他的膛线是 直
直两条线,应该是用来加快装填速度,而非用来提高准确度的。真正使用螺旋式 膛
线的据信是在1500年到1520年间,在今天德国的纽伦堡地区开始的;现在还保存 的
最早一支有膛线的枪是1544年在瑞士制造,现存于苏黎世博物馆。
至于瞄准装置,大约也是在1500年前后发明的,是最基本的准星、照门的配备。 有
了膛线和瞄准装置,射击的准确度大大提高,可以达到200公尺之外。据说十六世 纪
初时,知名的大画家兼发明家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曾经带着自制的来福 枪
来到弗罗伦斯城墙上,瞄准围城的敌军开了一枪,打中300公尺外的一名敌兵。
自十六世纪起,前膛来福枪在中欧地区(今天的德、奥)开始大量的应用,当时 那
种来福枪称为 jaeger,枪管很短,主要用途是在打猎和竞赛上。到了1567年时, 瑞
士苏黎世和伯恩地区已经时常举办使用来福枪的射击竞赛了,这种射击的风尚很 快
地也传播到欧洲各地。
当时德国各地诸侯的主要收入是出口佣兵,他们提供欧洲各国军事服务,所配备 的
也就是这种jaeger来福枪,因此这些德国佣兵也称为jaeger。不过,由于使用来 福
枪的时候弹头与膛线必须紧密咬合,无法像滑膛枪一样使用直径较枪管内径还小 的
弹丸,因此前膛来福枪的装弹十分困难而耗时。为求维持大量火力,各国的正规 部
队仍然配备滑膛枪,只有少数前卫部队(skirmisher)才配备来福枪。
在美国开拓初期,有部份中欧移民也移到美洲来,定居在宾夕法尼亚州一带,ja eger也
随之传入美国。由于垦荒、狩猎、自卫之需,jaeger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经过 拓
荒者的改良,口径变小,枪管加长,加上枪托,也将弹头用浸了油脂的布或皮革 包
上以利前膛装弹。这就是著名的肯塔基来福枪的由来(这个名字其实要到1812年 才
定下来,当时肯塔基是拓荒的前哨)。
美国独立革命(1775-1780)
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初,美国大陆议会通过法案徵募10连来福枪手来助战,其中最 出
名的是由摩根上校(Col. Daniel Morgan)带领的来福枪手(Morgan's Rifleme n)。
他们由于熟悉野外环境,对于地形地物的利用有特别的专长,在作战时成为辅助 部
队,专门对付英军军官并扰乱英军行列。他们的射击距离约在200至400码之间, 对
当时配备滑膛枪、交战距离通常在80码内的英军正规部队来说,根本就如肉中刺 一
般。不过也由于他们都是自由自在惯了,常常不听军令约束自己就溜出去对英军 开
几枪,对美军指挥官来说在战术运用上非常困难。像华盛顿将军对他们的观感就 不
怎么好,曾经说过他们比较像会传染的瘟疫而非有用的资源("…more of a pla gue
than an asset.")。
当时英军标准配备的是著名的Brown Bess前膛装填的滑膛燧石枪,它的有效杀伤 射
程约80码(一说50码),超出这个距离被打中的人可说是运气极背。英国陆军的 汉
格上校(Col. George Hanger)上校在1814年写下这么一段话:
「如果一个士兵的枪膛不是制造得很糟的话(许多都很糟),可以打中80码外的 人
形靶、甚至是100码;但是如果一个士兵在150码外被敌人用一支平常的枪瞄准并 打
伤的话,那么他真的就是非常倒楣了;至于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的 话,
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两者打中目标的机会都是一样的。」
为了补充一般正规部队火枪射程的不足,英军也雇用德国的jaeger协助作战。这 些
jaeger的来福枪对美军一般部队造成很大威胁,但是由于所用枪枝射程较短,还 是
对付不了肯塔基来福枪手。
肯塔基来福枪手在独立战争中创下两个最有名的狙杀成绩。一是在1777年6月的萨 拉
托加之役(Battle of Saratoga)中,在300码外射杀了英军的西门·福雷色将军
(Gen. Simon Fraser),彻底粉碎了英军统帅约翰·柏格因(Gen. John Burgo yne)
的突围计画,导致从加拿大南下的数千英军投降。这场胜利不但大大振奋了殖民 地
的人心,也影响了还在观望中的法国。原本法国朝野对当时正在巴黎游说的佛兰 克
林都是报以白眼、不理不睬的,此役胜利后,凡尔赛宫的大门马上为他敞开。最 后
美国和法国签订了同盟条约,法国派遣海军参战对抗英国。
另一个牺牲者是英国的佛格森上尉(Capt. Patrick Ferguson,后晋升少校)。 他
本身也是个神枪手,由于肯塔基来福枪在战争初期的成功,他潜心研究设计了新 型
的来福枪,不但准确而且是后膛装弹,最高射速每分钟6发,有效射程在200码以 上,
性能和射速都远胜过滑膛枪。他的来福枪先进的程度更远远超出了当代的技术水 准。
他在1776年向英军高层展示他的新枪,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生产了100支枪,并 且
让他招募部队组成一个身穿绿制服的轻步兵连(Light Company)到美洲作战。他 首
次上阵在1777年的白兰地酒之役(Battle of Brandywine),把美军打得大败。 在
此役中他还瞄准了125码外一个正骑马离去的美军军官,大概是由于绅士的风度他 没
有对那军官背后开枪,殊不知那军官正是华盛顿!这就是著名的「未开的一枪」 。
不幸的是,在此役他的右臂受伤,花了数个月的时间治疗仍然残废。在这期间, 他
的轻步兵连被解散,兵员补入其他单位,他后来也未能重新组建。最后,在1780 年
的国王山之役他被一个肯塔基来福枪手射杀,死后他的新来福枪也随之湮没。历 史
的瞬间真是可叹。
拿破仑战争(1792-1815)
在18世纪中期时,欧洲大陆各国大都已经成立了配备来福枪的前卫部队,其中最 知
名的除了德国的jaeger外,还有法国的voltigeur和chasseur,当各国和法国间的 战
争在1792年爆发后,他们发挥了极大的功用。
1799年,俄国和法国在瑞士交战。俄军的一个炮兵连封锁了一个法军必经的重要 隘
口,如果法军要正面抢攻的话,在狭窄的山路上根本施展不开,只会白白送命。 这
时在法军中的瑞士志愿兵带着他们的来福枪潜到距离俄军大炮约400码处,在短短 数
分钟之内,所有的炮手或死或伤,法军不费一兵一卒就夺回了这个隘口。
在欧洲各国中,只有英国对来福枪在军事上的使用一点都不重视,虽然在美国独 立
战争期间吃了来福枪的亏,并没有学到教训。1799年,一支英军在荷兰登陆作战 ,
在法国的来福枪下伤亡惨重,却还执迷不悟。甚至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岬之役中 ,
在旗舰「胜利号」上的纳尔逊提督也是被在法舰「可畏号」主桅上的法国狙击手 所
伤,在痛苦与欣慰交织中死去。
后来,英国终于亡羊补牢,也招募了一营来福枪手,番号是第六十步兵团第五营 ,
成员大部份是德裔的jaeger。接着更成立了著名的第九十五来福枪团,在伊利亚 半
岛(西班牙)的作战中发挥极大的功用。第九十五来福枪团的特色是身穿暗绿色 的
制服,有别于英军正规军的鲜红色。他们大部份担任前卫的工作,专门对付法军 军
官,在法军中造成很大的伤亡。
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
1849年,法国陆军上尉Claude-Etienne Minie发明了弹底有凹孔的弹头,子弹发 射
时的气体会经由这个凹孔将弹头底部撑大,跟枪管的膛线咬合;这么一来,弹头 直
径可以做得比枪膛内径小,解决了前膛来福枪装填困难的问题。到了美国南北战 争
时期,西方各国几乎都已经全部改配使用雷管的前膛来福枪(rifle-musket)了 。
南北战争时北军的柏丹上校(Col. Hiram Berdan,日后晋升准将)在1861年招募 了
两团神射手(Berdan's Regiments of Sharpshooters)。他们是步兵单位,主要 是
作为主力部队的前卫,偶尔才充当狙击手之用。在刚成立时,他们使用自备的前 膛
来福枪或是配发的柯尔特转轮来福枪,要一直到1862年才改用夏普斯(Sharps) 单
发后膛来福枪。
克里斯丁·夏普斯(Christian Sharps)在1848年设计了一种落下式的后膛闭锁 装
置,成为他日后一系列后膛来福枪的基础。经过多次改良后,他1859型的设计被 美
国联邦军队采用,由于是后膛装填,特别受到骑兵和前卫部队的欢迎。美国北军 在
战争期间共购买了8万多支的夏普斯卡宾枪以及9千多支夏普斯步枪;南军方面虽 然
无法购买,却也自己设厂仿造。在战后,夏普斯步枪改为使用金属弹壳的子弹, 仍
然活跃在西部各拓荒地区,在猎野牛的猎人间尤其流行。据说甚至到了韩战期间 ,
负责看守共军战俘的印度部队中仍然有配备夏普斯步枪的。
有的说法认为所谓的sharpshooter是由于这些北军的神射手使用夏普斯步枪而来 的,
这当然是以讹传讹的说法。除了前面说的sharpshooter这个字早在19世纪初期就 已
经出现之外,另一个证据是柏丹当年的募兵海报。在1861年8月的一张海报中说道 :
「TO THE SHARP SHOOTERS OF WINDHAM COUNTY!....... for Col. Berdan's Re giment
of Sharp Shooters...」很显然的跟夏普斯没有关系了。
柏丹射手的来源都是一些原本就很准确的射手,而非从头训练起。招募的最低标 准
是要求在200码的距离射击10发,发发必须落在10寸直径的圆圈内。比较特别的地 方
在于他们已经开始使用伪装,身上的制服也是暗绿色而非北军制式的蓝色军服。 由
于是前卫的关系,他们一般都以连级以上的编制接敌,接战距离通常也都在400码 以
下;以个人单兵进行狙击的机会比较少一点,但是也创下不少战果。
南军的狙击手在当时并没有像北军那样公开庞大的编制,由于南方资源比较短缺 ,
狙击用的来福枪都由英国偷渡进口,最有名的是克尔(Kerr)和惠渥斯(Whitwo rth)
这两种来福枪。这两种枪都是前膛装药,装上光学瞄准镜后射程可达一千两百码 以
上,其中尤以惠渥斯来福枪最为准确,著名的几次狙击都是用惠渥斯来福枪在 七 、
八百码外完成的。由于这些枪昂贵稀少(当年一支惠渥斯来福枪要价$500,北军 的
一支夏普斯步枪只要$43,如果是一般士兵配发的前膛来福枪,价格更便宜,不到 $20),
南军中只有千中选一的射击好手才能担任狙击手,通常在一个军里也没有几个人 。
虽然南军的狙击手人数很少,战果却非常辉煌;他们不担任一般勤务,在战场上 来
去自如,自己选择最有效的狙击位置。在整个南北战争期间,至少有三名北军将 领
成为南军这些长程狙击手的牺牲品,伤亡的其他中下级军官更不计其数。甚至林 肯
本人也一度在视察战场时成为目标,虽然他逃过一难,他的随员却被打中。
除了对付人员目标外,炮兵也是双方狙击手最喜欢的目标。当时由于缺乏通信方 法,
炮兵仍然必须使用直接目视射击,配备的位置就不能离敌军阵线太远,通常在70 0、
800码的距离外。一个优秀的狙击手配上一把好枪,往往可以让炮手无法到炮口装 弹
(当时都是前膛炮),有时甚至连移动炮位都办不到。所以当时的炮兵只要一发 现
有敌军狙击手的踪迹(这时还是使用黑色火药,射击时会制造出大量白烟),通 常
会马上调转炮口,把狙击手位置附近轰个稀烂。
其实就装备来说,夏普斯后膛来福枪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后膛枪几乎在 任
何姿势下都可以装填,骑兵在马上使用不成问题,步兵的话更可以用卧姿或跪姿 躲
在掩蔽物之后装填,对狙击手来说更是方便;如果是前膛枪的话,士兵必须直立 装
填,目标暴露太大,马上也无法使用。
另外,后膛装填十分快速极少失误,如果出了问题要障碍排除也很容易。前膛枪 装
填手续繁复,虽然从18世纪起已经使用纸包弹药以利装填,整个程序还是快不起 来。
1834年时英国陆军测试使用雷管的前膛枪时的记录显示,即使是技术纯熟的士兵 每
分钟射速也不过三发;这还是在没有战斗压力下的成绩。在实战时,由于种种因 素
影响,能够维持每分钟两发就算不错了。还有,士兵在战场上慌乱之际非常容易 出
错。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在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就不 知
道飞到那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
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先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士兵 只
能退出行列到后面慢慢把弹头挖出来。这还算是先知先觉,许多士兵在战斗时根 本
就忘了自己有没有开枪,有没有不发弹也不清楚,往往多次装弹,结果当然更糟 糕。
在1863年盖兹堡战役后北军清理战场,发现双方士兵遗留在战场上的 37,574支步 枪
中,枪管中还有子弹的有24,000支,其中有一颗弹头的有6,000支,误塞了两颗弹 头
的有12,000支,塞了3到10颗弹头的有6,000支,最高记录是一支枪中塞了23颗弹 头,
堪称是不世出的天才手笔。
波尔战争(1899-1901)
到了波尔战争时,交战双方已经都开始使用现代的栓式枪机的步枪。英军使用的 是
.303寸李·恩菲尔德步枪(Lee-Enfield rifle),波尔人则使用著名的毛瑟步枪
(Mauser rifle)。
毛瑟步枪在长距离射击时的准确度比较好一点,但是主要的差别还是在战术方面 。
英军以攻势作战为主,使用的步兵战术还是以排、连为单位的排放(volley)为 准
则;而波尔人方面以防御为主,在射击时以个人自行发挥。由于他们能够充份利 用
地形地物掩蔽与伪装,再加上垦荒的生活经验,大部份波尔人都是射击能手,虽 然
并没有用上瞄准镜,准确的程度让人咋舌。更何况当时双方都已经使用无烟火药 作
为子弹装药,射击时不再像黑色火药时代会冒出一阵白烟,所以很难找出发射位 置。
当时英军老兵流行告诫新兵一句忠言:「尽量跟军官和白色岩石保持距离。」因 为
前者是波尔人的目标,而后者是测距的极佳对象。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狙击手横行壕沟战场,联军完全处于挨打状态,主要 有
三个原因:
德军高级统帅部及早发现壕沟战的特性
在开战之时德军并未有狙击手的配备,在1914年10月后壕沟战开始成型时,德军 高
级统帅部即刻进行狙击手的编组与训练,单单1915年一年就订购了20,000支狙击 枪
及附属的瞄准镜配发到前线部队;前线每个步兵连都分配到至少6支狙击枪。及早 的
行动让德军狙击手主宰了战场。
德军狙击手的选择与使用
德军狙击手都是从有狩猎经验的人中挑出,再加上特训,效果自然卓著。同时他 们
虽然配备在连级单位,却有战场上来去自如的特权,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能发挥最 大
效用的位置。
德国光学瞄准镜的优势
德国光学产品的品质和数量都胜过其他国家;当英军想配发瞄准镜时,发现根本 就
没有国货供应,只有战前流入的蔡斯或莱卡可用,不得不设厂自制,这样一来初 期
装备数量自然不足。
当英军认知到德国狙击手是极大的威胁后,发现唯一的反制武器是自己也有狙击 手。
但由于英国自十九世纪开始已经对民用枪枝进行管制,绝大部份的人民都没有射 击
或狩猎经验,也因此配发到前线的少数狙击枪十支中有六支都被误用,无法有效 对
抗德军狙击手。因为成效不彰,英军才逐渐认知到需要设立专门的训练课程,系 统
化地教导狙击的技巧。
从1915年开始,英军设立了许多狙击手速成训练班。不过由于高层人谋不臧僵化 因
循,设备、教材两缺,浪费了许多时间。像是著名的赫司克皮理察少校(Maj. H .
Hesketh-Prichard)主持的第一军团狙击观测侦察学校(Sniping, Observation ,
Scout School, SOS)要迟至1916年11月才正式成立。
因此,从1914年到1915年接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德国狙击手在西线壕沟几乎可说 是
横行无阻。在1916年之后英军才有比较有效的反击策略。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有二 ,
一是开始使用两人狙击小组的编组,除了增加狙击手观测侦察的能力之外,多一 个
同伴对于狙击手的战斗压力也有缓解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士气。二是使用装扮得 维
妙维肖的半身假人,诱引德军狙击手射击暴露位置。这种假人战术的成功可以从 英
军第一军团的战果看出,在数个月的测试期间中,共有71名德军狙击手被狙杀, 其
中有67名是因为射击了假人头才暴露了位置的。
德军也有狙击学校,更有组织性地发展狙击战术,不论是伪装掩体的构筑、穿甲 弹
的引进、防护装甲板等等,都比协约国方面先发展出来使用;只是因为留下的文 件
资料比较少,所以不如英军方面知名。初期德军狙击手大部份都是有狩猎经验的 农
家子弟,训练起来也比较容易。德国中南部一带林地遍布,农家子弟暇时带支配 有
瞄准镜的小口径猎枪到森林去打个把只松鼠、兔子让家里打打牙祭,这是很平常 的
事,也就此造就了不少天生的射手。
德国 Kar98k 毛瑟步枪
德军方面的狙击枪以修改过的7.92mm毛瑟Gewehr 98及Kar98k为主,配备3或4倍的 瞄
准镜,倍率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在双方距离相当近的壕沟战场上使用起来绰绰有 余。
英军方面的 .303寸李·恩菲尔德步枪(Short Magazine Lee-Enfield,SMLE)的 准
确性稍嫌不足,于是改以也是用毛瑟枪机设计的P.14型步枪做为狙击枪。另外加 拿
大军使用罗斯(Ross)步枪的狙击手也很出色,美国在一次大战间著名的狙击手 Herbert
W. McBride上尉就是在加拿大志愿军中服役时开始狙击的。美军、法军和比军方 面
则乏善可陈,没有什么积极的狙击作为。在东线方面,俄军根本没有所谓的狙击 手,
既无装备也无编制,在德军狙击手的枪下亡魂不知凡几。
由于西方传统战争概念认为打仗要光明正大,像狙击手这种放冷枪的家伙只有在 战
时有需要才临时编组,一般认为是必要之恶。战后各国军方高层自然对狙击战术 兴
趣缺缺,又把它冷藏起来,只有苏联红军记取一次大战教训稍有留意;但是当时 苏
联红军全力往机动化方向发展,狙击方面的正式发展也是停滞不前。等到第二次 大
战时,几乎所有参战国都完全没有准备。
(本文刊登于全球防卫杂志第 188、189 期。待续...)一击必杀──狙击简史( 下)
首页
---------------------------------------------------------------------- -------
---
苏联─芬兰「冬之战」(1939-1940)
在这场以弱抗强的战争中,芬兰狙击手有非常卓著的战果。他们通常都是专业猎 人,
对于山林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身穿白色伪装服,滑着雪屐在大雪封路的荒郊野 外
来去自如。在一片雪白的环境下,穿着棕褐色制服、在雪地中辛苦跋涉挣扎的苏 联
红军士兵则是最明显不过的目标了。这些芬兰狙击手使用的是从帝俄时期沿用下 来、
一般传统照门的Mosin-Nagant步枪,却能在700公尺外狙杀苏军,在苏军士兵中造 成
极大的恐惧,称他们为「白色死神」(Bylaya Smert)。芬兰狙击手中最高记录 的
保持者是 Simo Hayha,有505次击杀记录,Suko Kolkka则超过400次。
在此战之后,苏联红军进行军事改革,除了指挥训练战力加强之外,更开始对狙 击
手重视起来,成立狙击学校进行狙击手训练。等到德军在 1941 年进攻时,就碰 到
红军狙击手迎头痛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二次大战欧洲战场初期,大部份时间是大兵团的运动战,狙击手能发挥的地方很 少。
势如破竹的德军根本就没想到有使用狙击手的必要。
当德军「红胡作战」开始入侵苏联后,苏联初期不利,于是想尽各种办法来延迟 德
军的攻势。他们在「冬之战」得到的教训在此时派上用场,大量训练狙击手,用 于
消耗德军的士气。他们基本的模式和德军狙击手在一次大战中的作法类似,并不 很
重视600公尺以上的长距离狙击,而是把焦点放在中短距离直接支援小单位作战的 狙
击战术。
红军狙击战术的成功在史达林格勒攻防战中达到颠峰。当时他们在城中大工厂中 设
立狙击学校,现炒现卖,大量速成的狙击手把德军第六军团吸入街巷战的泥沼中 。
这时也上演了一出二次大战中最具戏剧性的狙击手对抗赛,著名的苏联狙击手 V asili
Zaitsev(242次 击杀记录)使用两 人小组的战术,成功地狙杀单枪匹马行动的 德
军知名狙击教官科尼格少校,对红军的士气是一大鼓舞。
当德军在东线开始遇到红军的狙击手时,他们感到的震撼不下于1914年的协约国 部
队。因为在两次大战期间,德军的狙击发展也跟其他西方各国一样被忽视了。为 了
因应苏军狙击手的威胁,德军方面大量增加狙击手学校及狙击手的数量,并且对 狙
击手给予特别的奖励。例如在1944年纳粹党卫军(Waffen-SS)给有50次击杀记录 的
狙击手一只手表,100次击杀的一支猎枪,150次击杀的则被邀请跟SS的头头希姆 莱
本人一同去猎鹿。
红军方面的主要狙击用枪是Mossin-Nagant M1891/30步枪,口径7.62x54 mm,弹 药
威力十足,但是瞄准镜多为3.5或4倍,不利长距离狙击。德军使用的狙击枪主要 是
Kar 98k,口径7.92x57 mm,瞄准镜也是从2.5倍到6倍之间;后来也有使用半自动 步
枪如Gewehr 43甚至突击步枪StG44等作为狙击之用的。不论是德军或苏军,他们 发
现最好的狙击手还是出自常在野外狩猎的人;德军方面是森林或猎场看守员,苏 军
方面则是来自乌拉山的猎人。这些经年累月生活在野外的人比较容易发挥生存的 本
能,在酷虐的战场上才能有效地执行狙击任务。
英国军方高层对狙击也是相当忽视,直到在北非碰到德国狙击手的威胁后才开始 动
手弥补。不过也一直等到1943年9月才正式成立第一所狙击学校,美国陆军则根本 就
放牛吃草,任由各部队长自己决定狙击战术的发展与运用。
这样的结果是,当盟军在义大利和诺曼第登陆后,德军的狙击手一直是很大的威 胁。
不论是在义大利半岛中北部的山区,或是在诺曼第星罗棋布的农场果园中,到处 都
弥漫着突然死亡的阴影。后来从诺曼地突破后,又是进入运动战阶段,狙击的可 用
武之地才相对地减少。
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狙击手的威胁则又大大不同。由于日军狙击手常抱持必死 精
神,往往潜伏在美军阵线之后,等待最有价值的目标,对于美军士气的影响极大 。
而且,在草木茂密的丛林环境中,要发现隐蔽良好的狙击手并不容易。更麻烦的 是,
日军的97式狙击枪(38式步枪的狙击型)的枪管很长,子弹的装药量却不大,在 弹
头出口前几乎都已经完全燃烧殆尽,枪口不会产生太多烟气或是炽焰,让侦测子 弹
发射位置更加困难。不过,日军的狙击手通常没有经过良好训练,射击技术并不 整
齐。而且他们通常藏身在树上,没有退路,即使狙击成功,自己往往也活不了。
和陆军不同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对于射击一向就非常重视,虽然没有正式纳编 狙
击手,各射训队对于精确射击在战场上的应用早有准备,更评估了多种瞄准镜与 猎
枪,虽然不是专为狙击之用,却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步。所以,当陆战队在19 42年
登陆瓜达康纳尔群岛之时,行伍间已经有装上瞄准镜的狙击枪的配置。只是由于 前
述丛林环境的限制,通常无法用以担任反狙击的任务,多半用来掩护支援小部队 的
攻略。美军在太平洋岛屿上的反狙击作法多半是使用密集火力轰击可疑地区,例 如
以37 mm反战车炮装用特制的散弹用来肃清茂密的丛林顶冠就十分有效。
英军在二次大战时仍然使用SMLE和P.14作为狙击枪之用,而日军的97式狙击枪和 美
军的M1903A4狙击枪,基本上都是模仿毛瑟的设计。美军后来也发展M1格兰特步枪 的
狙击型(M1C和M1D),提供较强的火力;不过它们所配备的M84型瞄准镜倍率不太 够,
只有2.2倍,最多只能进行中距离的狙击。海军陆战队除了使用陆军发展的狙击枪 外,
也自行选用温彻斯特M70型猎枪配上Unertl 8倍瞄准镜作为狙击之用,效果不错。
除了日间狙击之外,德国和美国也都各自发展夜间狙击用的装备。德军制造了代 号
为「吸血鬼」的Zielgeraet 1299型红外线夜视镜,可装置在StG 44 突击步枪上 ;
曾经在1945年初投入实战试用,不到一个班的德军在德西黑森林地区把英军一整 个
排的巡逻队消灭一半以上。德军很显然地认为红外线的使用将不可避免,因为他 们
不但设计了红外线夜视镜,还试验了在半装甲车上装设红外线装置以利夜间驾驶 ,
更制造了10,000具非常简单有效的红外线侦测仪,准备发给各单位用以侦测盟军 的
红外线装置。
美军方面则发展了红外线照明灯及红外线瞄准镜T-120,配备在M3卡宾枪(改良的 M1卡
宾枪)上做为夜间狙击之用。这些夜视装备中,约有200具赶上了琉球登陆战;据 称
在开战的第一周内,伤亡的日军中有百分之三十是伤在这些配有夜视狙击镜的枪 下。
虽然在二次大战中各国多多少少都承认有使用狙击手的需要,但是这些狙击作为 仍
然是五分钟热度,等到二次大战一结束,用生命鲜血换来的宝贵教训又被忘个精 光。
狙击又被冷藏起来,又要等到下次战争才会再冒头出来。只有苏联和英国例外。
苏联基于二次大战中的经验,对狙击非常重视;在二次大战后,狙击手已经是红 军
正式编制中的一部份。他们和西方不太一样,通常都配备在连、排级,直接支援 小
部队作战。英军则在大英帝国分崩离析之际,频频出动维持秩序,从马来剿共、 亚
登平乱、一直到北爱维和,处处都需要狙击手。因此皇家海军陆战队与伞兵等精 锐
部队都还维持着狙击手的训练与编制。
韩战(1950-1953)
韩战初期美军措手不及,发现自己犯下跟一次大战结束后同样的错误,在二次大 战
后没有持续发展狙击手及战术,装备和人员两缺。反观共军方面,北韩和中国受 到
苏联红军的影响,对于狙击手的运用从一开始就很重视,在联军中造成不少伤亡 。
在1951年2月美国陆军第27步兵团E连上刺刀冲锋攻占180高地的战斗中(连长获颁 国
会荣誉勋章),第三排排附 Brockmier 上士带了4个士兵从侧面攻顶。到了山顶 时
只剩下他一个人,其他4人都被不知道是从那里来的子弹打死,个个都是后脑中弹 。
1951年后,战况陷入胶着状态,战线比较稳定下来,狙击手能发挥更大效用。但 是
联军方面仍然对狙击漠不关心,没有有系统地推行狙击训练,完全由各部队长看 状
况自行决定。1951年10月美国陆军步兵学校季刊上有一篇文章呼吁要加强狙击训 练;
根据该文作者访谈韩国前线士官兵的结果,有95%的人遇到过共军狙击火力,74% 的
人认为共军的狙击十分有效,88%的人认为如果美军也能使用狙击手的话将会非常 有
帮助,但只有35%的人说他们的单位中有狙击手。在这35%的人中,大部份都说他 们
单位中每个连只有一支狙击枪,而所谓的狙击手也没经过正式训练。
虽然美军没有全力推动狙击发展,在少数有远见的部队长的指导下,狙击手仍然 建
立了相当的战绩。Pork Chop Hill及邻近高地是韩战中双方你争我夺、发生了数 不
清血腥战斗的重要目标。1952年的一次小战斗中,陆军下士狙击手契特·汉米尔 顿
(Chet Hamilton)狙杀了至少40名共军士兵。这些士兵都是在从山顶壕沟探身向 下
射击进攻的美军时,被位在400码外同一高度山上的汉米尔顿逐一射杀,却毫无所 觉。
另一例子在1952年夏天,陆战队第一团第三营的新任营长才刚想要从掩体中观察 一
下战线,一颗狙击手的子弹就把他手上的望远镜打掉。他当然十分火大,马上要 各
连组成自己的狙击班,集中受训两个星期后再回去反制共军狙击手。几个星期后 当
第一师师长过来巡视部队时,一行人光天化日之下在他的防线中漫步视察,对面 的
共军连个头都不敢探出来。
跟在二次大战时一样,美国陆战队还是比陆军单位更注重狙击。除了设立狙击训 练
班,并使用M1903A4、M1C、及M1D等狙击枪外,也开始实验超长距离的狙击。由于 50机
枪射速较低,可以行单发射击,装用狙击枪的瞄准镜后可行超长距离的狙击。在 1951年
中期,.50 英寸口径的白朗宁重机枪已经列入陆战第一师的狙击课程之中;它的 超
长射程在韩国多山的环境下特别有用,美军可以从一个山头狙击另一个山头,长 达
2,000码的狙击记录时有所见。在夜间狙击方面,二次大战时发展的T-120红外线 狙
击系统被改进成为M1及M2狙击镜系统,仍然是装用在卡宾枪上,广泛地被配发到 韩
国前线以对抗共军的夜间攻击。
在这同时,美国陆军在美国本土也实验使用二次大战时期的各国反战车枪来进行 超
长距离狙击,曾经使用过的有苏联的PTRD1941 14.5 mm反战车枪、英国0.55寸波 依
斯(Boys)、以及德国的PzB 39反战车枪,都获得相当程度的成功。
不过,即使受到了教训,在1953年韩战结束后,健忘的美军还是忽视了狙击的持 续
发展。到了越战,又要再付一次学费重头学过。
国共对抗
在韩战同时,台湾也曾在长程狙击的发展方面留下一个注脚。
1952年,台湾美军顾问团的拉夫·沃克(Ralph T. Walker)在台北负责改建日军 留
下的兵工厂,他找到了几挺英国的波依斯反战车枪。由于他曾经到金门视察,知 道
金门外海有一个小岛跟中共另一小岛隔着约一公里的浅滩遥遥相望,他兴起了要 试
试这些枪的主意。由于没有弹药,他把一支枪改装成使用50机枪的12.7x99 mm子 弹,
在厂中测试的结果十分满意,也引起国军方面的注意,要求他再改装另外12挺枪 ,
并且训练一批射手。这些枪的精度并不是特别好,在1,000码的距离时弹着群分布 约
有2英尺(约2.4 MOA),但是还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其中有半数的枪被送到金门 的
小岛上,据报告说它们成功地狙杀了十多名在对面海滩上的共军士兵。
越战(1965─1973)
越战在美军狙击的发展上占了很重要的一个里程碑。由于要对付的是行踪不定的 越
共和北越小部队,具有同样机动性的狙击手是非常好的武器。在整个越战期间, 美
国海军陆战队对于狙击战术的发展最具企图心,更开始进行把狙击手制度化的工 作。
陆军方面虽然也使用了一些狙击手,成效也不错,但是并不如陆战队一般热中。
陆战队挑选了雷明顿M700-40型猎枪做为正式狙击枪(正式编号M40狙击枪),在 战
后发展为M40A1,一直沿用到今天。陆军方面则使用精确化后的M14半自动步枪国 家
竞赛型(正式编号M21狙击枪),后来在1988年又改采用由雷明顿M700改良的M24 狙
击枪,这两种枪都使用7.62x51 mm NATO竞赛级子弹。同时,各种夜视装备也开始 发
展,除了红外线瞄准镜外,星光夜视镜也开始出现,通常都是装在M16步枪上,做 为
夜间短距离狙击之用。.50寸白朗宁机枪也常被用来做为长程狙击枪之用,由于在 越
战中的成功,也导致了日后各国专用大口径狙击枪的发展。
美军狙击手在越战中发挥很大作用,往往一个狙击排一个月里击毙越共的人数都 超
过几个步兵营的战果总和。由于他们拥有反制越共狙击手的能力,在部队中更对 一
般士兵有安定心理的作用。根据统计,美军一般步兵在二次大战时每杀死一名敌 军
就要花上25,000发子弹,韩战时变成50,000发,越战时更跳到200,000发;但是越 战
中的狙击手每击杀一名越共只需1.3发子弹(一说1.7发)。根据 Michael Lee L anning
的研究,在整个越战期间,美国陆军和陆战队在越南的狙击手前后总数约在1,25 0人
次左右,他们之间已经确认的越共击杀记录接近13,000名,平均每人10名。要比 较
的话,美军前后派到越南的总人数大概在3百万人次,「估计」杀死越共近百万名 ,
平均每人1/3名。其效率显而易见。
在越战中,美军最高狙击记录保持人是美国陆军第九师的Adelbert F. Waldron( 113次
确认击杀),以及陆战队的Charles B. Mawhunny(103次确认击杀)。但是最著 名
的狙击手应该要算是陆战队的Carlos N. Hathcock(93次确认击杀),除了个人 保
有越战中最长狙击距离的记录外(使用一挺加装 Unertl 8 倍瞄准镜的50机枪在 2500码
外以两发子弹击杀一名运军火的越共),他对后来陆战队狙击学校的正式成立与 运
作居功厥伟。
美军当然也会遇到越共狙击手。在北越方面,虽然资料不全,已知的有第32步兵 团、
第700狙击营和C.100狙击连的狙击手在南越活动,这些部队的番号常常变换以混 淆
美军。不过可以想见的是这些狙击手(通常3人一组)也担负着在当地招募训练新 狙
击手的任务。他们使用的武器通常是 Mossin-Nagant M1891/30或M1891/44步枪, 使
用7.62x54 mm Russian子弹,配备3.5倍的瞄准镜,一般狙击距离在500公尺以下 。
当然了,在状况难明的战场环境中,许多所谓的「狙击枪火」其实都是美军士兵 自
己的误判,往往只是越共用来造成紧张心理的流弹。但是如果碰到的是真正的越 共
狙击手的话,结果就不是那么轻松了。1967年某天美国陆战队第四团第二营在丛 林
中的遭遇就是个好例子。他们沿着一号公路附近巡逻,被干掉了5个人,每个都是 在
双眼间一个乾净俐落的小洞,根本找不出子弹是从那里发射的;整个营就地找掩 护,
不敢前进。第二天还是一样,没人敢站起身来,营长呼叫空军支援,炸弹、汽油 弹、
机关炮弹在四周乱炸一通。轰炸过后他们继续前进,一个小时后听到「砰」的一 声,
又倒了一个家伙,他们又都趴到地上不敢动弹了。这时早已暮色四合,营长再度 呼
叫空军轰炸,那个越共狙击手竟然在黑暗中还对美军飞机射击。这个营在两天内 只
前进了一英里半,总共1,100人的兵力,却奈何不了一名越共狙击手。
越战后发展
在越战后,美国军方终于觉悟。美国陆战队在1977年把狙击手学校以及狙击手纳 入
正式编制,主要的课程内容来自英国陆战队的狙击学校,以及越战的经验。由于 成
效良好,美国陆军也在1987年成立了自己的狙击学校。
这时,西方国家发现在各种低度冲突的地区,使用狙击手要比使用正规部队能更 有
效应付各种状况;特别是在维和任务的时候,能使用的武器受到限制,像狙击手 这
种兼具精确性与弹性选择目标能力的武器系统,尤其重要。在同时,国际恐怖主 义
高涨,反恐怖份子的特战部队对于精确狙击的需求也很高。因此,从贝鲁特、巴 拿
马、索马利亚,一直到最近的克洛西亚、科索夫,狙击手都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 色。
即使是在较大规模的战争,例如福克兰战争、波斯湾战争中,狙击手也能发挥功 用。
福克兰战争时,英国皇家陆战队和伞兵的狙击手在压制阿根廷部队火力及反制狙 击
手方面非常有效,协助了在数量上居劣势的英军击败众多的阿军。不过阿根廷方 面
的狙击手也不是毫无作为,英军第二伞兵营营长琼斯中校(Lt. Col. H. Jones) 在
鹅原(Goose Green)阵亡,据信就是丧命在一名阿军狙击手的枪下。波湾战争中 ,
虽然地面行动只有短短100个小时,在这段期间,美国陆战队第一师有39次狙杀成 功
的记录,其中11次的距离超过800码。
结语
由于冷战结束,各国军事武装冲突的可能幸降低,但是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却升 高
不少。在这个后冷战的时代中,狙击手的重要性将只高不低。台湾军方似乎对于 狙
击战术并不感兴趣,忽略了它可以用来消灭敌方指挥中枢、迟滞敌军行动、造成 敌
人心理压力,以争取后方动员时间的战术功能。而治安单位在近年来几次围捕要 犯
等危险行动中,似乎也对狙击手的运用不很重视;或者应该说,主事者不知如何 适
当运用,将这个可以快速有效地压制歹徒的武器闲置不用,反而要员警用血肉之 躯
来跟火力强大的歹徒硬拼,有点本末倒置。希望台湾军方和治安单位能对狙击手 的
需求重新评估,赋予更积极的角色。
参考书目
Adrian Gilbert, Sniper,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NY, 1994, 336 pa ges.
Adrian Gilbert, Stalk and Kill,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NY, 1997 ,
241 pages.
Charles Henderson, Marine Sniper: 93 Confirmed Kills, Berkley Books: N ew
York, NY, 1986, 291 pages.
Ian V. Hogg, The World's Sniping Rifles, Stackpole Books, Mechanicsbur g,
PA, 1998, 144 pages.
Michael Lee Lanning, Inside the Crosshairs: Snipers in Vietnam, The Ba llantine
Publishing Group: New York, NY, 1998, 278 pages.
Charles W. Sasser & Craig Roberts, One Shot-One Kill, Pocket Books: Ne w
York, NY, 1990, 260 pages.
Peter R. Senich, The Complete Book of U.S. Sniping, Paladin Press: Bou lder,
Colorado, 1988, 280 pages.
Peter R. Senich, The German Sniper: 1914-1945, 1982, 445 pages.
W. H. B. Smith & Joseph E. Smith, Small Arms of the World, 10th Editio n,
The Stackpole Company: Harrisburg, PA, 1973, 768 pages.
Joseph T. Ward, Dear Mom: A Sniper's Vietnam, The Ballantine Publishin g
Group: New York, NY, 1991, 254 pages.
U. S. Marine Corps Scout/Sniper Training Manual: MTU-21, Desert Public ation:
El Dorado, AR, 1994.
Sniper Training: FM 23-10, Paladin Press: Boulder, CO, 1994.
(本文刊登于全球防卫杂志第 188、189 期。)
气体作用式的先驱是约翰·白朗宁,他在 1880 年代开始试制机枪,有监于马克 沁
(Maxim)几乎已经将所有可能的后座作用方式都申请了专利,他于是另辟途径, 尝
试用枪膛内气体的能量来做为自动运作的能量来源。在最早期的试验中,他曾经 成
功地用枪口集气器(muzzle cap)搜集子弹出口后在枪口扩散的气体来运作一支 温
彻斯特来福枪;但是因为效果不佳,他很快就改在接近枪口的枪管壁上钻个气孔 来
搜集气体,成为他 1889 年发明的科尔特机枪和日后白朗宁自动步枪(BAR)的运 作
原理,也成为日后气体作用式的主流。白朗宁大概是觉得枪口集气的效果不佳, 因
此并没有去申请专利。
精确度的考量
虽然白朗宁并没有将其实用化,后来却有很多人对这种枪口集气器很感兴趣,将 其
修改 后尝试应用在半自动枪械上;他们的主要考量是为了增加半自动枪械的精确 度。
当时已经知道半自动步枪的精确度不如比手动的栓式步枪,当代的理论认为如果 气
体在弹头还在枪管中时就开始推动机件进行动作的话,会影响到精确度。这种说 法
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美国陆军在 1950 年代实验的结果显示,标准气体活塞式 的
M1 Garand 在离枪口 2 英寸处钻孔取气,弹头出口时活塞已经移动了 0.03 英寸 ,
而气孔离枪口 8 英寸的 M14 则有 0.05 英寸的活塞运动。使用枪口集气器的设 计
在理论上应该可以确保在弹头完全出口之后机件才动作,所以不会影响到精确度 。
那么,现代的看法如何呢?现代虽然仍然承认一般半自动枪械的准确度不如手动 枪
械,但是只要枪枝的平衡性好,这种微量运动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Bang 的设计
在众多的枪口集气器设计中,以丹麦人 Soren H. Bang 在 1904 年的专利最为著 名。
由于他积极地向各国军方推销他设计的枪枝,参加了各种测试,结果也让人满意 ;
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因素没有被任何国家采用,但却让他在枪械发展史上留下大名 。
许多资料一提起枪口集气器就说是 Bang 原理,也算一不朽了。
Bang 的步枪原理上由一个杯状的装置在枪口收集弹头出口后的剩余气体,再经由 一
个复杂的贡杆系统传递到枪机,以做为开闭锁之用。这个杯状的集气器是活动式 的,
位于枪口前端。弹头出口后,装药燃烧的废气会扩散在集气器与枪口之间的空间 ,
有足够的力量将它向前推出,带动一根连杆向前。这个连杆拉动一个贡杆的后端 杆
臂向前移动,贡杆沿支点旋转,前端杆臂就向后运动,再带动枪机连杆开锁退壳 。
这个结构看起来有一点复杂,实际运作上却还令人满意。但是当初在设计时由于 考
虑到这个结构额外增加的重量问题,特意减轻枪管的重量来维持全枪的重量在适 当
的范围内,不料却变成它的最大致命伤。在美国陆军的测试中,很快就发现枪管 实
在太薄了,连发快放时一下子就热得烫手;虽然它在其他测试方面都有不错的成 绩,
最后还是没有被采用为制式步枪。
美国 M1 格兰特步枪早期的枪口集气器
格兰特从一次大战末期开始就投入自动枪械设计的行列。最早他设计的几款枪枝 都
是使用底火作用式(primer projection)的设计,但在 1928 年美国陆军更换 .30-06
子弹装药的配方后,这种设计不再可行;于是他改采用枪口集气器(gas trap) 的
设计。
格兰特使用的枪口集气器原理跟 Bang 的设计不太一样。它的枪口搜集器不动, 搜
集到的气体导入枪管下方的瓦斯缸管中,推动活塞及连杆向后直接运作枪机。很 有
意思的是这个设计的专利拥有者是英国的维克斯─马克沁公司。他设计的 M1 格 兰
特步枪通过了美国陆军的测试,在 1936 年被正式采用为美国陆军的制式步枪。 这
种最早期采用枪口集气器设计的 M1 格兰特步枪只生产了约 4 万 8 千支左右, 通
常被称为 "Gas Trap" Garand。它的枪口集气器是六角管型,突出的一片平板正 好
插入瓦斯缸管前端的一个导槽,跟枪管口之间有约 1/16 英寸的空隙,被准星环 紧
紧包住,气体就是由此进入瓦斯缸管。从外观上来看,它跟后来气体活塞式 M1 Garand
的枪口几乎一模一样,不近看无法分辨。
M1 格兰特步枪的早期历史并不光彩,机械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些使用枪口集气 器
的枪,给部队的印象也不好。最后格兰特终于在 1939 年改变设计,将大有问题 的
枪口集气器 改为在枪管内的气孔来搜集气体,就是一般的气体活塞式设计了。值 得
一提的是这个设计变更改动的地方非常少,只把枪管加长两寸,在原来集气器所 占
的位置钻孔,瓦斯缸管的结构再稍稍修改一下,其他像是活塞、连杆等通通都没 有
变,连枪的长度也几乎一样(原来枪管长 22 寸,再加上集气器只比后来的 24 寸
枪管短一点点)。
在更换成气体活塞作用方式后的 M1 格兰特步枪成为非常可靠的制式步枪,一直 被
美军用到 1950 年代末期。
德国 Gewehr 41 半自动步枪
二次大战时,德军在东线遭遇了苏军的 Tokarev SVT 38/40 等半自动步枪,深觉 有
发展半自动步枪的需要,因此研发了 Gewehr 41,也是采用枪口集气器的设计。 它
的枪口集气器比较接近格兰特的设计,因此不该称为 Bang 原理。
它的枪口集气器是个圆锥,固定在枪口前端,并不会移动。在子弹出口后,它搜 集
到的气体压力会推动一个套在枪管外缘的环状活塞向后,再推动位于枪管上方的 一
个扁平的连杆向后运作枪机。
Gewehr 41 并不是很成功,在生产了约十几万支后就被号称二次大战中最优秀的 半
自动步 枪之一的 Gewehr 43 所取代。Gewehr 43 用的是典型的气体活塞运作方 式。
枪口集气器从此就在枪械发展史上被划下了休止符。
---------------------------------------------------------------------- -------
---
最近修正:Sept 25, 1999, by Light
上页 苏联 Dragunov SVD 狙击枪 首页
---------------------------------------------------------------------- -------
---
口径 7.62x54mm Rimmed Russian
作用方式 转动式枪机头,气体短活塞行程半自动
重量 4.30 kg (9.48 lbs) 含 PSO-1 瞄准镜
全长 1225 mm (48.23 inch)
枪管 622 mm (24.48 inch),4 条膛线右旋
给弹系统 10 发分离式弹匣
扳机系统 简化式 AK 扳机
瞄准系统 PSO-1 4x24 瞄准镜,另有紧急用开放式照门。
有效射程 700 m
枪身 两段式,分成木制护木与枪托。
准确度 小于 2 MOA
特色 刺刀座。首创结合直式握把与挖空枪托的特殊造型。
俄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狙击的运用方面并没有很好的表现,虽然他们制式 的
M1891 Mosin-Nagant 步枪准确性不错,但是在整个作战期间似乎缺乏有组织地运
用狙击手的策略,以至于在德国狙击手枪下的亡魂不知凡几。在苏联建国后,红 军
似乎对狙击也并不怎么热中,主要努力都是在朝机械化方面发展。这个情形一直 持
续到 1939 年底的苏芬「冬之战」后才改变:进攻的红军遇上了芬兰军中担任狙 击
手的职业猎人,死伤惨重,经过血的教训后才开始重视狙击。
在二次大战期间,他们也仿效芬兰的策略,徵募各地的职业猎人做为狙击手的骨 干,
使用加上瞄准镜的 Mosin-Nagant M1891/30 步枪做为狙击枪之用,并且首倡两人 或
三人的狙击组,跟德军的狙击手分庭抗礼,毫不逊色。不过这种高段的狙击手, 只
占少数,大部份苏军中的狙击手跟其他士兵一样只受过很短的训练,充其量不过 是
射击较佳的步兵罢了。
Mosin-Nagant M1891/30 狙击枪一直沿用到 60 年代,也出现在韩战和越战的战 场
上。不过由于苏联的战术思想一直把狙击手当成直属于连排的支援火力,并且不 是
很注重长距离狙击,因此他们在 1963 年开始改用半自动的 SVD( Snayperskay a
Vinyovka Dragunov)。
SVD 的机件结构虽然外观上跟 AK 系列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除了借用一些AK 的
优点外,内部结构还是有所不同。主要的原因是 AK47/AKM 用的是专门设计给突 击
步枪使用的 7.62x39mm M1943 中威力子弹,而 SVD 则使用从帝俄时期沿用至今 的
7.62x54mm Russian 高威力子弹,有效射程可达 1000 公尺以上。为了配合这种 强
力弹药,不得不在内部机件结构上修改一番。
AK47/AKM 所使用的枪机头不能使用,重新设计能够耐住高压的枪机头,并且要考 虑
到如何处理凸缘子弹(rimmed cartridge)的问题。最后还将 AK的长行程活塞( long
stroke piston)的气体作用方式改成短行程活塞(short stroke),以降低活塞 和
活塞连杆运动引起的重心移动。SVD 的保险装置和 AK 系列的设计一样,扳机结 构
则由 AK 的扳机简化而来,扳机扣引行程也因为结构简化而改进许多。
它的瓦斯缸管有一个气体调节器,用来调整瓦斯的压力,以便适应机件在不同环 境
下的差异。在平常一般保养正常的枪枝上,这个调节器设在 1 的位置,如果枪支 在
战场上因故无法保养,造成积碳过多影响半自动操作的话(前苏联的子弹通常比 较
「脏」,常留下具腐蚀性的残渣与积碳),可以将调节器设在 2 的位置,暂时加 强
活塞的推力。
SVD 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它独特的枪托设计,把一般木质枪托握把的后方及枪 托
的大部份都镂空,不但减轻重量,还能自然形成直式的握把,枪托抵住肩窝的 承 力
线也可以比较接近枪管轴心线,减少枪口上扬的程度。在护木上方有一个可 拆卸 的
腮贴,但是无法调整枪托长度来配合狙击手体型。近年生产的 SVD 多半将木质部 份
改为合成材料或玻璃纤维。
它跟其他比较现代的步枪特别不同的地方在于配有刺刀座及传统式准星照门,这 是
在一般专业的狙击枪上看不到的,不过这也清楚地反应出苏联将其做为连、排级 支
援武器的战术思想。
SVD 的准确度人言人殊,俄国方面的资料宣称在中距离不输于 Mosin-Nagant,但 是
有不少西方枪械专家在试射后并不同意。它的主要缺点有三:
使用轻型枪管
枪机容纳部不易 bedding
枪管很难做到自由浮动(free-floating)
这些结构上的缺点会大大限制它的准确性。西方枪械专家们一般认为它在 600 公 尺
内的精确度大约在 1.5 - 2 MOA 之间,超过 600 公尺以上的长距离时准确 性并 不
太好。更何况它所使用的 PSO-1 瞄准镜的视界只有 6 度,倍数只有 4 倍,虽然 测
距刻度到达 1000 公尺,但其实并不适合作为长距离狙击之用。
PSO-1 的测距方法很简单,只要将测距线的底部和上方的线包夹一个人员目标的 身
高全长,所用的线上方的数字再乘上 100 公尺就是距离。中间下方的倒 V 字形 则
是做为快速接战时,不必调整瞄准镜高低,直接从中心点往下的倒 V 字形瞄准射 击,
每个倒 V 间隔相当于 100 公尺。
除了镜片之外,PSO-1 上还有一个由小电池供电的小光源可以提供瞄准线的照明 ,
以便于在低光度时仍能进行狙击。另外它还有一个红外线侦测器,在黑暗中可以 辅
助能见光之不足。除了 PSO-1 之外,SVD 也可装用 NSPU-3 夜视瞄准镜。
新型 SVDS 狙击枪
口径 7.62x54mm Rimmed Russian
作用方式 转动式枪机头,气体短活塞行程半自动
重量 4.68 kg (10.2 lbs) 含 PSO-1 瞄准镜
全长 展开:1,135 mm (44.7 inches), 折叠后:875 mm (34.5 inches)
枪管 565 mm (22.3 inches),4 条膛线右旋,缠绕距 240mm (1:9.4)
给弹系统 10 发分离式弹匣
扳机系统 简化式 AK 扳机
瞄准系统 PSO-1 4x24 瞄准镜,另有紧急用开放式照门。
有效射程 700 m
枪身 玻璃纤维加强的塑胶护木、握把、枪托。
准确度 小于 2 MOA
特色 新型枪口制退器。
由于前苏联一直以机械化作战为其战术主流思想,因此他们的狙击手必须也能够 跟
机械化步兵同进退。但 SVD 对于像 BMP 这种装甲人员运兵车来说是有点过长, 进
出非常不便,于是他们也发展了一型枪托可折叠的 SVDS(Snayperskaya Vintov ka
Dragunova, Skladnaya)。这型枪的零件有 70% 和 SVD 通用,但整体来说和 S VD
还是有些差别:
使用类似 AK74 的折叠式枪托
枪管较短但较重
新型枪口制退器
独立直式握把
玻璃纤维加强的塑胶护木
没有刺刀座
这型枪在近年来已经完成发展,即将进入量产配发部队,对象将是装甲步兵单位 和
空降部队。由于使用较重的枪管,准确度应该会比较好,但是折叠式的枪托却又 不
利于准确度,一加一减结果如何实在很难说。
最近修正:Dec. 3, 1999, by Light
上页 近代炮弹简介 首页
---------------------------------------------------------------------- -------
---
在 18 世纪就已经发明了会爆炸的炮弹。只是当时仍然大量使用不爆炸的炮弹。 基
本上可以分成下列几类:
实心弹丸(solid shot)
这是最早出现的炮弹。主要用来摧毁敌人城墙工事或船舰。最早用石头磨成,后 来
用铜,最后用铁铸成。有经验的炮手也可以用它来杀伤人员,通常是利用类似「 打
水漂」的原理,让它在平地上弹跳,高速横扫过敌人部队的密集纵列,被碰上的 筋
折骨断。用在有膛线的火炮上的称为 bolt。
榴弹(shell)
中空的弹壳中装填火药,加上一段引信,以落地后爆炸杀伤人员为主。18 世纪时 主
要用于臼炮(mortar),到了 19 世纪才开始用于加农炮与榴炮(howitzer)。
练弹(chain-shot)
两个实心球型或半球型弹丸中间以铁练连起,发射后两个弹丸在飞行中会水平旋 转,
有较大的杀伤面。通常用于海战以摧毁敌舰的桅杆或舰体,也用于近距离杀伤人 员。
杆弹(bar-shot)
和练弹类似,中间用铁杆连接。
葡萄弹(grape-shot)
这是用于近距离的霰弹,通常内含三层,每层三颗铁弹丸,外壳以铁环、帆布、 或
绳网制成,有一块金属底板。这种弹药的外壳在离开炮口后很快就破裂,里面的 弹
丸四散,增加杀伤面积。通常用于近距离(50─350码)杀伤人员。
霰弹筒(canister)
这种弹药跟葡萄弹一样也是使用四散的铁弹丸,但是它的铁弹丸尺寸较小,数量 却
较多,空隙间填以锯木屑。它的外壳通常以金属薄片卷制,也是近距离的人员杀 伤
弹。
榴霰弹(case-shot or shrapnel)
这种弹药跟榴弹一样中空,内填火药与铁弹丸,引信通常是在发射前才依距离设 定,
让炮弹在敌人部队上空爆炸,弹片与铁弹丸夹杂加强杀伤力,属于中长距离(50 0─
1500码)的人员杀伤弹。它是由英国皇家炮兵的亨利·雪拉品诺(Henry Shrapn el)
上尉在 1784 年所发明。
在 19 世纪开始使用有膛线的火炮后,这些弹药仍然被广泛使用,唯一不同的是 形
状:在滑膛炮上用的大多是球型,在有膛线的火炮上多改为长筒型。
-- mmm...
[email protected] OICQ:7959881 ICQ:75600258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104.86.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