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shleyliu(萤火虫)
整理人: ashleyliu(2002-04-04 15:57:50), 站内信件
|
老家的人刚接到“死者禁止土葬,一律火化”的条文时有些哗然。在他们看来,土葬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火化则是死后再遭一份罪。生时有屋住,死后有墓穴,才是真正的死得其所。
尽管心多有不甘也好,从条文下来后第一位死去的老人运去火化后,人们似乎也就认可了。
春节回家我是头一回坐白天的车,于是也饱览了沿途风光。其中一个风景线就是惠州一带的土葬风俗。一般有土葬风俗的地区会有几个固定的山头专用来建造墓穴。惠州一带的墓穴是不封闭的,用石灰、石块、水泥等砌成半包围装,然后将一个家族的骨灰罐并摆在一块。也有的比较简陋的,只是在山坡上就地清出一块空地而己。
这一点跟我家乡有别。一般人死后入棺入土,等二至三年被白蚁蛀剩骨头的时候再挖起来,装人骨装入骨灰罐。通常是事先建好墓穴的。墓穴建于稍陡的山坡上,等骨灰罐放进后用水泥密封上,便要立碑。越是家道富有的人家墓地会建得越大。后来出门在外的人多了,树立了从简为主的思想,便改为纪念碑,占地不多而且方便,一般是夫妻同葬。同样,这纪念碑若要显示家道便是以高度来比较了。
客家人以姓氏为分,过家族群居的方式。故有刘屋、叶屋、李屋等之称。每一姓氏有自己的祠堂,有特定的名字,是逢年过节拜祭先祖的聚集地。男丁孩时要“上灯”,人死亦要进祠堂。我们刘姓的祠堂称“彭城堂”,据闻源于江苏徐州彭城堂。
对于家中老人的死亡,后辈们是该早有准备的,比如棺材等。等老人死去,将其尸体由祠堂正门(在外暴死的人是要从小门进去的,而且不是轻易能进祠堂,要等家族老一辈能话事的允许才可。)抬至祠堂灵床上,由专人换衣上妆,这是小殓。依礼设帏,尸体卧向朝外,脚头习以羹盛茶油灯芯点燃为灯。第一夜要派人守灵,据说是为了防止猫跨过死者而使死者翻生。儿女子孙们则一面要向各远近亲友报丧,一面要商议治丧各事。
无论是至亲还是好友,接到讣告以后,都要及时地赶到丧家参加丧葬活动。刚进大门,门鼓即要传报,鼓乐也要响起来。吊唁人先在月台上行四叩首礼,守灵的孝子们还礼后,到灵前正式举哀哭悼。亲友来吊唁,大多要携带礼品或礼金。礼金用黄色、黄签的封套装好。正中签上写“折祭X元”、“尊敬X元”。礼品有匾额、挽联、挽幛、香烛、纸钱、冥器等。挽幛无论质料如何,必须是蓝、灰、青、白等素色的,上边缀饰白纸幛为“千古”、“典型尚在”等。
在头三日要请人赶制灵屋灵衣等等,待下葬时烧下阴曹地府供死者使用。三日后是大殓,即入棺封棺。入棺一般于黄昏时进行,要请和尚斋嬷做开光、招魂等法事。当晚宴请众多前来奔丧的亲朋好友后,还要彻底通宵地请和尚斋嬷念经诵佛。一群孝子孝孙穿麻带孝举着招魂幡跟随着。这一天会有很多乡人前来观看佛事,主家也以热闹为喜,会提供小食点心给乡人享用,在热闹声中伴死者度过最后的一晚。
第二天一早便是出殡之日。出殡之前,先要辞灵。由大媳妇抱“馅食罐”由祠堂正门奔入,必要啕嚎大哭,拜辞死者。有的妇人哭灵很有一套,又唱又哭,令旁人不由陪着落泪。
起棺时一般是长子打幡在前,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们都持裹着白纸穗的“哭丧棒”,前面有一人开路,边走边放鞭炮并洒纸钱。据说若是与送葬的队伍正面相遇时,要避至高处,否则会被鬼魂附身,不日必暴死。
至于土葬地点则是死者死后才选定并尽快请人挖好的。实际上这土葬风俗里还有很多细节学问,我无法说全。而各地的土葬也是大同小异,所以只是简略介绍一下了。
---- 灌水有罪,版聊有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