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ackdeltree() 
整理人: only(1999-05-23 13:27:33), 站内信件
 | 
 
 
【航空迷】全本米格战机史话 (5)
 
 
 
 
 【第五话】 变后掠翼米格歼击机/强击机家族
 
 
   进入60年代后,从40年代就开始研究的变后掠翼技术开始走向成
 
 熟。我们知道:平直翼(除超薄平直翼外)有利于低速飞行。但当飞行速
 
 度接近音速时,会产生激波使阻力剧增。人们转向后掠翼(包括三角翼)
 
 ,后掠翼不但可以延迟激波产生,而且超音速时产生的激波强度比平直翼
 
 小得多。但是大后掠翼飞机的低速性能很差,需很长的滑跑距离才能起飞
 
 /降落,经济性和安全性都不好。变后掠翼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一般的
 
 变后掠翼由固定的内翼和活动的外翼两部分组成,内翼外侧装有贯穿机翼
 
 厚度的转轴,外翼通过转轴与内翼相连接且可在机械力的驱动下围绕转轴
 
 前后掠动。可变后掠翼变化范围通常在20到75度之间,在此范围内,
 
 由飞行员操纵调节后掠角,也可由电脑进行自动调节。变后掠翼解决了高
 
 /低速飞行之间的矛盾。高速飞行时用大后掠角,飞机的阻力小,加速性
 
 好;低速飞行时使用小后掠角,机翼展弦比大,续航时间长,飞机的经济
 
 性好且起降安全,缺点是使得飞机结构变得复杂,重量增加,可靠性下降。
 
 
   60年代初米高杨设计局的设计师们开始注意这一技术,他们分析了
 
 美国在研制第一种此类飞机F-111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同时根据自己
 
 的计算做了许多不同的模型拿到中央空气动力研究院的风洞里去作在不同
 
 状态下(起/降,亚音速/超音速)的试验,试验的结果说明变后掠翼确
 
 实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善飞机的性能。
 
 
   当时设计师们在结构和气动领域里需要解决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是要找
 
 到正确的位置来放联接内外翼的转轴,进而决定翼展和翼弦。另一个问题
 
 是要决定内翼(固定翼段)的形状。其次还必须研制新的飞行控制系统。
 
 当时米高杨特意挑选了一批干劲十足,创意多多的工程师们来组成研制队
 
 伍,他们以创纪录的速度解决这些大大小小的难题,迅速拿出了原型机的
 
 初步设计:新飞机将使用由飞行员掌握,三级变动(16度-45度-
 
 72度)安装于上机身的可变后掠翼,将采用两侧进气而不是米格战机传
 
 统上用的头部进气布局,头部装载的新型火控雷达将使战机获超视距作战
 
 能力--可发射新型中程空空导弹,将装上大推力的涡喷发动机使飞机的
 
 外部挂载能力大大提高。新一代的青年近卫军们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着,
 
 原型机很快就开始进入了装配生产线。
 
 
   说些题外话,米格23是米高杨一生中最后一个亲自挂帅的项目,他
 
 本人在695月27日于办公室中心脏病突然发作,被立即送入医院,从
 
 此一病不起,经若干次大小手术后于最后一次心脏手术后不治去世。为纪
 
 念他,米高杨的办公室内的摆设至今仍保持着他最后一个工作日时的样子。
 
 
   60年代中,和苏霍伊,雅科夫列夫设计局一样,米格设计局也想用
 
 在机身上加升力发动机的方式来改善起/降性能。他们搞了一种原型机来
 
 验证这个想法,该机机体侧面看上去和米格23一样但有三点不同:用三
 
 角翼,机身中部有向下的小发动机,进气道入口处用半圆调节锥(和法国
 
 的幻影机一样)而不是用竖板调节,该机代号米格23-01,67年3
 
 月首飞。试飞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西方给该机的别名叫faithless,
 
 米高杨等人也确实对她丧失了信心,关键是那台小发动机只在起/降时有
 
 用,在飞行时没用,它不但占据了机体内用来放燃油的空间也使得机身下
 
 不能放挂架。最后此型被放弃了,苏霍伊设计局也停止了类似的苏15改
 
 型的发展,只有雅科夫列夫继续研制后来搞出了雅克38舰载机,当然,
 
 这是后话。
 
 
   在停了三角翼+升力发动机的原型机后,设计师们集中全力发展采用
 
 变后掠翼的米格23-11原型机。当时从米格21所用的发动机改进而
 
 来的R-27发动机已经做好,67年4月10日变后掠翼原型机首飞成
 
 功(机翼设定在16度后掠角)。在两天以后的第二次试飞中,试飞员就
 
 成功地飞了所有的三种后掠角。试飞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试飞员在他的试
 
 飞日志上大书:哇!从16度角飞到72度角!这是第一次!棒极了!根
 
 据在试飞中发现的问题,重新设计了机翼(增大了机翼面积。),改良后
 
 的原型机试飞97次,极为成功。1968年11月6日米高杨签发了试
 
 飞总结报告,该机迅速通过国家鉴定,被批准大批量生产。
 
 
   米格23历经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也就有三种主要的改型:S,M
 
 ,ML。
 
 
   S型即最初生产型,装了推力更大的R-27F2M-300(静推
 
 力6900公斤,加力推力10000公斤)发动机,火控电脑,红外传
 
 感器等。新的雷达当时还没做好,只好先装米格21比斯上用的老货,这
 
 样一来就只能挂近距半主动雷达制导或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了。其他武备有
 
 内装23毫米双管机炮。机身后部有四块减速板,垂尾根部有减速伞舱。
 
 腹鳍很特别,是折叠式的。和原型机在外观上不同在于垂尾后移。此型仅
 
 从1969年中到1970年底量产,共生产了50架。在S型的基础上
 
 发展了教练型,教练型不装雷达但仍有一定作战能力,除保留的机炮外可
 
 挂4枚近程空空导弹。此型从70年开始量产到78年。
 
 
   M型是主要的生产型,也是生产装备数目最多的米格23改型。该型
 
 改用了R-23-300(静推力8300公斤,加力推力12500公
 
 斤)发动机,头部重新设计以容纳新雷达,可挂装不同的半主动雷达/红
 
 外制导的空空弹,典型外挂是机翼下的挂点挂中程空空导弹(共2枚),
 
 进气道下的2个挂点用复合挂架来挂4枚近距格斗导弹,机身下部中线挂
 
 架挂一副油箱。当然也可挂不同的对地攻击武器,机内燃油总量4700
 
 升同时可再外挂三个790升副油箱。此型的出口型叫MF或MS型,换
 
 装了较老的雷达火控电子设备和较差的发动机。所有这三种改型都先后被
 
 用于中东和阿富汗战争中。
 
 
   1976年,米格23的最后一个重要改型:ML型出厂。从外表上
 
 看,她和前几型不同处只是垂尾面积减小,实际上内部几乎所有主要装备
 
 都被更新了,整机性能提高不少。首先换装了新发动机,推力加大;换装
 
 了新的自动飞行控制系统,雷达及火控系统全部是升级换代的新产品;去
 
 掉了一个机身内的油箱,整机重量亦有所减轻。该型在1976到1981
 
 年量产。
 
 
   在1969年,苏联空军要求设计局设计一种价格低廉,可大量生产
 
 的强击机。并且要求她至少要有和法英联合设计的“美州豹”(Jaguar),
 
 意大利菲亚特G-91Y以及美国F-5相等的攻击能力,即一种轻-中
 
 型强击机。最初设计师们考虑设计一种亚音速强击机但考虑到飞机尚需以
 
 超音速飞行在完成任务后脱离战区又决定设计成超音速的。本来打算设计
 
 一种全新的,但为省钱省时间改成直接用米格23来改,外观上和米格
 
 23的唯一区别在于头部--变成大坡度向下倾斜以便能为飞行员对地攻
 
 击时提供更好的视界。在米格23B上做的主要改动有:选用了新发动机
 
 (AL-21F-300型,静推力8000公斤,加力推力11500
 
 公斤),雷达被取掉换装可发现小型地面目标的导航-攻击系统,前机身
 
 内的油箱包了装甲,加装了主动/被动电子对抗干扰装置。机身内仍装双
 
 管23毫米机炮,机身及机翼上六个外挂点可挂最多3。3吨炸弹,火箭
 
 等对地攻击武器。在以低-低-低方式出航时(挂4枚250公斤[500
 
 磅]炸弹)作战半径600公里,在目标区上空留空时间5分钟。米格
 
 23B于70年8月20日首飞,71年投入量产。
 
 
   米格23B并没有很好的满足苏空军所提出的全部要求,该型主要的
 
 弱点是她的发动机和火控系统。简单的改动并没有使她变成优良的强击机
 
 ,一系列的重新设计展开了,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米格战机家族--米格
 
 27系列。该系列的独特之处在于:取消了进气道调节板,进气道变为固
 
 定式;加装新的导航-攻击系统,自动飞行控制系统,攻角指示器,导航
 
 电脑等大批现代化火控电子设备;换装6管30毫米机炮;在全机7个外
 
 挂点总共可挂4吨炸弹/火箭/空地或空空导弹等武器。机内燃油总量
 
 5400升并可外挂3个790升的副油箱。此系列中的米格27K装有
 
 苏联第一种电视跟踪制导系统,可挂装电视制导炸弹和激光制导炸弹;该
 
 型的火控系统更加先进。印度购买了米格27的生产许可自1984年开
 
 始生产米格27L(出口型),计划生产165架。
 
 
   米格23/27是米格歼击机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首
 
 先,从头部进气改为两侧进气使得她们成为第一代装有较大型的火控雷达
 
 和复杂的火控系统的米格机。其次,第一次具有了超视距功击能力,可使
 
 用中程空空导弹,相对于米格21而言火力大大加强,除了内装机炮外,
 
 米格23通常可带六枚空空导弹而米格27通常可挂四吨炸弹。此外,航
 
 程/作战半径有显著的增加,在截击/强击目标处留空时间亦增加。可变
 
 后掠翼使她们的低空性能,起/降性能明显优于米格21。她们不再象它
 
 们的前几代米格机那样只是单纯的前线歼击机,而是可以执行多种国土防
 
 空任务的多用途战机。更可贵的是,她们仍然保持了价格相对低廉,易于
 
 大量生产,易于维护检修等等米格战机传统的优点。故而在七十年代米格
 
 23成为苏军航空兵的骨干而不断改进过的米格27则仍将在俄空军/国
 
 土防空军中服役到21世纪。
 
 
   哇,先喝口水,下面咱们就开始谈双三战机米格25和远程截击机米
 
 格31!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01.2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