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U众说纷纭>>转载连载>>连载作品>>nicole_kim的《一周读书笔记》系列>>网上读书之七:一周读书笔记(2002.2.5-2002.2.11)

主题:网上读书之七:一周读书笔记(2002.2.5-2002.2.11)
发信人: nicole_kim()
整理人: i_am_trueman(2002-03-11 00:52:21), 站内信件
本周读的几乎没有纸质书,翻了半本中文版的ELLE不晓得算不算;甚至在网上读的有一些都不能称之为“书”,或是一些htmL页面,或是超星里的某部大部头中间的一篇,想了想,还是算它们是罢。

第一本:《全宋词鉴赏辞典》之贺铸篇(超星电子版)
上周写读书笔记在评《甘露》时引了贺梅子最著名的那几句,就那第一句还是错了。而且记得是贺铸,但没敢明标上,只写了个宋时人,上网找了所谓的贺铸全集来读,也就那50首词,想一想还是去找了《全宋词》,老记得为是钱钟书老先生编的,直到看了这一本才悟过来钱老先生编的是《全宋诗》。
这一本其厚无比的,超星好象只有半本,是1600多页,而索引里已经标到了3300多页,所以想想实在耐不得,只从了自己找这本书的本意,挑了贺铸的来读。
贺铸大概是北宋词人中风格最多变的一个,且酷喜集前人辞句化前人诗意入词,用典绝不僵化,且常常翻出新意。
“缚虎手,悬河口,车如鸡栖马如狗,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贺铸.行路难.小梅花)
精彩至极!
看看词评中那些关于贺铸本人“博闻强记,才大志疏,豪气任侠,无处报国”的记述,一颗心不由得心向往之,直飘向一千年前。
又上网找贺铸传,未果。


第二本:白先勇的散文(亦凡公益图书馆:http://www.shuku.net/dblx/html/10/202-2-0.html)
上周一周读书好贴是朋友转的白先勇的《树犹如此》,回贴说很少读白先勇的散文,倒是一上来就来上这么一篇情深意重的,倒是来得意外了。因为这篇印象之好,于是上网去找这本散文集中另收的其他几篇,如,《上海童年》,《我的昆曲之旅》、还看了一篇早期的《蓦然回首》。
看了这个就突然记起来以前(高中时)自己是读过白先勇的散文的。
我看过他写的关于他和欧阳子、陈若曦几个合办《现代文学》的前前后后的那些故事(用google查出来这一篇或几篇的连载的名字叫《现文因缘》),就是在那里,我认识了台湾那条在道路尽头的稻田里还能飞起白鹭的松江路,记得白先勇说看见了才在他杂志上发过文章的三毛,而三毛如何一躲就溜走了,还有他如何在某大的校园窗边看见人淡如菊的吴淡如,还有我在某篇贴子里提过的他将大醉后的林怀民(诗人,台湾现代舞团《云门舞集》的开创者)如何扛上三楼的豪情;还有陈若曦写的《乔琪》,她偷偷地告诉白,那个学画的被父母宠坏了的女孩子是三毛。
再从网上搜,搜出来三毛一篇同名的《蓦然回首》,里面也提到了如上两件与她相关的事,还有她当时的自闭封锁,可是,看到陈若曦笑着将三毛拉到一边,对她说乔琪就是她的时候,心里仿佛被抓了一下,一只笔,即使不能杀人,这无心的谶言也未免太恶毒了吧?
有的人,真的永远没法了解有的人。
这样,相遇的时候还是轻轻微笑罢,莫要伤人。
看着三毛这篇东西,心里不由得想到四个字:“背面敷粉”,两篇散文两相衬托,我们外人自然看得更明白;但背面敷粉做给谁看呢,每一笔都那样难描难画,都难于弥补那无尽的空洞。
那个时候,才觉得以前三毛所写的眼眶里涂满了黑墨水的惨痛经历,站在学校大门前心里回不去了回不去了的疯狂呼喊以及在六张犁公墓看一整天书的悠闲描写真的只如崩塌的冰山一角。但即使是这一块,也是碰都不能碰的。
可怜。
再换过头来谈白先勇的散文,因为联想起原来所看的那几篇让我心驰神往,恨不能扒尽家中的旧书堆去找它出来,想想不可能,只能叹气。
白的散文绝不同于其小说。他的小说笔法太过老辣,太过圆熟,太注重营造那种似真似幻的气氛,有时看到某个地方要汗毛乱竖的,而他的散文就真人多了,才觉得他那些小说里影影绰绰的人影背后,有点依托,有点存在。
白的散文并不多,或许,正因为写得少,每一篇都能算得上是上乘之作,绝非那些坐在家中或奔波于路上采风,钻天觅缝地找灵感觅感触赶约稿的老家伙俏娘儿们能写出来的。

一周读书好贴:
西祠(http://www.xici.net)音乐后花园二黑的《我们说相声》系列:
含以下四篇:
《中秋夜,我们说相声》
《重阳夜,我们说相声》
《立冬夜,我们说相声》
《小雪夜,我们说相声》
这次将一周读书好贴放在紧前头,是因为这篇贴子直接造就了我去读下面的那一本书,前后顺序我不想打乱了它。
这四篇东西是二黑看了《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后仿着其结构写出来的长诗。诗我自大学二年级后就没认真读过,即使在2000年结识了当年北大校园诗人中的郁文后也是如此,可能是因为自己一向喜欢的也就是台湾现代诗,所以看了二黑诗中那些熟悉的遣词造句方式,甚至那些在台湾现代诗中常堆积的场景,竟一时心旌摇曳,不能自己。
当时自己怎么也不相信这个是原创贴,追在后面问了好几声。还到超星去找了《台湾现代诗四十家》去读。

第三本:《台湾现代诗四十家》(非马编,超星电子版)
已经养成了习惯了,现在上网找书在google里肯定要在书名或作家名后加上一空格再加上超星字样的。这次要找台湾现代诗就找到了这么一本。多年未读,感觉还未丢,喜欢的纪弦、郑愁予、余光中、周梦蝶、痖弦还未丢;那天在锦瑟谈起凡人二重唱的莫凡是洛夫的儿子,嘴上虽大叫表示惊讶,心中更惊,因为发现自己一首洛夫的东西都想不起来,直到这次看了《金龙禅寺》和《枯鱼之肆》才觉得有点印象,再看到最后《因为风的缘故》和《爱的辩证》才算彻底将洛夫给找了回来,心里有种失而复得的欣喜。
可惜过去喜欢的一些女诗人的诗,再也不喜欢了,那些浅显的感悟,薄薄的欣喜都淡然如晨起的轻雾,太阳起时便烟消云散。
青春不能持,持之不能久。

第四本:《亚细亚的孤儿》(吴浊流,超星电子版)
花了一天多时间将台湾小说家与台湾流行歌曲的关系整理了个大概出来,里面自然少不了这一本。
如果让我只给这本书一句话的评语,那就是台湾版的《四世同堂》。
只是,它全是以台湾版祁瑞宣(文中叫胡太明)的角度来写的,以知识分子的多感、犹豫来直接面对这世间莫大的变故,冲击之大感触之多绝对要多过“什么也不怕,就怕庆不了八十大寿”的祁老太爷辈们。
只是,当时的台湾虽同样是日据时期,但那时的台湾已经从清末起就成了日本人苦心经营的另一片天地,躲在山中私塾读汉学的胡太明最终还得进入日本人办的国立学校去读书;而北平,是从沦落时写起,老百姓心中还知道有个中央政府;而台湾人,在日本与大陆学生的聚会上承认自己是台湾人已经被人视之为“汉奸”、“日本人派来的奸细”;甚至,在中日战事交恶之际,在南京已经生活了四年的胡太明因为是台湾人就被捕软禁,在以前学生帮助下越狱逃出,以“日本人”的身份坐日本轮船逃回台湾后,才惊闻其他那些被捕的台湾人已经全部入狱。整个台湾,那些同样说汉语拜祖宗的同胞已经被当时的中央政府弃之若敝屦,畏之如蛇虫;而惊魂未定回到台湾的胡太明,亦发现被当地日本人所办的警察机关追踪调查;然后从军在广州惊见同胞被杀,然后因病回台湾眼见日本人追逼日甚(文中有与《四世同堂》同样的“献铁”描写),最后终于眼见庶弟被日本人所害而疯狂;后面虽然有很隐晦地不知所踪的描写,依乐观人的看法或许另有出路,我自己是不能那么想。
这两本书有一个同样的特点,就是有补空历史之处,这些东西,往往非正史中所能看到,所以为我所喜。

本周读书好歌:
《油麻菜籽》:
由廖辉英的成名作同名小说改编电影的插曲,李宗盛作曲,蔡琴演唱。
借用阳光的说法:

主题:说到油麻菜籽 
版权所有:sunshineboy 原作 提交时间:14:02:15 02月10日 
里面的两句歌词,“才盼望你将我抱个满怀 日子就已荡呀荡的来到现在”,真是让人感慨良多。 

下载地址 http://www.sogua.com:81/mp3down?no=28654&key=513774

《相声瓦舍之东厂锦衣卫》
这个不算是歌,不过也是好听之极,配合《我们说相声》那一段来听更是好。
这个是朋友给的,没下载地址了。

nico本周读书格言:
只有书,才是自己的。

只有自己吃进去读懂了的书,才是自己的。爱情会幻灭,亲情会翻脸,友情会拗断,家人亲人爱人友人全都会过去,养的小狗小猫更是没有自己活得长;信仰会改变,金钱赚了还是要花出去,只有吃进自己肚里的书才是自己的。




----
http://202.99.11.196/ourstory/asp/readtopic.asp?id=6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