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sw007(假行僧)
整理人: sinyi(2003-07-30 17:25:22), 站内信件
|
都说贵州是"地无三尺平",去小黄的路上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一般的小车是不能在这样坑坑洼洼的的路上跑的,而且,中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回到从江后,我们的车马上进了汽修场,司机说车的底盘的钢板断了一块,简直白拉了我们一顿,弄的我们拣了大便宜似的。
话说我们的车先进了高增,村委会就有人撵了上来,要我们掏钱买门票,其实村子也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场所,根本就没有一个景点应有的氛围,没有大门,没有工作人员,甚至没有公共厕所。不过,为了不扫大家的兴,而且价钱也能接受,我就对她举了白旗。
买了门票也好,从村口游荡至寨里的鼓楼——侗族的礼堂,平日村里有什么会议都在这里召开。村委会的“大妈”给我们推荐说有歌唱表演,正和大家意,于是谈好价钱后,都正襟危坐在鼓楼里等待着她们的出现。
虽然是千呼万唤始出来,但一出来就是10个人,6女4男。主要是女士唱,男的在旁边弹奏。
我甚至都不知道她们是怎么起音的,又是怎样分部的。听说她们分声部是很自然,大家能心心相印而毫无人工拼凑的痕迹,这让我着迷。我想起我们以前训练的时候,为了唱好一首歌,往往要大家在一起训练好几个月,先是各个声部自己在一边训练,然后才是四个声部合到一起练,最终才有一种似乎让人满
意的效果。
她们各个声部之间婉转自如的交互重叠显得是那么的从容和自然,以至于我怀疑起一个合唱团正常训练的必要性来了。当我尽情的欣赏这纯原生态的艺术时,仿佛是不知不觉间有了一种天籁之音在你耳边轻盈地回旋,干净而空灵。心里暗暗称奇,细观察却发现她们的脸上毫无表情,嘴巴也不似专业里教的那样有O形嘴,我简直要怀疑那美妙声音的出处了。这让我想起了《乐记》里的一句话:“音者,心之声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此时此地,我看到了一种艺术的自然风格和一种自然状态的艺术。这正应了一句话,越是自然的艺术其生命力也越强,这或许是我从中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了。
听罢侗歌,我们又来到寨子里的风雨桥。历经多年的风风雨雨,桥略显沧桑,此刻桥下的水波光潋滟,河边几位姑娘在浣衣,正是一幅乡村美景。
桥边有一风味厕所,去过的朋友肯定印象深刻,就是那种上无遮盖之物,周围也是极其简陋的用几块木板拼凑而成,要不是在资料上已有所闻,可能很难把它跟WC联想在一起。正在桥上发呆的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手里多了一相机,有朋友一定要让自己同风味WC的亲密接触留下点回忆。
----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多情累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