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ee3078()
整理人: lilin(2002-04-07 02:40:03), 站内信件
|
韶山,因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而著名,也更因为文化大革命这么一个特殊的运动而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因此,我第一次前往韶山,总免不了带有一种朝圣的感觉,就象伊斯兰教徒去麦加,基督徒、犹太教徒去耶路撒冷一般,更何况当年是在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的1993年。
八年之后,适逢建党八十周年,我再度踏上了韶山这一片神圣的土地,但已没有了当年的激动与感触。
甫入韶山冲,远远就看到毛主席像屹立于青葱的树丛中。沿路走去,发现路旁的毛氏宗祠等建筑"桃花依旧笑春风",但其前面的空地已改建成广场,手拿书卷的毛泽东主席背靠青山,傲然屹立,凝望着神州大地,看护着这个他亲手缔造的国家。我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去拍摄,试图去考究一下为什么要把毛主席像立于此处,可惜我不懂风水,只是发现,无论我从哪个角度看,毛主席都是那么的伟岸,后人只能望其项背!
参观的第二个景点是滴水洞。据说这儿才是毛泽东主席的祖居地,毛氏族人在这里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才迁至现址的。据说,当年这儿有几间茅草房,现在这里已建起了3座房子,其中开放让游客参观的只有1号楼,据介绍,毛曾在这儿住过那么一两次。苏式风格的建筑与现代的高楼大厦相比,有点土气,但我觉得这种土气反倒与这儿的环境相衬,毕竟,这儿仍是乡村,而且,从外表看,灰色、黑色的主色调也透露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古朴气息。导游小姐说,在这儿建起这么几座楼,是由于毛第一次回韶山时,满怀感触地说了那么一句话,如果我老了能在这儿有间茅草房就好了。于是,几年之后,这里就建起了数栋房子,尽管那几年正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我无意贬低领袖形象,颇有感触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啊,什么时候才能做到不唯上?!也许,当年毛只是有感而发,并没有真的打算在这儿终老的。事实上也是如此,毛离开这些房子后,再也未回过韶山了。不过,我们那些当领导的,却不是这么想!当领导的,无论哪一级,都要慎言,都要慎其爱好啊!
沿山路拾级而上,给人一种幽深的感觉,尽管这儿人来人往。一旁的水泥水渠应是新修的,另一旁仍种着辣椒,平添了不少生气,至少我觉得这儿不只是游人才到的地方,还保留的着生活的气息。滴水洞据说是毛年少时读书的地方。依稀中,当年我到的滴水洞很有一种仙境的感觉,也不知是当日的天气问题还是心情问题,当时山雾缭绕,滴水洞几个字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洞前的池塘仿佛也不是这么的小,那应该是一座海中的仙山,要借助八仙的法力才能渡过。但这次,却是阳光灿烂,把一切都从遥远的彼岸拉近,望着这么一个石洞,却有一个斧凿的感觉,我真奇怪,怎么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从滴水洞到毛主席的祖坟还要走好长的一段山路,我真的感到是岁月不饶人了,尽管我还不至于气喘嘘嘘,但已没有了当年的轻快。祖坟所在地叫虎歇坪,据说这儿即使是老虎来到也要歇歇脚,所以起了这个名字。我觉得把这名字与祖坟联系起来,颇有一点意思:这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到这里,是该歇歇了。中国人对祖坟是怀有深厚的感情的,除了慎终追远的传统,也许是相信先人对象征着自身血脉延续的子孙始终带有无尽的眷顾,所以一定要找一个好地方埋葬,使先人对子孙的眷顾具有更大的法力。所以,后人如能有大的作为,或是超越了先人,人们首先想到祖坟的风水。也许都有关系吧,到韶山旅游,少不了毛主席祖坟这么一个景点。来到毛的祖坟前,我笑说,应该三鞠躬吧。竟得到附和!我不知道这三鞠躬代表什么,是因为这么个风水宝地造就了毛这么个一代伟人?是因为有了毛的爷爷,才有了这么一个让几亿中国人走进新时代的国家主席?还是同伴说得好,无论如何,对先人总应有一种尊敬!
两度走上虎歇坪,我的感觉似乎没有大的差异,我尽管不懂风水,但也觉得这儿的确是一个好地方,背靠青山,面向悬涯,视野开阔,四面来风,尽纳怀中。立于虎歇坪上,油然生出一种大地在我脚下的豪迈之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是否,这么一个地方真的能培养出如毛泽东一般的一代伟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已透露了成为“一代天骄”豪气!
从虎歇坪下来,沿原路往回走,过了毛氏宗祠,远远便可见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毛主席故居。那是一座很典型的旧中国农村的村舍,褐色的金字屋顶,土黄色的泥巴墙,给人一种既宁静又沉重的感觉。走近故居,那儿又是另一番景象:那天的天气很好,蓝蓝的天空中那灿烂的太阳把那斑驳的树影印在土墙上,加上如鲫般的游人,黄的、白的、黑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正以各种姿势与毛主席故居相配置,使故居显得特别的鲜亮,也显得很有时代感。进屋走了一圈,听了导游小姐的介绍,也大致了解了毛泽东的家世和少年时期毛泽东的生活,也仿佛看到了旧中国农村生活的缩影。
记得首次进入韶山冲,导游小姐曾说过,故居前的池塘是解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钥匙。因为新中国的两大伟人------刘少奇和毛泽东,都是湖南人,他们的祖居都是一样的形制的,而且门前都有一口大大的池塘。但是,这两位湖南老乡的晚年却有着天渊之别。导游小姐说,关键是他们故居前的池塘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我看来,要说差别,只有一个,刘的池塘是直向的,由门前延伸出去,而毛的池塘则是横向的,而且是一大一小两个并排着。至于这在风水学上有些什么玄妙,我已经把当年导游小姐的解说全忘了,留在记忆中的只是对比那两种截然不同的际遇带来的扼腕,以至于在花明楼刘少奇的故居前,听到那些兜售述说毛与刘晚年矛盾的VCD的摊贩形象地说出“老毛打老刘”时,油然产生出悲凉与无奈:历史,毕竟是由后人去述评!
记得,历史老师曾经讲过,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与西欧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不同的,西欧的农村是与庄园联系起来的,那真的是封建,就如我国的西周时期。所以,大地主即等于大庄园主,农民与农奴几乎是同义的,此外就是城关市民。但是,我国的农村更多的是小农,有那么一小块的田地,自给自足;即使是拥有很多田地的被称为地主的农民,极少有象刘文彩那样的,更多的是把一部分田地租出去,自己仍留一部分来耕种。其实,这样也有一个好处,一来不至于荒废了田地,二来也可使那些没田可耕的人有了糊口的来源,毕竟我国一直都是多子多福,一直都是男丁分割父辈财产的,这么分下去,又这么生下去,即使是家大业大的,也有分完的时候!况且,我一直认为,以中华民族的刻苦耐劳,中国农民如果不是懒,恐怕也不至于一无所有,能够挣得一份家业的,大多都是自己辛勤劳作的结果,毕竟象刘文彩这样的恶霸是不多的。所以解放后被划为地主的,恐怕有不少是那些和我们所讲的贫农一样,一同穿着布衣,一同坐在屋前,一同吹着水烟筒的人,你走近去,恐怕无法一眼就能看出谁有更多的田,谁没有更多的地!参观了毛的故居后,我就觉得那就是一个例证!当年,毛就自定成分为富农!生于农家,长于农家的毛泽东,对中国农村的状况恐怕不会不有很深的理解吧?!要解决中国农村中土地集中的问题,我更倾向于国民党在台湾的办法------均分土地,不管你原来有多少田多少地,都不会在政治上定性,也不因此而带有特权,在分配土地问题上,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其实,这也是中国历朝历代开国皇帝的做法!
回望韶山,我觉得,韶山是值得记取的,不但因为它曾产生和哺育的一代伟人,更因为它承载了一代人的希望,一个时代的历史;同时,韶山又是应当超越的,正如毛泽东,走出了韶山,才成为拯救了中国的共和国主席毛泽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