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coboy(流金歲月)
整理人: tony1979(2002-03-22 15:38:08), 站内信件
|
台湾布袋戏的衍变
台湾布袋戏基本上是流行于闽南语系的福佬人的表演艺术,台湾布袋戏亦源自漳州、泉州和部份潮州地区「唐山过台湾」的移民。以下将台湾布袋戏从传入到最近的衍变情形,分为五个时期作为说明:
一、从移入到吸收阶段:
清中叶至清末(十九世纪中至二十世纪末) 目前所知,最晚在清嘉庆年间,台湾已有闽南布袋戏的传入,此即早期台湾布袋戏老艺人所说的「南管布袋戏」、「白字戏仔布袋戏」和「潮调布袋戏」,其主要区别是在使用的戏曲音乐上,在表演技艺上,漳、潮二地仍不脱泉州布袋戏的表演风格。
台湾布袋戏早期的演出形态,亦沿袭大陆原有的表演模式。此时期的台湾布袋戏戏班及艺人,基本上是移民来台的家庭戏班或跑江湖码头来台演出的闽南布袋戏班。移民来台的布袋戏艺人分散至西部平原各地,跑江湖码头的布袋戏班则多在台南、嘉义、北港、彰化、鹿港、新竹、台北等,因这些地方正是清代台湾与大陆往来的进出港,尤其是台南安平港、彰化的鹿港和台北的艋舺最称频繁。
跑江湖布袋戏班在台演出期间,偶有收徒授艺,而台湾布袋戏的移入,最主要的仍是来自移民来台的戏班和艺人,及其再传弟子,为台湾布袋戏广为播种,扎下发展的根基。但是这个阶段的台湾布袋戏,在表演艺术上仅能做到吸收闽南布袋戏的艺术形式而已,所演出的内容为一般老艺人所谓的「笼底戏」(形容存放在戏箱中,代代相传的老戏码)。
全盘承袭笼底戏时,规矩日严,唱念道白固定,据老艺人的回忆,日据以前的演出布袋戏时,甚至不敢随便增减一字一句的唱念,艺人在台内唱戏,台下有内行观众抱着剧本逐字对看,准备「掠包」(挑惕错误),观众或闭着眼睛状似睡着,艺人稍不留神,唱念字句有误或戏偶的动作身段含糊,这些「睡着」的观众眼睛一亮,小石子或甘蔗渣就往戏台上扔过来。所谓的内行观众其实也多是些村儒学究形的老先生,这一辈观众是把戏文当八股,认为既是所演戏文有模板,照本宣科」才是道理,不容偏离「规矩」;要不就是一些进过几年学堂、学过子弟戏曲而自以为「很有学问」的观众,偏偏这类观众是一般民众所尊敬的「读书人」或「先生」(夫子),「说的一定有道理」,这情形虽非很严重,至少反应了当时的演员与观众之间共同存在一定的艺术理念,即使是木偶戏,唱念做表皆要按照古本戏文的演出形态。
然而,道理虽要遵守,对于一般的观众而言,毕竟看戏是通俗的娱乐,守旧未免乏趣,一般大众的欣赏趣味的布袋戏也正在逐渐的酝酿当中。即使是发源于泉州的闽南布袋戏,早先从泉州传到漳州,再从漳州传到潮州,又各自发展形成三个不同地方艺术风格,到清末至少已经发展了二百年的布袋戏,到了此时,也逐渐在发展壮大成熟之中。连横台湾语典》提到:掌中班有南、北曲之分,说白皆用泉语,诙谐尽致;作对吟诗 ,饶有趣味。且常演全本。
雅俗咸喜观之。(注9)连横生于清末(一八七八年),《台湾语典》编成于一九三三年,这一段时期正是台湾布袋戏从因循闽南旧制逐渐到自创表演艺术风格有成的阶段,「南曲」所指正是闽南传台的「龙底戏」,「北曲」则是本地所流行的北管乱弹戏曲,而清代末叶也是闽南布袋戏开始发展为南、北两派的时期。
---- 白髮三千橫世態 玉骨冰心縱蒼穹
風節自古如殘照 青袍一舞笑人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