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eov()
整理人: beep(1999-01-22 19:40:51), 站内信件
|
2.3 击下旋球 "下旋球"即常说的"削球",是一项适用面相当广泛且经 常令对手防不胜防的技术,只要来得及做准备,击球者几乎可以在网球 场的任何角落运用此技术处理任何来球。相对于上旋球来说,因为下旋 球是反向旋转的,所以球落地后有一种"弹不动"或"弹不起来"的粘 滞感
在这里笔者想重点介绍一下反手击下旋球技术,因为在实际击球过程中, 反手下旋球远比正手下旋球要实用得多也难得多。
A 握拍
东方式反手或大陆式握拍均可。
B 准备
基本姿势同上旋球。由于下旋击球的机会随时都可能出现,所以击球者 不管在底线还是在网前都要随时对此有所准备,以快速应变,而对下旋 击球的准备一般更多地是体现在战术意图中,而非体现在动作外形上。
C 后摆
在上步、转体的同时以拍头为先导,引领持拍手向异侧肩头方向做后摆。 可以发现,反手削球后摆动作的关键仍在于转体,即同时转肩、髋,这 与反手上旋球是一样的;手臂也还要保持弯曲,若伸直的话你会觉得根 本无法获得与球对抗的力量;拍头高于手,拍面打开(角度视各来球的情 况,通常低球自然要打开多点)
D前挥击球
球拍征大臂的带动下由高于击球点处斜线"下切"击于球的后下部将球 击打出手。在此过程中,由于反手削球多用单手而且是离心用力,所以 较之正手(向心用力)要多耗费些力气才能击出同样有威胁的球(这与正反 手上旋球的道理是一样的)。为弥补此中的差距,反手削球前挥时要有推 的感觉,笼统的讲,可以说推削。
下旋球的击球点同样在身体的侧前方,击球时拍面的开放深度视需要而 定,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若希望球出手后有很强的穿透性和侵略性, 拍面就要开放得小一些,即常说的把抑面"立"起来;若希望球出手后 高飘一些,则并而就要开放得大一些,初学者应对此多做比较以找到最 好的角度。
E 随挥
击球后手、臂、拍乃至整个人体重心顺应出球方向也有一个向前跟进的 动作。削球的随挥应体现简捷、短促的特点,随挥路线越短越好,收拍 要及时,小臂和手腕不要甩动和上下地翻转,随意地挥洒球拍将令球失 去控制。一般来讲,随挥结束时球拍虽然可以挥至持拍手一侧的身畔, 但击球动作不大。
整个削球动作应给人朴实刚劲、切中要害的感觉,后摆至随挥的动态过 程中拍与手最好是目的明确、直来直去,任何多余、无节制的动作都足 一种"恶性的浪费"。
正削球比反手容易得多,但使用的机率却比较少。正手削球对挥拍的限 制是相当宽泛的,东方式正手、东方式反手、大陆式握拍都可以用来打 削球,甚至西方式也可以,因为这些握拍方式用在削球上都不大容易形 成对臂、腕有伤害性的动作,击球者完全可以凭自我感觉的舒适程度来 决定采用。
2.4 击反弹球
反弹球也是落地球的一种,其特点是击球者几乎在来球落地的同时不等 球弹跳起来就迅速将球阻击回对方场区。这种打法一般在中前场及处理 过渡球时用处颇大。
A 握拍
不想换握的话就可以采用大陆式握法,否则可以随底线正反手击落地球 的握拍方式适时换握。
B 准备
随时准备。
球员回球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方来球的方式,审时度势、随机应 变是一个网球好了应具备的素质,对于初学者来说,具备这样的素质需 要一个熟悉球感、提高球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兵来将挡,水来也 用将挡"的思想准备一定要有,用有限的技术及不高的击球水平去应付 一切来球。
C 技术
击反弹球的基本动作与击上旋球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缩小了后摆和随挥 的幅度,到达击球点一瞬间出手更果敢也更强硬一些。整个过程中球员 应上体大幅度前倾、低重心、交叉步、抢点击球。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球出手后身体中能骤然抬起,也应顺着出球方向"送球一程"。
关于击球点。击反弹球时球落点的位置几乎就是击球点的位置。球员小 幅度后摆球拍等候(常常是"争抢")在预见到的击球点旁,球没落地即开 始前挥动作,最后理想的结局是"球落拍到",刻不容缓地将球回击过网, 击球点抢得越在体前越好。
反手击反弹球时以以正手类推,在此不多言。
打网球需要将身体各部位关节、肌肉的功效与球拍的弹性与力度等一系 列因素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对初学者来说这是不太容易的-件事,可 能常常会顾此失彼。不过,你只要在每一次挥拍或者击球时向自己强调 一个要点并努力去体验就足够了。
-- ~One day I will wakeup, to eat breakfast.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202.103.137.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