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icky_yyq(Ricky-Q)
整理人: nody(2002-03-04 23:48:59), 站内信件
|
(续3)
主持:由于时间关系,我先跟大家介绍一位朋友袁山,他原来是广州市设计院的领军人物,但现在下海了,具体的情况我想让他自己说。因为现在他们院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包括很多其它设计院都面临这个问题,以及国家放宽对合伙人事务所的限制等。袁山向院里递了辞职信,我想他也下了很大的决心,现在就请他向大家聊两句。
袁山:关鸣说我下海了,其实我还没学会游泳,但在河边走的时间很长了。有人形容我叫“炒更大王”,所以我说在河边走的时间很长。也许在国家单位呆的时间太久,腻了吧,想换个活法。中心意思就是想寻找一种新的机制。我并不否认现在的机制有它的生命力,国家单位还是非常有前景的。我只是想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多元的社会比较理想,所以我相信别的机制也许也是一条路,虽然并不一定会成功,但我会努力去做,看能不能做出一些事。我是重庆大学毕业的,在广州市设计院呆了16年,时间挺长的,去年9月份,非常果断地递了辞职信。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法,这只是我个人寻找出路的问题,与建筑设计没什么关系,我觉得无论哪个建筑师在不同的体制里会有不同的作用,我不想评价任何体制,只是自己希望换一种体制去做事,现在我们的泛华设计公司算是一个改造过的股份制企业吧。
主持: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不一定停留在建筑设计、建筑理论方面,设计院的体制改革我觉得也挺重要的,大家都应该关心。你现在去的泛华设计研究院与以往的单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在那儿你是否觉得压力非常大呢?
袁山答:刚才说过了,最大的不同其实就是体制,它们一个是国有体制,一个是民运体制,它们有很大的区别,但我始终不好评价它们的优劣,因为现在体制的主流还是国有的,但我相信总体方面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应该会走向以民运甚至说是私营为主的方向。就像美国,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是私人的设计公司,这是未来的方向。但我并不是否定国有体制。
主持:袁山的讲话很圆滑,不评论国有体制怎么不好,(但这里是自由论坛,我先声明我的说话只代表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国有体制的设计院真的没有什么生命力,为什么呢,你看广州市设计院,它有六百多人,但是真正做设计的就是说在一线做设计的人员只有多少人呢!袁山他知道。那种拖沓的作风是根本不适合现在的时代发展的。尤其在加入WTO后,如果他不另找出路来适应,是不行的。又如冼剑雄先生,他做市长大厦的项目时在华南理工建筑设计院。当时我们杂志报导这个项目,我跟他还不认识。几年过后,他现在瀚华设计公司,并操作了几个大的项目,我不知他是否承包了这个设计院。我想他是比袁山先走出了这一步。他现在的设计人员有80多人,在后勤工作的就很少。我不在设计院工作,不知道里面真正的弊端,但他们两个一个已经走过一些路了,另一个还在刚刚起步,所以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向他们探讨。
袁山:冼总,你的压力有多大啊?
冼剑雄:你看我这么瘦就知道压力有多大了。在国营的设计院压力也是存在的,但民营企业的设计院压力应该大一点,因为这个压力不仅是设计。我们设计院在国内或者说在广州算是先走了一步,所以很多管理与机制方面的东西都要从头摸索,我感觉这方面的压力会大一点。民营企业除了机制的优越性以外,在人才的吸引与保留、培养、发展方面都会碰到新的问题。国营机制因为它有一个很强的品牌优势与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吸引人才就比较容易。我们瀚华这两年来尤其在起步阶段,这方面的压力就特别明显。所以袁山你也许也会碰到这些问题。
---- 一天到晚不爱睡觉的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