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爵士音乐>>艺人剪影>>I/J/K/L/M/N>>懷念邁爾士戴維斯--转载2

主题:懷念邁爾士戴維斯--转载2
发信人: burnwall(炙蓝)
整理人: burn4brazil(2002-03-31 22:22:11), 站内信件
一九六八年以後,戴維斯開始試驗搖滾節奏與電子樂器,並邀柯利亞(Chick Corea,
電子鋼琴)、札威努(Joe Zawinul,電子鋼琴)、何蘭德(Dave Holland,
低音大提琴)、麥克勞夫林(John McLaughlin,吉他)入團,擴大編組,錄下了被
許多人認為是戴維斯「最後傑作」的兩張唱片--《In a Silent Way》(1969)和
《Bitches Brew》(1970)--這兩張唱片成功地拉近了搖滾聽眾和戴維斯間的距離。


    戴維斯同時由搖滾轉向「憤克」(funk),以打動年輕一代黑人的心,錄下的唱片如
《On the Corner》(1972)、《Dasrk Magus》等,卻是毀譽參半︰死硬派不承認
其為爵士樂,新而無偏見的一代卻欣然納之。
到了一九七五年底,他的健康情況愈來愈差,潰瘍、喉嚨硬結腫、臀部手術、黏液囊炎
諸病齊發。他被迫退隱。六年後,隨著新唱片《The Man with the Horn》(1981)復出
--戴維斯的技巧依舊完好如初,只是音樂首度有商業化的傾向,並且倒退回以往的風格。
他一九八三年的《Star People》卻是一張以藍調為本,充滿強力美感的不老之作。


  戴維斯是個謎樣的人物。他性情多變,經常公開譏評他人。一九五七年,他動完手術
除去聲帶上的硬結腫兩天後,因事怒吼,導致聲帶永遠受損,只能發出刺耳的沙沙聲。
在公眾眼中他是一個孤高、耀眼、自行其是的人物,經常背對觀眾演奏,奏完自己獨奏
的部分後便逕自走下舞台。


  然而他的音樂卻非常容易和人相通。他不斷提攜許多年輕的樂手合作演奏,激勵他們,
也受到他們的刺激;戴維斯總是從新秀身上獲得新血,不讓自己的藝術停滯。這些班底
在離開他後每多自立門戶,繼續拓展新的風格︰寇垂恩是六十年調式爵士的龍頭;扎威努
與蕭特合組了「Weather Report」樂團;麥克勞夫林組成「Mahavishnu樂團」;寇克、
柯利亞以及比爾伊凡斯也各組了自己的樂團。他們甚至此他走得更快更遠。但戴維斯卻
不曾讓自己越界,他總是在傳統與前衛之間擺盪,選擇一種「節制的自由」。


  這正是戴維斯似是而非,複雜個性的一部分,一如他「簡樸」的風格其實是「世故的
簡樸」︰因為他如果想跟技巧精湛,能在小喇叭上吹出任何花樣的前輩基列士比一別苗頭
,甚至比他更受歡迎的話,他必須化拙為巧,將自己在技巧上的局限凸顯成優點。


    戴維斯在爵士搖滾方面的成功曾使流行與搖滾音樂界極力想抓住他。一九七○年
夏天,全世界愛樂者屏息等候他與搖滾樂手克萊普頓(Eric Clapton)等同台演出,
但戴維斯卻拒絕了。他只願和自己的樂團合作︰「我不想成為白人,搖滾是白人的字眼。」


    這是黑人爵士音樂家戴維斯的另一個心結。他想有更多的聽眾,但他又顧慮到做為
這一代黑人應有的驕傲、自信和抗議的精神;他演奏的是「黑人的音樂」,但他必須承認
買他唱片、來聽他演奏會的聽眾主要都是白人。他說︰「我不在乎買唱片的是誰,只要
他們能接觸黑人而我能在死後仍被記得。我並不為白人演奏。我想聽到黑人說︰『Yeah,
我喜歡邁爾士戴維斯。』」


    這的確是黑人音樂家共同的困局︰在心理上、在藝術上,他們希望把屬於黑人的
東西演奏給黑人聽,但在現實上,他們必須靠白人購買者的支持。戴維斯也許會咒罵
白人,但白人的掌聲比黑人的掌聲更能支持他。難怪他背對觀眾演奏(這麼一種複雜、
分裂的人!)難怪他的喇叭流露出這麼一種孤寂、哀愁的音色。


 戴維斯似乎是惟一能與二十世紀歐洲藝術界那些偉大天才--譬如史特拉汶斯基、
荀白克、畢卡索、夏戈爾等相提並論的爵士音樂家。特別是與畢卡索--不只因為
他們同樣自始至終保有豐沛的創作力,也不只因為他們同樣風格多變,更因為他們
在創作生涯的最初就創造出令人難忘的藝術特色︰畢卡索憂鬱、悲憫、人道的
「藍色時期」;戴維斯孤寂、哀愁、人性的小喇叭音色。當我們想到那些才華洋溢
卻早逝、困頓的爵士音樂家--如查理派克時,我們當更能深體那來自虛無,叉歸於
虛無的音樂的哀愁了。


    戴維斯自己曾經說過︰「不要演奏你知道的,演奏你聽到的。」對於閱讀這篇
文章的讀者我也要說︰「不要以你知道的為樂,以你聽到的為樂。」如果你開始對
爵士樂有了新的興趣,就請你找出派克、基列士比、戴維斯的唱片,聽聽為什麼
人家說派克與基列士比是為現代爵士樂開路的雙子星,而戴維斯是派克與基列士比
之後惟一偉大、完美的音樂家。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