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tltm1(阳光骑士)
整理人: dyldm(2002-04-23 22:21:42), 站内信件
|
俗套总动员
说来好奇怪,一部被业内人士“骂”为“滥片”的《天下无双》,却在市场上格外受欢迎。事情就是这么奇怪,越是“行家”说好的影片越是没有观众,越是被“行家”骂为“滥”的影片越是拿分,《天下无双》就是一例。
影片的主创阵容强大,王家卫、刘镇伟、梁朝伟、王菲、赵薇……,个个都是圈内数得着的人物,就连戏份很少的配角都出动了朱茵、张耀扬这些还有点级别的腕,光看创作班底,影片的成色令人期待。但是《天下无双》里的明星没有因为被赋予鲜明有趣的角色而栩栩如生,但影片的叙述却有不少后现代的拼贴手法:“皇妹”王菲逃出宫廷的伎俩;“小霸王”梁朝伟和王菲对唱黄梅调;“皇帝”张震变成“创意大王”……还有不少《大话西游》式+王家卫式的经典台词。熟悉港式搞笑套路的观众们全都笑得前俯后仰。
其实这是一部讲述青春爱情的故事,两对年轻人的爱情如何经历了快乐和磨难。爱的表白是老套的,但手法却颇为用心“经营”和富有“创意”。梁朝伟的泼皮身份被皇宫所拒斥,他退缩了,王菲疯掉了——歇斯底里地臆想自己是梁朝伟。喜剧在此企及了人性内核中关于“孤独”和“悲伤”的主题……既然发疯的王菲幻化为梁朝伟,那么清醒的梁朝伟决定化身为王菲,从而完成对传统伤感主题的解构和超越。影片更多的还是让人想起星爷的影片,朱茵直接朗诵大话的台词可以看作其中最直白的抄袭,赵薇拿着烧火棍就地打滚的造型显然是来自“大内密探零零发”,皇上喷血的镜头在“唐伯虎点秋香”中就是经典。我确实跟很多人一样期盼着“天下无双”的出现,并不指望能给自己带来象当年“大话西游”的震撼。
不过,自己好象错了。
只有90分钟,平淡无奇,一点感觉都没有,俗套到家的情节,俗套到家的台词,俗套到家的噱头,从头到尾它就象是一盘把大家熟悉的很多片子拙劣的拼凑在一起的家庭滑稽录像,“大话西游”,“东邪西毒”,甚至“花田喜事”的影子象幽灵一样一直在眼前闪动。
其实如果真的吸取了各家的精华,未尝不是一种别样的味道,但连小孩子都看出来的拙劣,王家卫“东西”典型的旁白,从头说到尾,没有一句有韵味,只是故做深沉,我好象听到一句“一个人爱的深,人会醉;伤的深,心会碎,但最难熬的还是等待”,挺耳熟。感觉最讽刺的是让朱茵亲自重演至尊宝那段听的耳朵都要烂掉的“经典”台词,想想当年的“大话”,感慨万千。还有,它的配乐除了王朝相拥在桃树下时用“大话”那段让我几读心动的曲子外,就是黄梅戏,倒是够喜庆。唯一赏心悦目一些的就是整个画面的色彩,油画的感觉。
在香港电影界有种说法是电影想获奖找王家卫,想要高票房找刘镇伟。这话听起来并不假,单看刘镇伟的几部电影如“大话西游”,“东成西就”在大陆影迷心中的知名度,我们就得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中国电影以及香港电影在冷酷的寒风暴雪中终于看到一缕阳光。于是我们的电影人擦拳磨掌,跃跃欲试。什么电影模式的国际化,中外电影文化交流研究等等。在这种大环境下,刘镇伟又推出来了它的新作《天下无双》,可谓是众望所归。可是当我满怀感动的到了电影院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只能赞叹大众传媒力量的可怕怎么就这样一部旧瓶新酒的作品,也能把它吹捧的上到九重天去了,还有我们这些痴痴的影迷。只怪他刘镇伟给我们后世留下了那么多经典之作,就好象飞蛾一样,明明知道见面是火,却还是义无返顾的投身火海,中国影迷多实在啊。说实在的《天下无双》虽然没达到创新求变的高度,但想想刘导的工作效率还真高呀,短短两个月可真是神速,虽是一部家庭滑稽录像,怎么说他也是为人民服务,至少创造了老少皆宜的通俗喜剧电影的神话,观众找的就是乐子。作为一部纯娱乐的商业片,我们还能要求什么呢虽然满腹牢骚,可是只能往肚里咽,要不就会当成好事之徒,满街喊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