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ityconnor(城市角落)
整理人: znevar(2003-08-07 21:20:14), 站内信件
|
绿光
这部电影有许多名字《SUMMER》、《众里寻他千百度》。惟独没有看到我所知道的名字—“绿光”。
第一次看到“绿光”这个词是在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提到了菲茨杰拉德的小说,那是盖茨比守望爱情的方向。
第二次看到“绿光”是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在对岸,爱人黛西家有一盏绿灯。当盖茨比遥望那盏码头尽处的灯时,遥远的光线已经成为他对爱情的一种信仰。
第三次看到“绿光”是在郭小橹的《电影地图》里,开始的第一篇,讲的是一个罗罗嗦嗦的导演艾力克·侯麦的电影,那个女孩的孤单带着人性深处的疏离。
第四次看到“绿光”是在孙燕姿的唱片上,隐约觉得,词的作者看过这部电影,只不过歌曲的节奏太跳跃,没有半点忧伤。
第五次,第五次的时候。当我把电影看到一半,我仍然不知道这就是我寻找了许久的光线。直到那群老太太坐在海边谈论起儒勒·凡尔纳的《绿光》,我才恍然大悟。想起了EVERYTHING BUT THE GIRL 的一首歌《I DIDN‘T KNOW I WAS LOOKING FOR LOVE ,UNTIL I FIND YOU》。这样的情绪,何尝不是女主角在寻找中顿悟的心情。
越来越喜欢侯麦了,对这个导演的爱就象日本的清酒。很淡,舌尖上微微有一点温热的感觉。就象在四月的尽头,和风拥抱一样。男女主人公总是八十年代的装束,每一部电影都象老土的语言教学录象带一般不合时宜,但每一部电影在结尾处都让我不得不惊叹这十几年前的青春至今仍郁郁葱葱。
看侯麦的电影,少不了漫长的散步、海滩、度假、海边的树林、内向的女孩,等待爱情或者在爱情中追逐的三角关系。这些在许多的青春片中都出现过的元素,偏偏到了侯麦的手上,就能变幻出直达内心的感动。略带老土的侯麦在不断的重复着青春,但永不过时。
也许是因为他看到了生命中的那道绿光。
博学的老先生说绿光是夕阳折射而成的幻象,凡尔纳说看到绿光的人就能看懂别人的内心,那群老太太认为,看到绿光的人会找到幸福。
电影里的女孩德芬是一个敏感、内向、孤独的人,这也是许多人内心潜藏着的性格。正是她的孤独让我们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绿光,侯麦抓住了这道绿光,俘获了我们渴望摆脱孤独的心。
在侯麦的故事里,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爱情来执行。所有的不快乐和郁闷,都因为等待的漫长和孤单。《爱上不该爱的人》里面的女孩和《绿光》里面的女主角何其相似。把那种渴望爱情但不愿屈就的细腻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女主角们都是敏感而容易流泪的。德芬的泪水甚至可以和林黛玉比美。然而想想她在放假前两周和男友分手,面对一个孤单的假期,也不难理解这份无法排谴的忧伤。一个摩羯座的女孩,素食主义者,把妥斯陀耶夫斯基的《白痴》经常带在身边。她害怕孤独,但在人群中同样寂寞,她是一个游离在自己内心和世界边缘的流浪者,在绿光没有出现之前,一切都没有色彩。
我记起了郭小橹在她的文章末尾的赞叹,大概是说,这个年代里已经很难得有人会看妥斯陀耶夫斯基的《白痴》了。如果见到这样一个女孩,真的值得向她致敬。原来,爱情的相认是需要彼此登陆和验证身份密码的。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密码是《安娜·卡列尼娜》,而在这里,是路边偶尔出现的纸牌、《白痴》、《绿光》以及最后女主角无意瞥见的小店名字。
如果真实的生活里面会随时有路上的纸牌或者杂货店的名字跳出来为你提醒幸福的话,你是一个幸运的人。如果至今还没有收到任何提醒始终浑浑噩噩的话,请相信命运。既然绿光是夕阳中必然出现的一道光线。那么我们缺少的,只是恰当的好天气和那么一丁点的缘分。偶然一天,猛然抬头,你会透过城市高楼林立的天空看到那片绿色的海市蜃楼。
你相信幸福吗?侯麦告诉我们“时机到来,即是钟情之时”,在夏天到来之际,请相信将有奇迹发生。
---- 爱到天荒地老,也不过是回忆中的浮光掠影.所有的灵魂也是寂寞的孩子.
城市角落:www.mymansun.com
cityconnor.longcity.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