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edikinght(天之业云*修练)
整理人: tosand(2002-03-25 13:23:56), 站内信件
|
中国:“奶酪”的最大市场——评《谁动了我的奶酪?》
首先请大家不要误会,这里说的“奶酪”不是可以吞到你肚子里的那种奶酪,而是《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所说的那种“奶酪”,他是一个比喻,指的是我们生命中已经拥有的和梦想得到的一切东西。它可以是一份稳定的工作,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大笔金钱、财富,一副好的身体,一个梦想,内心的平静等等。说得更有中国特色一些,它可以是一个城市户口,稳定的工资福利,单位分房,公费医疗保险,毕业分配,行政待遇等等,一句话,社会主义优越性。
只要我们睁开双眼一看,不得不发出“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感慨,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奶酪”)正在迅速地从我们的身边溜走。除了几个大城市以外,城市户口就像农贸市场上的陈货一样无人问津,优化组合、下岗、失业代替了固定工资,福利变成了救济金,分公房变成了自己买房,医疗保险变成了“小病拖,大病扛,抗不动,见阎王”,统招统分变成了自谋生路,就连最有保障的国家公务员,铁饭碗也不牢靠……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面对这呈加速度发生的嬗变,几类中国人所表现出的状态。第一类人就像书中的嗅嗅和匆匆,他们文化不高,身份不好,国家的优越性与他们无太大的关系,他们的生老病死完全靠自己负责,可以说是自生自灭的一类人,但他们能从国家政策的变化中嗅出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所以主动行动,相当一部人分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最早得到了自己的“奶酪”。而另一类人呢,就像前几年的机关、事业、国企、科研院所的部分干部、职工、教师,却歌舞升平、悠哉悠哉。他们也许有过危机感,但真正采取行动的却不多,他们坚持认为,他们是国家的主人,自个的国家怎么可能不要自个的主人呢?可是历史的步伐不可能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不可逆转的改革拿走了一块有一块中国人的“奶酪”时,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副副有中国特色的浮世众生相:有等、靠、要的,有怨天尤人的,有静坐示威的,有阻断交通的,有上吊自杀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经过一阵痛苦的期待、彷徨、煎熬和反思后,不再坐以待毙,而是从头再来,就像故事中的唧唧。他们有的已经得到了“奶酪”,有的正在努力。惟独让人揪心的是,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拒绝承认现实,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整天像“哼哼”一样无病呻吟,梦想有朝一日自己昔日的既得利益再次从天而降。这些人必然是历史的淘汰品,就像历朝历代的遗老遗少。
从泰坦尼克的沉没到世贸大厦的倒掉--—读《谁动了我的奶酪?》随想
傲慢的大英帝国做梦也想不到,代表着当时世界最先进、最豪华、最霸道,运载着当时世界上最富裕、最精英、最体面的人的泰坦尼克号会在它的virgin voyage(初航)就寿终正寝了,近2000 vip 葬身鱼腹。更加傲慢的美国人更加没有想到,同样代表着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豪华、最霸道,笼络着当今世界上最富裕、最精英、最体面的人的世贸大厦会在新世纪之初转瞬之间轰然倒塌,5000多 vip 灰飞湮灭,其中不乏世界顶级跨国公司的众多ceo们。
如果说泰坦尼克事件标志着雄居世界一个世纪大英帝国的崩溃并不为过,世贸大厦的倒塌是否预示着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衰落,过不了50年人们就可以看到。但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泰坦尼克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沉没,世贸大厦不会无缘无故地倒塌。只要你去读读近两年美国的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就会深有体会。
《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情节非常简单:四个小生命,小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唧唧和哼哼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采取了迥然不同的态度,导致了迥然不同的结局,或者摆脱危机或者陷入泥潭。我们不妨将泰坦尼克号沉没时的大英帝国和当今的美国做个比较。都知道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如果说富不传三代的话,那么,一个帝国的兴衰通常不会超过100年。究其原因,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一目了然——他们实在太骄傲了或者说太自恋了。他们对自己的技术和制度太自信了,自以为是世界的中心,对外拒绝倾听别人的意见,内部则在自觉不自觉地滋生出一种强烈的优越感的同时也培养出顽固的惰性。危险这两个字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种腐蚀性的内部因子加上日益强大的外部力量的猛烈一击,结果可想而知。
最后说一句,如果美国当政者能及早地、深刻地理解“奶酪精神”的精髓所在,虚心地向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小矮人唧唧学习学习的话,双子大厦是不会倒塌的。
剃刀边缘——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不像传统似的说教,板着脸训人,训人者和被训者都很累,效果也不佳。寓言故事常常是寓教于乐,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取教益。为了避免尴尬,寓言故事通常都是拟人化,拿动物开涮,双方皆大欢喜。
但当我读完《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个寓言故事后,我却仿佛在清晨的浴室镜子前发现——我原来一直活在剃刀边缘!
在朋友们看来,我没有理由抱怨。外企、白领、It人士、部门主管,老板对我也很器重,虽然没房没车,日子倒也平稳。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奶酪”,它比喻着物质、名利和各种生活目标,它可以让我过着安安稳稳的生活。但等我看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早已经睡在火山口上。表面上看,我无忧无虑,可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平稳,平稳是相对的,变化才是绝对的。就拿我所在的行业来说,连赫赫有名的郎讯科技这样的航空母舰都濒临沉没,更不用说千千万万小舢舨了。只不过在貌似风平浪静的大洋中,小舢舨们晒着暖洋洋的太阳,陶醉着、麻木着,丝毫没有意识到身下正在涌动的暗流。如果不极早发现险情,远离危险地带,迟早会在措手不及中被吞噬掉。我们公司中以前就发生了很多这样的案例。曾经有几位中层管理人员,跟故事中的哼哼一样,一直自我感觉良好,当拿到“不好意思”的通知书时,觉得简直不可思议:我不是干的好好的吗,凭什么呀?老板很遗憾、很客气、也很酷地对他说,市场不相信眼泪,对于公司来说,您已经过时了。他们便和老板大吵大闹,大骂老板不仁不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等等,惟独不从自身找找原因。在近期的网络裁员浪潮中,在“二王(志东、俊涛)事件”中,都出现过这种现象。他们多像寓言故事中的哼哼——是财商不健全的表现。俗话说得好,只有锅里有了,碗里才会有。如果老板破产了,难道你还跑到他家里去赖着不成?所以,如果从你自身找找原因,你就想通了。我当时还庆幸自己好运气,甚至对老板感恩戴德。但说实话,市场的残酷性连老板自己都无法驾御和超越。老板之所以没有“不好意思”我,唯一的原因是我还行。我从故事中的嗅嗅、匆匆和唧唧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居安思危、勇于自嘲、破釜沉舟、绝地逢生……
人类的生存哲学——评《谁动了我的奶酪?》
在朋友的再三推荐下,我看了一本叫《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书。据说是美国近两年最畅销的,讲生存哲学的。我当时嘲笑地拒绝道,美国有什么哲学?他们只有垃圾大片。朋友急了,骂我是花岗岩脑袋。朋友平时温文而雅,居然骂起人来,为了证明他是否骂的有道理,我偷偷地买了一本。没想到不到一个小时的阅读,不到100页篇幅的寓言故事,却把我强烈地震撼了。
《谁动了我的奶酪?》的故事是这样的:两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两个小矮人唧唧和哼哼共同生活在一个迷宫里面,这里,迷宫隐喻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一直过着幸福而平稳的生活,因为迷宫里面有一座巨大的奶酪,这里,奶酪隐喻了人类的生活资源、生活目标、价值体系。小老鼠嗅嗅和匆匆智商较低,靠本能生存,他们对身边的“奶酪”变化密切注意,居安思危,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两个小矮人唧唧和哼哼,虽然有人类的高智商和思维方式,却属于那种乐天派,四平八稳、不思进取。突然有一天,“奶酪”消失了,四个小生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命运。由于不同的生活态度,命运各不相同。嗅嗅平时就谨小慎微,敏锐地注视着局面的发展,早就未雨绸缪,坦然面对各种天灾人祸,最早走出了困境;匆匆则迅速行动,在迷宫中探索,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刚开始时,唧唧和哼哼一样,戚戚惶惶、怨天尤人,拒绝承认残酷的现实,梦想着有一天失去的一切会从天上掉下来,但随着局势的日渐严峻,他们已到了生死一线的地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对哼哼艰苦而无效的劝说,唧唧决定独自采取行动,虽然冒险,却有一线生机。经过无数次的、永不绝望的探索,唧唧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哼哼呢,他只有两条路:要么像唧唧一样,痛定思痛、置之死地而后生,要么像哈姆雷特,每天在生存还是毁灭的犹豫中贻误时机,注定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但凡寓言故事,总是通过拟人化、隐喻化、卡通化的手法、简单的故事,让人类反观到自己的影子:或智慧或愚蠢或悲哀。两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两个小矮人唧唧和哼哼,简单的人物、简单的情节、简单的环境和简单的故事,却共同演绎出了深刻的人生哲学。全世界四大洲、五大洋,共有200 多国家、无数个民族,种族、宗教、习俗千差万别,60 亿人的生存状态高度概括,无不包揽其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