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已关闭版区>>● 探索无止境>>匹夫有责>>产业发展和升级: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

主题:产业发展和升级: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
发信人: leonard_soup(水中月)
整理人: leonard_soup(2002-04-07 21:40:54), 站内信件
作者:高梁    

    《挺起中国的脊梁——全球化的冲击和中国的战略产业》|全球化、发展战略和战略产业

    产业发展和升级: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

    一国的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

    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是经济发展所谋求的主要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消化—扩散—再创新,也就是将国际先进产业技术本国化的能力,从根本上决定了产业发展的命运。发展中国家要快上,实现追赶战略,就要解决好本国产业的长远发展政策问题。

    从全球分工的角度看,在任何时点上,各国的工业发展程度、技术水平总有先后高低之分。工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各国争取产业结构(这里主要是指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工业结构,不讨论一二三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向更高端发展的竞赛。这就象马拉松赛跑,谁能跑到前面,谁能后来居上,这取决于运动员的潜质和主观努力的程度。

    自200多年前的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前有美德意日,后有韩台东盟,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决定国力水平的产业,如原料能源、装备工业、新兴高科技工业或与国防工业(我们在这里可以把它定义为广义的“战略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是大多数后发展国家曾经和正在追求的目标。我们20多年来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激发微观经济活力,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都要以这个目标所转移。这也是全体人民长远福利之所在。我国百年积弱,从140年前开始办洋务、图自强,这个道理本来是无需赘言的。

    所以,我们说“发展是硬道理”,实际上就是说,国家产业发展(尤其是战略产业)的生存、发展、赶上世界水平是硬道理,是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之一。我们的各项经济政策,包括改革开放政策,最终都要服从这个大目标,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子目标。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能力,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

    目前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成绩,评价一国的综合国力,通常采用GDP、人均GDP的增长和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等指标。但是,所谓“综合国力”,更多地包含着产业结构、产业的技术含量的内容。“综合国力”是通过国家间经济、技术、军事实力的相对位置而显现的。一国经济在全球分工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取决于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和实绩。这才是所谓“综合国力”的核心,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一个国家,只有高度重视、积极培养本国的技术能力,提高自己的技术储备、产业组织和产业控制能力,才能在长期的产业/技术发展竞赛中把握主动,才能有发展的后劲,才能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有的学者简单用“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作为促进产业发展条件的评价标准(其逻辑根据,就是发展单纯取决于开放竞争的程度),这至少是片面的。综合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本国产业在全球竞争的动态过程中,内部的发展活力(综合技术及经济要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适宜的竞争条件(而不是“龙王与乞丐比宝”的竞争条件),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而非充分条件。


    我国工业化将长期面临“二元结构”和全球化的双重压力


    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资源紧张。13亿人口,9亿农民。改革开放20多年了,城市化率只达到30%。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当前和今后几十年面临的基本问题,还是实现基本的工业化、城市化的问题。人口基数太大,决定了这个过程十分缓慢艰苦。一般预测2030年,我国将达到16-17亿人口,假定从现在起,城市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2030年农村人口还有6.6亿,离基本的工业化目标还差好大一截。这就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点,是要充分发挥低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以现代技术武装的传统产业作为我们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没有疑问的。

    但是不容否认的另一面问题是,当今世界,技术发展太快,国际上产业的快速变动和升级,对我国经济形成强大的升级压力(所谓“落后就要挨打”),等不得我们先把初级工业化的基本问题解决之后,再进行产业结构升级的第二阶段——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技术含量越高,要求知识和产业的积累越厚,而“高技术产业是用钱堆出来的”。这样,我们就不得不在现有“二元结构”的局面维持相当长时间的前提下,同时解决传统意义的工业化和追赶国际技术进步的产业升级这两个基本任务。这是和很多发展中国家不一样的地方。对于资金、技术、企业(产业)组织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我国来说,这确是一个十分严重的任务。

    回目录

    作者赐稿,本站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 
 



----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悌下!          


欢迎来广州社区古今政史之  探索无止境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