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tanserliu(东哥哥)
整理人: znevar(2003-08-07 21:57:28), 站内信件
|
从《拯救大兵瑞恩》到《我们曾是战士》——反战影视的延续
1998年8月,《拯救大兵瑞恩》首次在美国公演,马上攀登上美国十大卖座电影排行榜并高居不下。那时候吸引全球观众的是强烈的视觉刺激:飞机俯冲轰炸,炮火纷飞,盟军官兵被炸的血肉横飞等等。而很少人留意这一部战争片背后的内涵:对战争残酷的反思。(因《拯救大兵瑞恩》场面惨烈,美国电影协会将其定为“极度渲染战争暴力”片。)
《兵临城下》又是反映二战的一部电影,所不同的是片中主角是苏联战士。但是这些“苏联战士”都是由美国演员来担任演出,所以可以说这部电影虽然是苏联英雄的战争片,但是同时也表现出美国人对战争的研究与探讨。片中有一个镜头最令人心惊胆战:当男主角走出运往苏德最前线的火车后,呈现在他面前的是苏军强渡伏尔加河时战士们惨死的情景!那个镜头跟《拯》开片洛曼底登陆战的悲壮情景有异曲同工之效。“每两个人一支枪,前面那个牺牲了,后面那个捡起枪继续前进!”这句话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继《铁达尼号》后在全球刮起爱情电影风暴的大片当数《珍珠港》。电影的主要种类被定义为:战争、冒险、爱情。爱情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但是片中长达半个多小时的战争过程经过的描写,有板有眼的那些战争爆炸、空袭、海战的真实程度,远远比甜蜜蜜的爱情更能震撼人心。从这一部电影开始,全球刮起了一阵反思战争的思潮。
2001年9月11日,经过这个悲惨的日子后,人类面对突入袭来的灾难性毁灭,显得手足无措。全世界的人们真正意识到战争对人类的危害,在《我们曾是战士》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人类对战争的反思。
《我们曾是战士》描述的是美越战争期间的事情,整部电影着力表现人类面对战争时的恐惧、无奈、悲壮与憎恨。在凶残的敌人面前,在国家的荣誉面前,在家人的悲伤面前,美国大兵们纵身投入到这场战斗之中。可是最后得到的教训是惨重的,450个美国大兵在毫无准备的前提下空降到敌人兵力聚集的山区,在面对4倍与自己的凶残的敌人,展开了保存生命的决战。镜头所到之处,皆是人类互相残杀的景象。最后,上校对战地记者说出了人类的心声:“告诉美国人民这里发生的一切”,其实也是告诉全世界人民:战争是很残酷的,人类以后不要再有战争了。
从《拯救大兵瑞恩》到《我们曾是战士》,我认为是影视领域中人类对反战思潮的延续,在“911”恐怖事件之后,这一思潮更成为大多数人们思考的问题。我写下这篇文章,同时也是呼吁各位:热爱和平,热爱生命!
---- 相爱很难
张学友 梅艳芳
最好 有生一日都爱下去
但谁人能将恋爱当作终生兴趣
生活,其实旨在找到个伴侣
面对现实,热恋很快变长流细水
可惜我不智或侥幸,对火花天生敏感
不过,两只手拉得太紧,爱到过了界那对爱人同时亦最易变成一对敌人
也许相爱很难,就难在其实双方各有各寄望,怎么办
要单恋都难,受太大的礼会,内疚却也无力归还
也许不爱不难,但然未成佛升仙,也会怕爱情前途暗淡
爱不爱都难,未快乐先有责任,给予对方面露欢颜
得到浪漫,又要有空间
得到定局,却怕去到终站
然后付出多得到少,不介意豁达又担心有人看不过眼
无论热恋中失恋中都要永远记住第一戒
别要张开双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