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中国文化>>☆ 社会·人物 ☆>>社会>>中国:并非全球性而是地区性的国家

主题:中国:并非全球性而是地区性的国家
发信人: chenweixin13(天使之神)
整理人: dannylu(2002-07-14 01:44:57), 站内信件

    中国:并非全球性而是地区性的国家

    中国历史是一部民族辉煌的历史。目前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主义与以往不同的只是它渗
透于全社会之中,因为它吸引的人数之多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人的自我认同和情感。这不再是
一种基本上仅限于学生的现象。在本世纪初,成为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的都是学
生。中国的民族主义现在已成为一种群众性现象,正在决定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思想
方式。
    这种思想方式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历史使中国的精英倾向于认为中国是世界的理所当
然的中心。事实上,中文的“中国”两字就是“中央王国”的意思,表达了中国在世界事务
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观念,并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这种观念也意味着其影响力分成不同
的等级从中心向周边辐射。因此,作为中心的中国希望他人对它敬服。
    而且,自远古以来,人口众多的中国一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和自豪的文明。这一文明在
所有方面都是极为先进的:哲学、文化、艺术、社会管理技巧、技术发明和政治权力。中国
人不能忘怀的是,到约公元1600年以前,中国一直在农业生产率、工业发明和生活水平方
面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是,同抚育了约七十五个国家的欧洲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不同的
是,中国在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一个单一国家。在美国发表独立宣言之时,它已经
拥有两亿多人口,而且还是世界上主要的制造业大国。
    从这一观点出发,那么,中国从辉煌的地位上跌落下来,在过去的150年中蒙受了种种
屈辱,是一种畸变,是对中国特性的亵渎,也是对每一个中国人个人的羞辱。这种屈辱必须
洗雪,作恶者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主要的作恶者是英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它们的作
恶程度不一: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以及事后还厚颜无耻地贬低中国;日本在过去漫长的一个
世纪里发动了掠夺性的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苦难,但日本对此仍无悔悟;俄罗斯不
断地侵吞中国北方领土,斯大林又颐指气使,完全无视中国人的自尊心;最后还有美国通过
其在亚洲的存在和对日本的支持,成为中国实现对外抱负的障碍。
    中国认为,上述四大国中已有两个受到了历史的惩罚。英国已不再是个帝国,米宇旗在
香港永久地降落,结束了那令人特别痛苦的一章。俄罗斯虽仍是邻国,但其地位和声誉已经
锐降,领土也大为缩小。因此,对中国构成最严重问题的只有美国和日本。中国将根据与这
两个国家的相互作用,来最大限度地界定自己的地区作用和全球作用。
    然而,这种界定首先取决于中国本身如何演变,以及中国实际上会变成一个多么强大的
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方面,对中国的预测,总的来说是有希望的,虽然并不是不存在某些
重大的不确定性和制约因素。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外国在华投资的规模,都属全世界最
高之列。根据这两方面的统计数字作出的通常预测是,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将成为
一个全球性的大国,其实力大约与美国和欧洲(假定欧洲既深化又扩大了)持平。中国的国
民生产总值现在已经大幅度超过俄罗斯,到那时很可能大大超过日本。这种经济发展势头将
使中国有能力获得强大的军事实力,其规模将使其所有的邻国担惊受伯,就连那些地理上相
距甚远、但却反对中国发展的国家也会感到害伯。香港和澳门回归中国,以及台湾或许最终
与大陆重新统一,这一切将进一步使中国得以加强,随之出现的大中华,将不仅成为远东的
主导国家,而且成为第一流的世界大国。
    但是,任何诸如此类关于“中央王国”必然复兴而成为主要的全球性大国的预测都存在
种种缺陷。最明显的缺陷是机械地依靠统计数字作预测。有人不久前就犯过这种错误。他们
预言日本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并预言日本必将成为新的超级大国。这种看法
没有考虑日本经济的脆弱性因素和政治缺乏连续性的问题。现在,那些声称并害怕中国必然
会成为世界大国的人正在犯着同样的错误。
    首先,中国爆炸性的增长速度是否能在今后二十年内得以保持,是个极难肯定的问题。
经济减速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这种情况本身就会使通常的预测变得不可信。事实上,要使这
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得以保持,需要的是多种因素的绝妙结合,其中包括
有效的全国性领导、政治局势稳定、良好的国内社会秩序、高储蓄率、大量外资持续不断的
流入,以及地区的稳定等等。所有这些积极因素是否会长时期地结合在一起是有疑问的。
    再者,中国的高速增长很可能产生政治上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将会限制其行动自由。
中国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早已大大超过了国内能源生产的增长。这种增幅的差别还会扩大,
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很高速度的话,就更是如此。粮食的情况也是如此。即使中国
人口的增幅下降,人口增加的绝对数字仍然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粮食进口对于国内民生和
政治稳定变得更为重要。粮食依赖进口,将不仅因成本较高而给中国的经济资源造成紧张,
而且也会使中国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的打击。
    从军事上说,中国可能部分地有资格成为一个全球性大国,因为中国经济的规模及其高
增长速度,可使它的统治者把国内生产总值相当大的一部分转用于支持中国武装力量的大扩
充和现代化,包括进一步发展战略核武库。但是,如果这种努力太过分的话(据西方某些人
的估计,在九十年代中,中国的军费已经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约20%),可能对中国的长
期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就如同苏联试图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而失败对苏联经济造成的影
响那样。除此之外,中国在扩军方面作出巨大努力,很可能促使日本也相应地走上扩军之
路,这就抵消了中国逐步增长的军事力量带来的部分政治好处。人们一定不要忽视这样一个
事实,除了核力量,中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很可能无力向其地区范围之外投送军事力量。
    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势必会造成不平衡,而肆无忌惮地攫取最太好处的欲望在很大程度
上促成了这种不平衡的出现。中国沿海的南方和东部以及主要的城市中心,由于它们更易于
吸收外资和开展对外贸易,是迄今中国令人印象深刻的经济增长的主要受益者。形成对照的
是,广大内地的农村和某些边远地区已经落后了。在农村已有一亿多的失业人口。
    人们对地区差异产生的不满,会开始同对社会不平等的愤怒情绪发生相互作用。中国的
快速发展正在加大财富分配方面的社会差异。在某个时候,或是因为政府可能要设法限制这
种差异,或是由于基层出现的社会不满,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财富差距可以反过来影响国家
的政治稳定。
    现在普遍预测中国将在今后二十五年中成为全球事务中的支配性大国。对这种看法持谨
慎怀疑态度的第二个原因,确实是中国的政治前景。
    因此,民主化的问题是不能无限期地回避的,除非中国突然作出其在1474年曾作出的
同样的决定:像现在的朝鲜那样与世隔绝。这样的话,中国就不得不召回目前在美国学习的
七万多留学生,驱赶外商,关闭所有的电脑,并拆除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家庭安装的卫星天
线。这将是一种疯狂的行为,使人回想起文化大革命。或许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由于国内
的权力斗争,掌权的但其力量又是日趋衰落的中共教条主义派可能会试图仿效朝鲜,但那也
只能是昌花一现。更可能的是,这会导致经济停滞,然后引发政治爆炸。
    无论如何,自我孤立将意味着,不仅是中国真想成为全球性大国的愿望会成为泡影,就
连在地区坐大也办不到。而且,同世界接触,对中国来说利益太重大了。与1474年时的世
界不同的是,现在的这个世界渗透性太大,以至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有效地排除世界的影
响。因此,中国除了继续向世界开放以外,别无其他经济上有效的,政治上可行的现实选择。
    民主化会越来越缠绕着中国。这个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人权问题都不可能长期回避。中
国未来的进步以及它作为一个主要大国的崛起,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中国执政的精英
如何巧妙地处理两个相关的问题:即目前一代统治者向年轻班子的权力交接,以及处理国家
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最后,还有第三个理由对中国可能在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里成为真正的主要全球性大
国——对一些美国人来说,中国已经具有威胁性——的说法持怀疑态度。即使中国能避免严
重的政治动乱,即使中国能设法在25年里维持其异常高速的经济增长,中国相对说来也仍
将是很贫穷的国家,况且中国是否能做到这两点还大有疑问。即使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
两倍,就人均收入而言,中国仍然排在全世界各国中较低的位置,更不用说中国人相当大的
一部分实际上仍然很穷[1]。中国人均占有电话、汽车和电脑的相对排位非常靠后,人均
占有消费品的情况就更差了。
    总的说来,即使到2020年,即便是在最好的情况下,中国也不太可能在全球性大国的
主要方面真正具有竞争力。然而,尽管如此,中国正在成为在东亚的占有优势的地区大国。
在亚洲大陆,它已经在地缘政治方面占有主导地位。除了印度以外,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
使其邻国相形见细。因此,中国在该地区内越来越自信,以便与其历史、地理和经济的内在
要求相称,这是十分自然的。
    研究本国历史的中国学者知道,直到1840年,中国的帝国影响的范围仍然遍及整个东
南亚,一直延伸至马六甲海峡,还包括缅甸、今天的孟加拉的部分地区和尼泊尔、今天的哈
萨克斯坦的一部分、整个蒙古,还有流入太平洋前的阿穆尔河以北大片今天被称为俄罗斯远
东省的地区(见第一章的地图3)。这些地区要么是在中国某种形式的控制之下,要么对中
国俯首称臣。1885年至1895年间,法-英的殖民扩张把中国的影响逐出了东南亚,而俄罗
斯在1858年和1864年把两项条约强加给中国,使中国在东北和西北丧失了领土。1895
年,中国在中日战争中又丧失了台湾。
    几乎可以肯定,历史和地理将使中国人越来越坚持——甚至是充满强烈感情地坚持——
台湾最终必须与大陆重新统一。但那只能是在中国成功地保持经济进步并进行重大的民主化
改革之后。否则,即便一个在地区中起主导作用的中国仍然可能缺乏军事手段来解决台湾问
题,特别是当它面对美国反对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台湾问题必将继续激励中国人的民族
主义,同时使中美关系变得麻烦起来。
    地理也是驱使中国有兴趣与巴基斯坦结盟并在缅甸建立军事存在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两
个举措都把印度作为地缘战略的目标。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密切军事合作将增加印度的安全困
境,并限制印度在南亚建立地区霸权从而成为中国的地缘政治对手的能力。与缅甸的军事合
作使中国能够使用印度洋上缅甸几个近海岛屿上的海军设施,因而使中国在整个东南亚,特
别是马六甲海峡具有某种更大的战略影响。如果中国有朝一日控制了马六甲海峡以及位于新
加坡的地缘战略咽喉,它就将把日本获得中东石油和进入欧洲市场的通道置于自己的控制之
下。
    因历史因素而更为有力的地理因素,也决定了中国对朝鲜的兴趣。一个重新统一的朝鲜
成为美国(以及间接成为日本)影响的延伸,这将是中国所不能容忍的。中国最起码也会坚
持一个重新统一的朝鲜成为中国和日本之间一个不结盟的缓冲地带。中国还希望朝鲜对日本
的历史积怨会自然而然地把朝鲜纳入中国的势力范围。但是,目前一个分裂的朝鲜半岛对中
国最有利。
    经济考虑也必将影响中国地区雄心的施展。在这方面,对新能源资源快速增长的需求已
经促使中国坚持在南中国海海底资源的地区性开发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样,中国已经开
始对能源丰富的中亚国家的独立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1999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
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签署了一项边界和安全问题联合协议;同年7月江泽
民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据说中方保证中国支持“哈萨克斯坦捍卫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的努力”。这些清楚地表明,中国越来越卷入中亚的地缘政治。
    历史以及经济这两种因素的结合,还促使一个在地区内更为强大的中国对俄罗斯的远东
地区兴趣加浓。自从中俄有了一条正式的共同边界以来,中国第一次成为经济上更具活力、
政治上更强大的一方。中国的移民和商人已经大量渗入俄罗斯地区,中国正更加积极地推进
日本和朝鲜也参与的东北亚经济合作。在这一合作中,俄罗斯现在手中的牌要弱得多,而俄
罗斯远东地区在经济上则越来越依赖同中国东北地区的密切联系。在中国同蒙古的关系中,
类似的经济力量也在发生作用。
    由此可见,中国的地区性势力范围正在形成之中。但是,不应把势力范围与排他性的地
区政治主宰(如前苏联在东欧实施的那样)混为一谈。从社会经济意义上说,这种势力范围
更具渗透力,而从政治上说则较少垄断性。然而势力范围涵盖一个地理空间,在这个空间
里,各个国家在制定自己的政策时,要特别尊重地区性主导国家的利益、看法及其可能的反
应。简而言之,中国的势力范围——也许更为准确的说法是受敬服的范围——可以界定为:
在这个范围内各国首都在处理任何特定问题时首先要问的问题是:“北京对此持何看法?”
    尽管有已经提到的那些内外障碍,但是,如果中国确实成了一个地区性主导国家和全球
性大国的话,那么它将在今后四分之一的世纪里,在地区内起主导作用并发挥作为一个全球
性大国的潜在影响。在地区内起主导作用的大中华会将散居在新加坡、曼谷、吉隆坡、马尼
拉和雅加达的极其富有而经济上又强大的华人政治支持调动起来(参见本章注释中所列的一
些令人吃惊的数据)[2],还会渗透到中亚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从而使其势力大致可恢复
到150年前中华帝国开始衰落时的范围。通过与巴基斯坦结盟,中国的地缘政治范围甚至还
会扩大。随着中国的力量和威信的上升,富有的海外华人可能会越来越认同中国的雄心壮
志。东南亚国家可能会认为,对中国的政治敏感问题和经济利益敬而重之是明智之举,而且
它们正在越来越这样做。[3]同样,新的中亚国家越来越视中国为一个大国,而且它们的
独立以及它们在中俄之间的缓冲作用对中国的利益极为重要。
    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的范围最可能向南部纵深大大扩张,于是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不得
不适应中国海军成为南中国海上的一支主导力量这一现实。这样的中国将更可能情不自禁地
用武力来解决台湾问题,而不顾美国的态度。在西部,乌兹别克斯坦是最坚决抵御俄罗斯侵
吞其原帝国领地的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可能会赞同与中国建立抵消俄罗斯影响的联盟关
系,土库曼斯坦可能也会那样;中国或许会在因内部民族分裂而使国家十分脆弱的哈萨克斯
坦采取更加进取的态势。真正成了政治和经济巨人的中国也许还会对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施加
更为公开的政治影响。与此同时,中国会支持在它主导下的朝鲜的统一。
    但是,这样一个得意洋洋的中国,也很可能会遇到外部力量的强烈反对。在西部,俄罗
斯和印度有充分的地缘政治理由结成联盟,来共同抵挡中国的挑战。俄印之间的合作可能会
主要集中于它们的利益受中国威胁最大的中亚地区和巴基斯坦。在南部,最强烈的反对来自
越南和印度尼西亚(或许是在澳大利亚的支持之下)。在东部,对于中国一切想在朝鲜半岛
占主导地位和用武力收复台湾的努力,美国都可能在日本的支持下作出针锋相对的反应。因
为这些行动将使美国在远东的政治存在降格为只在日本的一个潜在不稳定的地区单独栖息。
    两种情景完全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最终不仅取决于中国本身将如何发展,而且在很大程
度上还取决于美国的行为和存在。如果美国脱离这一地区,那么第二种情景实现的可能性就
大大增加。但是即使第一种情景全面实现,那也需要美国采取某种迁就态度和自我克制。中
国人明白这一点,因而中国的政治不得不首先集中于影响美国的行动,特别是影响美日间的
关键性关系。中国在策略上处理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时也都会考虑到这一战略上的关注。
    中国对美国的主要异议,同美国的实际所作所为关系不大,中国反对的是美国目前是什
么和在什么地方。在中国看来,美国是目前的世界霸主,美国以其在日本的主导地位为基础
而在本地区的存在,就是要遏制中国的影响。中国外交部研究机构的一位分析家说:“美国
的战略目标是要在全世界寻求霸权,它不能容忍在欧亚大陆出现任何大国对美国的领导地位
构成威胁”[4]。因此,仅仅由于美国的地位以及美国呆在什么地方,美国无意中就成为
了中国的对手,而不是中国的天然盟友。
    因此,中国政策的任务是要利用美国的力量去和平地挫败美国的霸权,同时还不要引发
日本对地区的潜在欲望。这种政策符合中国古代孙子的战略思想。为此,正如邓小平在
1994年8月拐弯抹角地说过的那样,中国的地缘战略须同时寻求两大目标:“首先,反对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第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一个目标显然
是针对美国的,目的是要削弱美国的主导地位,但同时小心地避免同美国发生军事冲突,那
将断送中国寻求成为经济强国的努力;第二个目标是要改变全球实力的分配,利用在某些主
要国家中对目前世界上的权势等级制度的不满。美国在这个等级制度中排在首位,并且在欧
亚大陆的最西边和最东边分别得到欧洲(或德国)和日本的支持。
    中国的第二个目标促使北京寻求一种力求避免同与它接壤的邻国发生任何严重冲突的地
区地缘战略,虽然中国在继续谋求地区的主导地位。中俄关系的策略性改善尤为适时,特别
是因为目前俄罗斯已弱于中国。1997年4月,中俄两国一起谴责“霸权主义”,并宣称北
约的扩大是“不能允许的”。然而,中国不可能认真考虑同俄罗斯结成长期、全面的联盟来
对付美国,因为那会导致美日联盟的深化和扩大。中国希望美日联盟慢慢地淡化。同俄罗斯
结盟还会使中国与极其重要的现代技术和资金来源隔绝。
    正如中俄关系那样,即使继续保持与巴基斯坦及缅甸密切的军事合作,中国也应避免同
印度发生直接冲突。这种做法符合中国的利益。如果实施一种公开的敌视政策,将带来消极
后果,不仅会使中国在战术上与俄罗斯妥协的权宜之计更为复杂化,而且会把印度推向与美
国建立更为合作的关系。鉴于印度针对现存的全球“霸主”也暗中怀有某种反西方意向,减
少中印之间的紧张也是符合中国更为广泛的地缘战略的重点。
    同样的考虑,一般而言,也适用于目前中国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尽管中国人单方面声
称南中国海属于中国,但同时他们又加强同东南亚各国领导人的关系(除了历史上敌对的越
南人之外),利用近些年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领导人在西方价值观和人权问题上表达出来的
更加直言不讳的反西方情绪。中国人尤为欢迎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不时发出的刺耳的反美
言论。1996年5月在东京的一个论坛上,马哈蒂尔公开对美日安全条约的必要性提出质
疑,他提出要了解到底谁是美日联盟准备防御的敌人,并声称马来西亚不需要任何盟友。中
国人显然认为,美国地位的任何削弱自然会加强中国对本地区的影响。
    一个类似的情况是,施加坚韧的压力看来是目前中国对台政策的主要特点。尽管中国对
台湾的国际地位问题采取毫不妥协的立场,为了表示中国在此问题上的严肃性甚至不借有意
引发国际紧张局势(如1996年3月),但是中国领导人大概也认识到他们暂时仍然缺乏强
行取得满意结局的实力。他们认识到,在条件不成熟时依赖武力解决只会加速同美国发生使
自己失败的冲突,并加强美国在本地区确保和平的作用。除此之外,中国人自己还认识到,
中国在首先融合香港方面是否成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中华崛起的前景。
    中国同韩国关系中已出现的相互协调,也是巩固侧翼以集中精力有效实现主要目标这一
政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考虑到朝鲜半岛的历史以及老百姓的情绪,中韩媾和本身就有助
于削减日本在这一地区的潜在作用,同时也为在中国和朝鲜半岛(或许是统一的或许仍处分
裂状态的)之间重新建立传统关系奠定了基础。
    最为重要的是,以和平方式加强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地位将有助于中国寻求实现也许是由
古代战略家孙子早已确立的主要目标,即:削弱美国在本地区的实力,以至于力量锐降的美
国不得不需要把在地区内发挥主导作用的中国作为其盟友,并且最终把甚至需要具有全球实
力的中国当作其伙伴。中国将会寻求并实现这一目标,但其方式,又要避免造成美日扩大安
全联盟的防务范围,或者美国在本地区的实力被日本的实力所取代。
    为了实现这一主要目标,在短期内,中国将设法防止美日加强和扩大它们之间的安全合
作。中国对于1996年初美日暗中将安全合作的范围从狭义的“远东”扩大到更大范围的
“亚太”尤为警惕。中国认为这不仅是对中国利益的直接威胁,并且会由此发展成一个由美
国主宰的旨在遏制中国的亚洲安全体系。(在这一安全体系中,日本将成为至关重要的关键
[5],发挥着冷战时德国在北约中所起的作用。)北京方面普遍认为,美日之间的协议有
助于日本最终成为主要的军事大国,也许会使日本甚至有能力单独依靠武力来解决悬而未决
的经济或海洋争端。因此,中国有可能下大气力煽动亚洲国家中仍然存在的对日本在亚太地
区发挥重要军事作用的强烈害怕情绪,以便牵制美国和恐吓日本。
    然而,中国的战略分析认为,美国的霸权不可能持久。虽然一些中国人,特别是军方人
士,往往把美国视为中国的死敌,但是北京的主流看法是,由于美国过分地依赖日本,美国
在亚太地区将会更加孤立,结果是美国对日本的依赖将进一步深化,但同时美日之间的矛盾
以及美国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担心也会加深。这将使中国有可能在美日之间纵横捭阖,如同中
国早些时候在美苏之间所作的那样。在北京看来,这样的时候将会到来。到那时美国将意识
到,要继续作亚太地区有影响力的大国,美国别无选择,只能转向它在亚洲大陆的天然伙伴
中国。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