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g_w_g(修心路上) 
整理人: qiulan98(2002-03-04 16:35:33), 站内信件
 | 
 
 
转载:转基因食品亮出你的身份证
 
               转基因食品亮出你的身份证 
 《北京青年报》 2001年6月13日 星期三 [第17版]-[周刊关注] 
 
   ■我国只有甜椒、西红柿在进行转基因食品试验 
 
   ■我国尚无转基因食品被批准上市 
 
   ■转基因是中性技术,可能存在未知的潜在危险 
 
   ■未来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必须有明确标识 
 
     6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并自公布之日
 起施行。 
 
     颁布这个条例,是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动
 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境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口、出口活动,
 都必须遵守这个条例。 
 
     《条例》中有着重要的一条,就是国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实行分级管
 理评价制度,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制度,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标识制度。
 
 
     这一条例的颁布,再次引起了人们对转基因作物安全问题的关注。 
 
   ■专家:确定标识制度很有必要 
 
     《条例》颁布后,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副校长、基因问题专家陈章良教授。
 
 
     据陈教授介绍,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施标识制度,并不是我国的新做法。
 1996年,当美国的第一批转基因西红柿被摆上市场的时候,美国食品医药管理局就
 规定这种西红柿得打上转基因产品的标识,但是好景不长,两年以后,这种标识制
 度在美国就不再实施了。 
 
     “美国的这种做法带来了一些麻烦。”陈教授解释说。“实施这种标识制
 度后,在超级市场就出现了一边在卖基因食品,另一边在卖非基因食品的局面,这
 样做,反而使人们购物时的选择性很强,不利于转基因产品的销售。” 
 
     但陈章良认为,中国刚刚开始制定这样一个条例,确定标识制度还是很有
 必要的。“从公平、公正的角度来说,让老百姓自己来做选择也是非常必要的。”
 
 
   ■老百姓:还是有点不放心 
 
     对于新生的转基因食品,其安全问题一直令百姓担忧。广州市统计局最近
 一次调查表明,大部分被访者对该种食品认识不多,有近三成的人认为转基因食品
 可能会有副作用,超过七成的人认为应该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立法作出相应
 规范。 
 
     在接受调查的7000名居民当中,有八成以上的人表示听说过转基因技术或
 者转基因食品,不过其中只有近13%的人自认为对这种技术或食品“很了解”、“了
 解”。由于缺乏了解和权威而明确的消费指引,普通市民在是否接受这种新生食品
 时显得迟疑和担心。在本次调查中,有两成的被访者表示愿意购买转基因食品,有
 近三成的人则认为转基因食品可能会有副作用。 
 
     在转基因食品尚未大量进入市场前,市民普遍希望政府部门加强对转基因
 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并通过立法对该种技术和食品“作出说明和标识”。 
 
     广州市民的反应,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中国老百姓对于转基因作物的不了解。
 “所以发展它们才显得更为必要。”陈章良说。 
 
     老百姓的不知所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于一般人来说,根本就不清楚什
 么是转基因作物,什么又不是。他们赖以区分的标准就只有标识了。所以陈章良认
 为权威部门的审查就很是重要。如果有关部门经过检查,批准某一转基因作物上市
 了,那么就应当保证这一作物的安全性。如果连权威部门都无法相信的话,中国的
 老百姓真是要一筹莫展了。 
 
   ■科学尚不能证明转基因食品有毒,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陈章良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例子证明
 转基因作物有毒。“美国人已经食用了5年左右的转基因食品,超级市场上4000多种
 商品是含有转基因植物成分的。5年时间,还没有看到过一个例子,证明人吃了以后
 会得病,甚至会引起死亡。在美国,只要有一个这样的例子,就会被律师抓住不放,
 立即告你到破产的。加拿大、澳大利亚也是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大国,几千万加拿大
 人在吃,几千万澳大利亚人也在吃,吃了几年了。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案例说明
 它是有问题的。由此可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没有欧洲国家所说的那么成问题。”
 
 
     “当然,也许在几十年以后,我们会发现某些转基因作物是有毒的,但就
 目前而言,科学的发展水平只能是这样,我们怎么能因为若干年后发现青霉素有问
 题而否认它的作用呢?”相反,陈章良认为转基因技术是解决未来中国农业的重要
 手段。“应当大力发展转基因作物,不能因为某些缺乏科学根据的猜测而使这个技
 术死掉,这会伤害到整个世界农业的发展,尤其是食物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是我
 一直明确的观点。比如非洲对于这场争论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他们说:‘欧洲的
 需要与我们不同,食品是非洲生存的首要问题。非洲已经错过了第一次绿色革命,
 不能再错过一次全球性的农业技术革命了。’他们认为,‘欧盟对于转基因食品安
 全性的批评是基于社会经济考虑,而不是食品安全问题。’1997年,中国也发表了
 第五号国情报告,预测了中国21世纪的粮食问题,报告认为:‘中国农业的出路最
 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事实上,我并不认为转基因食品会比常规育种有更多的
 风险,恰恰相反,更大的危险是世界上60亿人口中还有8亿人仍在温饱线上挣扎。基
 因工程作为一项能缓解发展中国家贫穷和饥饿的技术,富裕的国家是没有理由阻止
 或放慢这项技术前进脚步的。” 
 
   ■颁布《条例》还不够,基因工程立法不可少 
 
     陈章良说,在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将基因工程立法了,包括德国、法国、
 英国、美国、日本等国。中国现在有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可以等同于法,但不是完
 全意义上的法律。此外,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基数又大,所以适当的立法有
 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并不是说要限制它,而是让大家都更能依法有序,同时,它
 也可以管住今后日子里,外国人随便在中国进行危险的试验。虽说目前的研究还是
 安全的,但这不等于说未来也是安全的。因为技术有它危险的一面。所有的人必须
 遵守我们中国的法律,违法也有处罚的方法。 
 
     陈章良教授认为,转基因技术只是生物工程的一个方面,几年来,他一直
 呼吁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生物安全法》。 
 
   ■我国目前尚无一例大宗转基因粮油作物转入商品化生产 
 
     目前,我国转基因作物耕种面积已有100多万亩,属于转基因农作物大田试
 验较快的国家,继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之后列第4位。但我国转基因作物规模最大
 的算是抗病毒的烟草和抗虫棉,转基因食品所占的比例很少。 
 
     到1998年底,我国已批准五种转基因植物的商品化,陈章良的实验室就负
 责其中三种的研究开发工作。但陈章良说他们实验的规模并不大,只有几十亩的试
 验田,他们做得最多的实验就是安全实验。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田颖川对记者说,目前国产的转基因食品
 一般还都处在试验阶段,虽有一些品种被批准商业化生产,但还没有在市场上见过。
 但田颖川说,不能排除进口食品中有转基因成分的可能。 
 
     总的说起来,中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农业科学院经济研究
 所研究员牛若峰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例大宗转基因粮油作物转成商
 品化生产。 
 
   ■中国政府:非常关注转基因作物的安全 
 
     中国政府很早就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给予了关注。农业部相关人士向
 记者介绍说,1996年7月,农业部出台《农业生物遗传工程的安全管理实施办法》,
 以规范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农业部还专门成立了农业转基因工程安全管理
 办公室,负责审批在中国境内开展的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生产的审批工作。 
 
     安全办公室按照“严格管理、严格控制”的方针对转基因作物从严进行审
 批。每年有两次评估,评估分4个阶段,即试验研究阶段、中间试验阶段、环境试验
 (站范围试种)阶段和商品化生产阶段。 
 
     除去由申报者自己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研究阶段,一个转基因作物要通过
 审批最少要4年时间。 
 
     现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则是进一步将部门
 的实施办法提升为国家级的管理条例。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最近也说道,对于转基因作物问题,中国政府态度谨慎。
 目前政府各有关部门已着手生物技术安全管理的全面立法,这方面的立法将与国际
 公约和国际惯例接轨,并覆盖生物技术安全的各个方面,包括从研发、生产到进出
 口贸易的各个环节。 
 
     徐部长认为从纯技术的层面来说,转基因技术是中性的,对人体不存在利
 弊问题。但是由于转基因食品是把一种外源的基因转移到生物体当中,所以可能会
 有潜在的危险。这些潜在的危险往往短时间内不一定被发现,所以加强这方面的监
 管和审批,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是政府非常关注的一个
 重大问题,并将尽快纳入法制化轨道。早在1993年,原国家科委就发布实施了《基
 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我国政府还积极参与了国际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谈判和缔约
 工作。徐冠华说,要加大对生物安全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
 又和国际接轨、科学合理的生物安全评价和监控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石元春院士说,从技术层面来讲,转基因
 技术是中性的,对人体不存在利弊的问题。但由于转基因食品是把一种外源的基因
 转移到生物体中,因此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需加强监管和审批。 
 
     石元春说,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生物安全问题,包括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制定了涉及农业、烟草、药品等法规规章,目前正着手起草生物技术管理安全条例。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问题,中国政府的态度是谨慎的。” 
 
   ■背景资料 
 
   ■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的争论 
 
     可以说,基因改造食品诞生六年来最大的事件便是发生在1999年的关于其
 安全性的世界范围的大辩论,由此,基因改造食品的命运开始变得曲折不平,这场
 大辩论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余波未平。 
 
     引发这场大辩论的是1998年8月10日英国的一个电视节目。英国罗依特研究
 所的一个名叫普斯陶的生物学家在节目上宣布:用被基因改造的土豆喂老鼠,结果
 老鼠食用后引起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并且免疫系统遭受破坏。 
 
     电视播出后,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人们对基因改造食品产生极度恐慌,
 虽然这位生物学家供职的罗依特研究所很快发布新闻称他的未经出版的研究成果是
 混淆和错误的。 
 
     1999年2月,14个国家的20名科学家在研究了普斯陶的报告后,呼吁先行研
 究基因改造生物体的未能预见的危害,在此之前暂停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英国上下
 为之哗然。 
 
     迫于公众压力,英国规定,比萨饼等外卖快餐必须标明食品中的基因改造
 成分,否则将处以高达5000英镑的罚款。 
 
     英国2.6万所中小学校的学生、150万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以及数以万计的
 老年人将不再食用转基因土豆等改造了基因的食品。英国地方政府协会决定今后5年
 内英格兰和威尔士所有的中小学、医院、地方政府餐厅和养老院等的食谱必须去除
 一切经过基因改造生产的食品。 
 
     风波迅速波及到世界各地。 
 
     1998年11月,世界最大的基因工程公司、美国孟山都公司在印度的两块试
 验地被当地农民焚烧,原因是该公司在转基因作物中采用了“雄性不育”技术,农
 民不能自己留种,一些农民怀疑这种“雄性不育”的植物跟人接触后也会使人患上
 “不育症”。 
 
     美国两大婴儿食品公司宣布不再采用基因改造食品作原料…… 
 
     “转基因食品能否威胁人类健康”成了科技界热门的话题。 
 
   ■什么是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作物如今已经在世界上多个国家成了环境和健康的中心议题。并且,
 它还在迅速分裂着大众的思想阵营:赞同它的人认为科技的进步能大大提高我们的
 生活水平,而畏惧它的人则认为科学的实践已经走得“太快”了。那么到底什么是
 转基因作物呢? 
 
     转基因作物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再制造出
 具备新特征的作物。许多人已经知道,所有生物的DNA上都写有遗传基因,它们是建
 构和维持生命的化学信息。通过修改基因,科学家们就能够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
 或全部特征。 
 
     转基因和杂交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陈章良做了十分生动的解释,杂交只能
 在同类之间发生,如A水稻和B水稻杂交。而转基因则可以提取小麦的基因,再将其
 移植到水稻上。 
 
     转基因作物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具有抗虫的功能。现在,河北省
 90%的棉花地都种上了转基因抗虫棉。其次是抗病毒的功能。我们现在培育的转基因
 西红柿和甜椒都是抗病毒的。此外,转基因作物的品质一般都发生了变化,像西红
 柿则变得更耐贮藏,而不易腐烂。 
 
   ■文/本报实习记者 鲍丹禾 
 
   ■基因问题专家陈章良教授 
 
   ■国外生产的转基因西红柿 
 
   ■国外生产的转基因小麦 
 
   ■国外生产的转基因紫色椒 
 
   ■国外生产的转基因水稻 
 
   ■国外生产的转基因五色椒
 
 
 
  ---- 一曲未终人己散,
 秋风轻起阵阵寒;
 回首兄弟无踪迹,
 遥望前路满云烟;
 木童难解拈花笑,
 石女不见指月圆;
 长啸穿云呼朋伴,
 双眸己作清水源。
 
               ----张锡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