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coboy(流金歲月)
整理人: tony1979(2002-03-22 15:38:08), 站内信件
|
布袋戏遍传闽南各地,近代闽南布袋戏以漳州最具代表性。
漳州布袋戏另有一 套布袋戏的起源传说,故事与泉州梁炳麟的传说大同小异,只不过主角换成是漳州南门外的秀才孙巧仁,故事则是发生在中国的明朝万历皇帝年间,这与泉州梁炳麟的传说似乎有点儿争「正统」或「正宗老店」的味道。
但从早期布袋戏木偶的雕刻形制和泉州提线傀儡相同,木偶雕刻家也以泉州最称代表,早期布袋戏所使用的戏曲音乐是以梨园戏和傀儡调为主、表演艺术上的成熟度、自成一家表演特色也以泉州艺人最称名家,漳州布袋戏且迟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开始形成风格,则福建布袋木偶戏应是起于泉州殆无疑问。
福建布袋戏流传的地区除漳、泉之外,也流行于潮州部份操闽南语的地区,如诏安、饶平,以及非闽南语系的福州地区。漳、泉、潮三地称布袋戏、掌中戏或称小笼(与人戏称大笼相对称),在福州则称做景戏或穿头戏,是近现代才直接承袭自漳州。然漳州、潮州及福州之布袋戏,皆渊源自泉州。
就我个人访查资料的理解,闽南布袋戏源自泉州,之后再传至漳州地区,漳州布袋戏发展至一定艺术水平之后,再由漳州传至潮州,而泉、漳与潮州三地的布袋戏在有清一代,表演上已各自发展出自己的艺术特色,随着漳、泉、潮三州移民「唐山过台湾」,这三地的布袋戏表演艺术也分别传到了台湾,早期台湾布袋戏老艺人所说的「南管布袋戏」即传自泉州、「白字戏仔布袋戏」传自漳州、「潮调布袋戏」传自潮州。
此所谓南管、白字戏仔和潮调的布袋戏,其主要区别是在使用的戏曲音乐上,至于在表演技艺,漳、潮二地仍不脱泉州布袋戏的表演风格,至二十世纪初,潮州地区的偶戏都已是铁枝木偶戏(一种改革自皮影戏的偶戏表演艺术)的天下,潮州布袋戏似已绝迹。
近人在叙述福建布袋戏时,都将闽南布袋戏分成两个流派,例如:福建的布袋戏有两个流派:一为北派,流行于漳州所属地区。一为南派,流行于泉州所属地区。南北之分,并非以地理位置画界。其 主要区别在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上。北派唱的是北调(汉调、昆腔、京调),表演上采用京戏做派。南派唱的是南调(包括傀儡调),表演上采用梨园戏的做派。(注7)
其实南北两个流派,是在十九世纪末以后才渐渐形成的。在清代末叶以前,漳州布袋戏除戏曲音乐与泉州不同之外,在表演艺术上一直是泉州布袋戏的余绪。
一八八六年,地方豪绅蓝汝汉(注8)自上海引进京剧而大力推广,海派京戏在漳州颇为盛行,漳州布袋戏逐渐吸取海派京戏的表演风格,至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漳州布袋戏艺人杨胜(一九一一~一九七○年)始集其大成,创闽南「北派布袋戏」风格,与泉州「南派布袋戏」分庭抗礼而略胜一筹,杨胜因被奉为「北派布袋戏」的一代宗师。三十年代以后,台湾歌仔戏风行全漳,「北派布袋戏」在表演上仍采京戏做派,而在戏曲音乐上逐渐改为歌仔戏戏曲唱腔(一九四九年以后,歌仔戏在中国地区改称为芗。此后的闽南布袋戏,以漳州最称代表,泉州已居次要地位。
---- 白髮三千橫世態 玉骨冰心縱蒼穹
風節自古如殘照 青袍一舞笑人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