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acoboy(流金歲月)
整理人: tony1979(2002-03-22 15:38:08), 站内信件
|
二、由发展到成熟阶段:
清末叶至民初(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随着台湾移民社会的逐渐融合而繁荣,台湾布袋戏也衍生出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艺术形象与观赏趣味。
布袋戏艺人在台所传徒弟或家传戏班的第二、三代子弟逐渐形成台湾布袋戏的主要成员。一方面是新生代的演员比起第一代的艺人更能感受此地一般观众的兴趣,一方面也因为闽南布袋戏的音乐、唱念虽然悠雅、细致,但浓重的乡音及以文戏为主,稍嫌沉闷,节奏太慢,较不为本地人所接受,而许多来自大陆的戏班,长期在台湾演出,有些后场乐师雕零去世,遂不易在本地找到能密切配合的后场人员,只好取用台湾最为普遍的北管戏曲,而北管戏曲有更多的征战武戏、紧凑热闹、音乐高亢激昂,「北管布袋戏」很快的取代了南管或白字、潮调的布袋戏。
在发展过程中,本地艺人又创造了许多武打的招式和配合北管音乐节奏的身段动作,例如跳窗、翻滚、对打、跳台……等,口白也较地方化。此同时,闽南布袋戏,开始大量改编自章回演义小说的戏出,这种演出方式,基上是要靠艺人自身对布袋戏表演艺术的领悟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布袋戏演出的「龙底戏」剧目虽然优雅精致,故事情节方面毕竟有限,演出一久,常不能满足观众娱乐的需求,到了清末,闽南布袋戏也和台湾布袋戏一样,开始尝试做各种可能的改变,此时的改变正逐渐发展出台闽两岸不同的布袋戏艺术特色:
泉州布袋戏的发展是形成许多不同艺术家各自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色,漳州布袋戏逐渐形成以京戏做派为特色的北派布袋戏,潮州布袋戏正逐渐被新起的铁枝木偶戏所取代,而台湾的布袋戏则是在戏曲音乐、表演技巧以及演出内容等方面,都开始做各种可能的改革,而这种改革的方向与闽南布袋戏的改革截然不同,故此时期可说是台湾布袋戏开始本土化的阶段。
虽然一八九五年以后至一九四五年当中,台湾归日本统治,除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因二次大战,日本统治者对台湾的文化艺术有政策上的禁制之外,在其统治初期至一九三七年对待本地文化,基本上是怀柔的态度,甚至日本本土的学术界积极的加入研究台湾文化的行列,故而在一九三七年之前,台湾的文化艺术并未受到日本统治者的破坏,反而因为日本政府为建立台湾成为其向外扩张的基地,而为台湾建立了安定和制度化的社会,台湾的文化艺术也在这一段时期有较长足的进步,这一点可从许多戏班、子弟团的组成,许多上海、福州戏班不远千里涉水来台演出、戏院也多建于日据时期可以得到证明。
也因为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台湾本土特色的布袋戏,在这一段期间有较长足的发展,而北管布袋戏正是布袋戏本土化的开始。
北管戏曲又称「乱弹」,是台湾地区流传最广远的戏曲。北管戏曲之音乐性极为高亢激越,在台湾早期农业社会中,北管戏曲与地方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密切结合,除了职业戏班,各地都有业余的北管子弟团组织,从民间俗谚「看戏看乱弹」可看出北管戏曲在当时演出的盛况。
早先北管布袋戏除按照北管乱弹剧本演出之外,另只取用北管戏曲音乐唱腔,演出的内容则多改编自章回演义小说的戏出。木偶戏自有一套的表演艺术特色,木偶的脸部表情固定、身段动作的表现方式与人戏截然不同,人戏的许多细腻表情和身段动作,以木偶演出将互相失色。
因此真正完全按照北管戏的表演程序演出并不可行,而是以章回小说改编的戏为主要,这种改编自章回小说的布袋戏,通称为「小说戏」,又因为旧社会里,读书的机会不多,一般的历史章回小说也常被相信是真正的历史,小说也被认为是「古书」,因此历史章回小说的布袋戏也被称为「古书戏」,「古书戏」大体上又分几种不同的内容,历史章回小说改编的称为「历史戏」,例如:征东、征西、反唐、杨家将、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以侠义章回小说改编的称「剑侠戏」,如:七侠五义、济公传、大红袍、小红袍、七子十三生……等。
而在「小说戏」当中,又有细分为办案为主的「审堂戏」或「公案戏」,如包公案、彭公案 、施公案。不过小说戏其实在情节内容上有许多的性质,如包公案内容上又包括了「剑侠戏」、「家庭剧」、「爱情戏」,同时包括部份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因此一般布袋戏艺人将小说戏分成这许多类别,主要是就演出当时的内容而言,并无特别固定得演出模式,因为每个艺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各不相同,有人擅于剑侠戏、有人擅于历史戏。
台湾布袋戏发展至以改编自章回小说为主要演出题材之时,已经完全奠定有别于闽南布袋戏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不但全台各地的布袋戏艺人创造出个人的表演风格,甚至台湾南北各地较优异的艺人也已经开始开山立派、建立布袋戏的艺术流派且人才辈出,有的是在演出的念白和内容上、有在武打、或是爱情戏、或是三小戏、或大花戏…………,各有所长,而别具特色。
---- 白髮三千橫世態 玉骨冰心縱蒼穹
風節自古如殘照 青袍一舞笑人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