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aoba2010(舞雩)
整理人: lily324123(2003-01-23 17:26:26), 站内信件
|
《吐司男之吻》人物系列评论之一——阿庞
舞雩
我这几天在看华娱的《吐司男之吻》。
没有看过《流星花园》,如果有《吐司男之吻》的水准,我想我会喜欢的。
自己居然会喜欢这种青春偶像剧,说起来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也许会有人说我没品位,不过没关系,反而有些暗暗得意——觉得自己变得年轻了,这是件好事。像《还珠格格》、《雍正王朝》这样的清宫剧,我一直没有没有兴致看,同时也没有兴致去骂,尤其是骂别人没品位。幸好没有,要不然现在就难堪了。
这部剧集我没看到开头,缘起剧中的女主角小薰,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像我女友——像个小女孩,很有个性,有点鬼头鬼脑的。(我常常叫我女友“小孩”)
为什么我会先写阿庞?
也许是阿庞有点像我,但我很懒,而阿庞不。
阿庞是个很认真的男生,很木讷,总是兼着多个工作,一大早就起床送羊奶。所有人都喝醉了,阿庞还是清醒的。
阿庞的女友斐琳是个患了绝症的女孩,总是很快乐。
斐琳后来爱上了个小流氓——很会讲冷笑话的大毛。
一次酒后,斐琳和大毛说要结婚。
阿庞半夜去找同事代班。
然后,阿庞一连上了五天五夜。
好的,问题在于:阿庞在失恋之后,为什么会选择不停上班?
是习惯,还是别的?
阿庞一直显得很平静。唯有信仰,才能让人如此平静。
阿庞相信什么?
阿庞相信:走正道,做一个勤奋的人,是对的。
然而,现实却是如此残酷。阿庞输给了一个小流氓。
这不是正义与邪恶之争,如是,纵然是败,也败的惨烈。
对斐琳来说,死神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来临,人生苦短,不如及时行乐。
但是活到20岁与活到100岁,区别真的很大吗?
相信区别很大的人,应该去信奉道家。道家要求人清心寡欲,然后能延年益寿。小龙女身陷绝情谷十六年,修炼那“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的十二少要诀,果然是青春永驻。然而小龙女魂牵梦萦的,是与杨过重逢。那这十二少又有何意义?这中间的荒谬,足以让人笑掉大牙。
如果说区别不大,那何不去自杀?
从小到大,人们总是告说我,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勤奋的人。然而,这并不能保证会有好的结果。
那么,我为什么要坚持做一个好人?上帝死了,我为什么要做好人?
阿庞呆呆地在柜台边站了五天五夜,是在展示什么?
阿庞在面临价值的崩溃。价值崩溃之后,是寻找新的价值,还是走向价值虚无?
也许应该学习小薰——常常拿着DV的小薰。
用兴趣来拯救自己。
这样就走向尼采了。可是这几十年的历史告诉了我们尼采带来的疯狂。
阿庞没有想明白,连续上了五天五夜班之后,阿庞还是没有感到疲惫。睡了三个小时,还可以精神抖擞地去晨跑。
阿庞最终没有继续想下去。
看到阿庞晨跑的样子,我想,也许不去想才是对的。
《吐司男之吻》人物系列评论之二——李雄
接下来顺理成章,似乎应该谈小薰,但是我太赞成小薰的生活方式。对于圣人,你将会感到无法言说。
那好,那就谈小薰男友的哥哥李雄吧。
李雄是台湾最大的黑道头目。
他的悲剧在于:爱上了一个刑警组长——咪咪将。
这实在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咪咪将被杀,于是李雄决定收山。就在他要收山的时候,他被他的师爷囚禁起来。而咪咪将,正是被师爷所杀。
黑社会是影视剧中永不衰竭的话题。黑社会和武侠世界不一样,尽管对于常人来说,那都是另外的一个世界。武侠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童话,武侠世界以前不曾有,以后也恐怕不会出现。黑社会不一样,我们随时可能体验到:从小学一年级被勒索一只棒棒糖,到走在大街上被人劈面一板砖。黑社会像一个善于调情的女子,在你的脸上轻轻摸了一把,然后便不见了。
李雄像所有“正派”的黑帮头目一样,对毒品深恶痛绝。我在想那他的经济收入从何而来?替夜总会看场子?不是有法律吗?为什么夜总会会选择黑帮的保护?那么在夜总会,法律还是显得太过低调了。还有就是,去夜总会捣乱的,往往也是黑社会,这样就让人觉得很好玩——捣乱者和保护者原来是一个人。吴思先生在《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书中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合法伤害权”,就是合法地制造麻烦或为害他人的权力是值钱的。吴思先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不知道有没有受港产古惑片的影响?
李雄有个拜把兄弟,外号耶稣。耶稣曾经是亚洲最贵的杀手,现在却真的信仰耶稣。像从前一样可怕,见人就传教。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耶稣。
李雄在咪咪将死后,常常去教堂,看来也开始信耶稣了。教堂这玩意儿,在大陆很少,我想这是不对的。肚子饿了,可以去菜市,心灵饿了,却找不到教堂。这个心灵的“菜篮子工程”,不知道哪一任核心会来搞一搞?不要以为只有读了两本书,才会有信仰危机,普通老百姓,一样有。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说,东方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西方人是被拯救。我看未必,在中国,普通老百姓想的最多的是因果循环,是来世,也可以说是拯救多于逍遥吧。
李雄被囚禁起来之后,被强迫注射毒品。这样一种做法,源远流长,最早的印象,乃是当年的霍元甲先生。这一招令人胆寒,不管当初何等英雄了得,一旦染上毒瘾,就离狗熊不远了。霍元甲先生以超人的意志,戒掉了毒瘾,但那是鸦片,换作今天的海洛因恐怕还是逃不掉的。据说还没有人真正戒掉了海洛因这样的毒品。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对人的自信心构成很大打击。我看还得加上一样,就是毒品。在毒品面前,人一样要抱极其谦卑的态度。
李雄在信耶稣之前,一直顺风顺水,套用今年常用的祝福语,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在信耶稣以后,立马被囚禁起来,被一帮小流氓随意羞辱。
在毒品带来的幻象中,李雄一次又一次的看到了他死去的爱人——咪咪将。难道可以这样说,耶稣就是海洛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