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ilfong() 
整理人: gzkiller(2000-07-16 13:46:47), 站内信件
 | 
 
 
  大粤文化史话(七)
 
 
   粤语词汇大考证
 
 --------------------------------------------------
 
 “黐”
 
   黐, 音痴, 树胶。用细叶东青的茎部内皮捣碎制成。
 可以粘雀。(见《辞海》)
 
   唐宋文人已用黐字。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
 “譬彼鸟粘黐”。贾岛《玩月》诗: “立久病足圻,
 兀然黐胶粘。” 《东坡集.与蔡景贤尺牍》: “情爱
 着人, 如黐胶细腻, 急于解雪, 尚为沾染。”
 
   黐, 广州口语常用, 亦音痴。指胶着; 粘贴; 物质
 的粘性。如: 苍耳, 野生草本, 果实有刺, 易于附在
 人、畜身上到处传播, 故民间叫它做“黐头婆”。
 惯依膝下、缠着娘亲的“裙带仔”则被形象地称为
 “黐乸芋”。( 芋仔 [芋奶] 必附着芋头而生。乸即
 母。 ) 还有俗语: “糯米黐裤裆” ( 笑人久坐不去 )
 ; “一时糖黐豆, 一时水沟油” ( 喻人情反复 )。
 
   尝见古籍中有将“黐”写作“雌”、“棲”、“撤”、
 “餈”的, 这并非通假, 而是别字, 值得探讨一下:
 
   雌: 《金瓶梅》中的如意儿被骂为“没廉耻雌汉的
 淫妇”。姚灵犀《金瓶小札》解释云: “雌, 等待之
 谓, 如见人饮馔而不去, 曰雌嘴。” 按, 如此解释不
 当。“雌汉”应为“黐汉”之误; 至于姚说的“雌嘴”
 , 则更是“黐嘴”无疑。广州歇后语“波罗鸡 ----
 靠黐” 正是指那号人。如混酒食名为“黐餐”。
 
   棲: 见《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中“棲竿”
 注释, 道: “棲竿, 一种猎鸟的长竿, 上面涂胶, 飞禽
 栖息上, 即被粘住, 所以也叫粘竿。” 其实, “棲竿”
 应为“黐竿”, 观其正文中有“将棲竿棲得来”一语,
 分明指用粘竿粘得来, 粘者黐也, 显而易见。
 
   撤、餈: 均见于《红楼梦》第四十一回: 黛玉、宝钗
 在栊翠庵吃茶, 见宝玉跟来, “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
 来撤茶吃, 这里没你吃的。’” 按: “撤”, 有的本子
 作“餈”。沾光、揩油的意思。“撤”、“餈”是清代
 北京民间惯用字, 据考, 本字应为“黐”, 经过后缀“儿”
 字所谓儿化韵, “黐”才变音为“撤”、“餈”。
 
   “撤茶吃”, 恰正是广州话的“黐茶饮”。北京今称为
 “蹭茶吃”。
 
 --------------------------------------------------
 
 (待续) 
 
  -- ※ 来源:.月光软件站 http://www.moon-soft.com.[FROM: 202.96.184.1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