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nyjchuhong(楚泓)
整理人: hnyjchuhong(2002-03-19 14:53:15), 站内信件
|
5、要落实开发过程的“软体工程”以及“专案管理”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欲速则不达”,更多的事不肯落实扎根,以致短期虽有璀璨火花却事后遗患无穷,甚至灰飞烟灭,春梦了无痕。
很多应用软体开发专案,就是缺乏“软体工程”的良好基础,又缺乏规格文件,以致最后都变成“电脑孤儿”,实在浪费可惜。所谓“软体工程”,就是依工程管理的原则,先有设计蓝图(规格设计),再依之“制造”(程式编写),再经由品管(测试)以保证品质并将“规格”文件予以文化制度化管理,而且在“规格设计”时,一事实上要考虑“标准化”(程式模组标准化)。很多企业不了解这一点,一提到“电脑化”就急急忙忙找了一些“程式设计”人员,依业务主管要求的一点一滴“要求”拼拼凑凑地写程式,一面写一面改,又不留“系统文件”(程式规格),到最后不知道“改到哪里”了。待该程式设计人员一离职,就根本无处“修理”起,只好颓然放弃。
楚泓评注:本文明确的指出了现在大多数企业的IT部门的弊病,就是缺乏“软体工程”的良好基础,现在大多数的IT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不过是一个后勤服务单位,修修电脑,装装软件,连连网,按照各单位的要求开发左一个小软件,右一个小软件,而且大多是分散的,在企业的DATABASE中根本无法有效地找出真正想要的数据,只是满足了各个分散单位不用手工写报表的要求,仅此而已,至于RUN出来的数据,各部门是各有千秋,等到IT人员做烦了这样的工作跳了槽,企业主才认识到事情有些不爽了。
这是现在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的现在,这篇文章从发表到现在已有3年的历史了,但是3年后的今天,仍然是这样的现状,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楚泓不敢妄下定论,只是小谈自已的看法:首先是国内的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还处在粗放型阶段或是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的过渡期,对于先进的管理尚在摸索和认识阶段,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观念比较模糊,认为电脑只是先进的办公工具而不是管理工具。其次,国内虽说搞IT的人是趁之若骛,日渐其多,但是搞真正搞软件工程的,或者说真正搞IT管理的却不多,难以满足真正的市场需求,倒是很多搞技术的仍然在支持着这样的局面,从DOS到WINDOWS到UNIX,从VFP到VB到JAVA,从HUB到SWITCH到ROUTER,技术大抵可以满足了,企业也越来越看重IT方面的投资,但是回报却不能满意,老板花了大价钱加上IT技术人员花了很多的脑力和心血做出来的信息数据还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地信息,充其量只是提高了少少办公效率罢了。
要真正解决这样的问题,关键在于“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人才的培养,企业经营决策层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减小与国外管理水平的差距,那样,我们的信息化建设才算是走出了有意义的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