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各行各业>>IT人论坛>>【我们 IT 人】>>一个网络版主在2001年的读书随想(转)

主题:一个网络版主在2001年的读书随想(转)
发信人: .an.(fancn)
整理人: xiange(2002-08-29 11:47:02), 站内信件
  今年似乎没有发生过特别引人注目的文化事件,因此也没有出现特别引人注目的书籍,比如说像前些年争阅《顾准日记》或者《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甚至像去年的《上海宝贝》。今年炒得比较热闹的是足球记者李响的《零距离》,但那是体育类书籍,热闹热闹而已,一般认为不登大雅之堂。 

   经常遇到朋友问我“最近有什么值得推荐的书”,那时候我总是脑子里一片空白,也不好意思总是建议人家去读茨威格或者黄仁宇。甚至不好意思推荐村上春树,今年市面上倒是又印了他不少书,像薄薄的小册子《夜半蜘蛛猴》,居然也叫价二十多块,明显是想搭《挪威森林》的顺风车,实际内容却连前者的下脚料都谈不上。这个现象在今年的图书市场上很典型,再好比说如果你对渡边淳一或者张承志还保留着阅读兴趣的话,当然可以买到他们的新作,但我保证你会失望。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按说应该有一种龙精虎猛的新气象。但至少对于图书市场来说,却刚好相反。我宁愿把今年称为图书“挖潜”年,也就是猛吃前几年的老本,如同我前边提到的那个情况。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我想应该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整个原创能力的确处于萎顿状态。这很容易理解,举个例子,像周国平那样精于思考的作家,居然会跟崔健合作《自由风格》,而且还把话语权猛往对方手里推。我不是说作家只有牢牢攥住话语权才是好作家,但话语权的确是作家的本能,而像对话录那样的东西,只是创作力衰退时迫不得已的下策,这个现象我们已经在很多大家那里见识到了。只有像梁晓声那种肾上腺型作家,才不会遇到这种问题,只管一本接一本地愤怒下去好了。余杰可能不太满意自己的肾上腺型作家的地位,不太满意以往那种引一段史料然后愤怒一段文字的写作类型,因此尝试对历史进行更深刻的解读,但似乎他马上就遇到了与仇家合流的尴尬,我是指余秋雨那种煽情的风格。至于达到林语堂《苏东坡传》那个档次,我们还是把希望寄托在明年比较现实一点。原创能力这个东西很奇妙,恐怕不能简单说是什么具体原因造成的,但今年整个原创能力的低迷却有目共睹。 

  图书市场的疲软,另一方面的原因来自读者。只要读者保持某种状态,哪怕没有好书,也同样可以掀起追捧的浪潮,《中国可以说不》和《上海宝贝》就是典型的例子。但今年的问题在于,读者似乎没有像往年那样读书的心思。原因之一可能是给接踵而至的好消息烧迷糊了,又是申奥成功,又是足球踢进世界杯,年底又入了世,找地方乐一把还来不及,哪有心思读书。不同的年份,有时是行动年,有时是思考年,今年无疑是个行动年,没功夫制造什么文化热点也在情理之中。原因之二,可能是由于普遍的浮躁心态。今年也可以说是方舟子的学术打假年,让他逮着的家伙可真不少,这反映了学界普遍的浮躁情绪,而这种浮躁反过来又败坏了读者的胃口,你怎么可能面对层层黑幕依然顶礼膜拜呢?读书的热潮,必须建立在公众对知识界的无条件信任上,而现在这种信任的基础无疑是动摇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方舟子再多出几本打假专著,恐怕也无法引起他期望的轰动,因为他所摧毁的人们对于知识的信任感,同样也会反作用于他自己身上。 

   浮躁是无处不在的,其中学位贬值是一个重要方面。可能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追求所谓的高学历,因此今年的阅读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功利特征:只读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也就是众多的垃圾教材,却对那些一眼看上去似乎没什么用的书不屑一顾。而我们知道,所谓知识和情趣,多半是在“不为什么”的心态下培养起来的;没有这样的心情,也就没有值得一谈的阅读。刚刚入世,就有很多高校打算开办WTO专业,潮流所及,据说国内短时间内出版了三千多种关于WTO的书籍,而像美国、日本,人家的同类书籍不过才一百多种。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的出版界今年特别善于制造垃圾。 

  我搅尽脑汁回忆,那些我平均两个礼拜逛一次的大小书店和书摊。我想起来了,在那些书店或者书摊上,图画越来越多,文字越来越少。今年我还是买了很多书,有的是重复购买,像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我又买了这本书的图文并茂版,还有什么探索者系列之类的,一本书也就五六万字,配上一大堆插图,就敢买到三四十元。对于这种现象也许不宜过多批评,因为它们至少可以加快我的阅读速度,很有成就感的。“我想起来”的内容,还有作家们的年龄似乎越来越小。我不知道,要是买一本六岁儿童写的长篇小说来读,到底是挑战你的智力水平,还是挑战作者的智力水平。 

  还有网络文学臭了街的名声。尽管已成票房毒药,但药性在今年似乎仍然继续发作,可惜了像王小山那样的人,没赶上好时候。 

  还有对美式畅销书的克隆。你爸爸到底是穷是富,你的奶酪到底被偷走没有?无论什么人跟我探讨这种问题,我的回答一概是:“何必追捧那些美国垃圾?那些主题先行,然后往里兑水的玩艺,难道值得一读?”我宁愿不无偏见地推荐他们读欧洲人写的书。只要是欧洲人写的,准没这些臭毛病,至少你可以读到一些真诚的思考,尽管有时候忧心忡忡,不像老美那样傻乐起来没完没了,还硬要给你讲道理。我觉得在这方面,美国人和我们中国人倒是一个脾气,难怪他们的畅销书在我们这边也一样畅销。(作者系中青在线“青年话题”论坛版主)(完)

 



----
心会和爱一起走,永远不回头…………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