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爵士音乐>>艺人剪影>>I/J/K/L/M/N>>浅谈老Miles

主题:浅谈老Miles
发信人: burn4brazil({猫})
整理人: burn4brazil(2002-02-26 17:15:30), 站内信件
對對大部份樂迷而言,Miles Davis就代表著爵士樂的全部。就算是資深爵士樂痴,實在也難迥避各個深受老邁所影響的分流支派。而且樂迷往往將注意力集中於老邁的一張"Bitches Brew",並宣言這是爵士/搖滾音樂的重要分水領,言下之意就是從此之後所有的前衛音樂(Avant-Garde)、搖滾音樂(Rock Music)、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就開始萌芽植根,而爵士音樂也就被迫作一刀切的簡單分類:老爵士(trad-Jazz)及現代爵士(Modern Jazz)。在九十年代的今日,這種浪漫式的腔調,好像也存在著幾分真理(起碼在美洲大陸)。各個主要的爵士唱片代理,無一不在爵士部門作大幅縮編之舉,致使新發行項目廖廖可數,盡目都是同一系列的爵士名盤作永無休止的再版再混音。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們可能只有在唱片行的懷舊專櫃裏尋找爵士樂;在音響雜誌的試機天碟一欄方可閱讀爵士樂。聽爵士樂的都是一群衹懂緬懷過去的大傻瓜(Sentimental Fools)。  

以上的論調其實並非新鮮抑或別具創見,早在四十年代,與前文所述性質相近的問題也曾一度困擾著更多的人(當時的流行音樂就是爵士樂)。既然困擾著大眾樂迷,身處當時的樂手藝人更是首當其衝地受到影響。咆哮樂(Bebop/Bop)先後出現了小號手Dizzy Gillespie及爵士樂的第一個天才明星Charles Parker。轉瞬間所有曾經是所有習藝的樂手的曲風字彙,全數給他們兩人在短短兩三分鐘間消耗淨盡。聽過Charles Parker的朋友都知道,要在Loverman、Ornithology、甚至Night in Tunisia的聆聽過程中著意去留神Howard McGhee出色的小號Solo確實困難,每當Parker出現,我們又只會來個目瞪口呆再而對其他一切也不表興趣。Miles Davis在Parker的Savoy Recordings中只是一個十來歲的小孩,但實際上誰跟Parker同台巳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從Savoy至Dial公司錄音這短短兩三年間可以由舞台旁的小配角進而濟身前線,證明Miles沒有選擇其他樂手的命運 - 模擬仿傚。技術可以模仿、風格可以拷貝;但才華與急才卻萬萬犯不著去苟且跟循。在Ornighology一曲中,可以窺見Miles的一招"高音滑落",他於中後期都十分喜用的技倆 (Trademark);1947年以Miles Davis All Stars名義所灌錄的"Milestone"、"Half Nelson"(註:Charles Parker Memorial Vol.2 - Savoy)中Miles順暢流利的小號音色、以至那起碼不會令同台之Charles Parker丟臉的和弦技巧,都給予他自身甚至其他樂手一個另類的出路。我們實在不難期待著那"順暢流利"的語法,經過恰當的練習、合適的樂曲下,自會搖身一變成為美妙絕侖的旋律。  

當代樂迷(剛好與四十年代的前人相呼應)似乎對於Dizzy Gillespie與Charles Parker合作的Bebop正統較感興趣,強烈之音色對比、火辣的和弦競賽;加上Dizzy的幽默感,恰如一張又一張的天才對話錄。但實際上在Miles偶一為之的旋律推助下,Charles Parker五重奏演出時所表現的層次感更豐富,Charles Parker的感情表現空間也無形增加。表面上,Miles Davis的Solo給予聽眾的感覺實在跳不出"簡單"這框框,但實際上語句間隱藏著那雖則粗糙,但卻是自Parker身上習來的各項複雜和弦(參考曲目:Sippin' at Bell)。表現得粗糙,並非一定就表示學藝不精,吸收所長再自行組織創造才是藝術家的真智慧。我們在Paganini的小提琴協奏曲中聽到莫札特,但Paganini一點兒也沒有犯上抄襲之嫌。 

原來富旋律韻味的小號,配搭上極具爆炸色彩的主薩斯風兩者之強烈對比,可以將Standard老曲簡單的歌曲結構賦以極具玩味的層次感;同時也帶出了咆哮樂派(Bebop)一向忽視之細膩情懷。以Charles Parker之天聰,絕不會對這項事實視若無睹,否則他亦不會多次找老邁充當小號手一職。奈何當時的樂迷以至演奏會搞手只想一心看到Parker與Diz同台之急才演奏,並且當然是越熱鬧越急勁才會有氣氛,慢板Ballad也就幾乎統統不考慮。Parker既然嫌棄這個極具發展空間的形式,Miles Davis也就樂於接受並成就了他最為根深蒂固組團理念。自此之後差不多十年的時間裏,老邁對此不離不棄,更先後多次與John Coltrane,Wayne Shorter等薩斯風名將舊調重彈。一直到了六十年代,他故意放縱第二期的五重奏組合,以憤怒之情將所有的Standards拆散分解為止(詳見Miles Davis - 哥倫比亞時期一文之歷史因由)。 

以現代眼光觀之,Miles Davis與Charles Parker的合作使得爵士樂走上摩登之途(Modern Jazz),奠定現代小型爵士組元的基本內容。其意義實在比隨之而來的硬咆哮(Hard Bop)更為深遠重大。 

1947年推出"Birth of The Cool"一直以來都是大部份Miles迷公認的第一張應該擁有的專輯。這又當然視乎您對老邁產生興趣時的週遭環境所發生之變數如何。如果是混合樂樂迷(Fusion Jazz)的話,"Rebirth of The Cool"極有可能是繼"Bithches Brew","Kind of Blue"之後理所當然的藏碟。但我一直以為"Birth of The Cool"實際上較諸"Kind Of Blues"更適合作為老邁入門盤之選。從"Kind of Blue"回到"Cool"可能會出現戲劇性之反高潮效果。 

毫無疑問,"Birth of The Cool"是首張以老邁掛名的發行唱片,但我們也不要被那專輯名稱給蒙騙了。一方面此專輯之名字實在是於唱片發行十年後(1957)才被追封的。這實在充分反映了當時的樂評(特別是紐約地區)對於酷樂(Cool Jazz)的現實態度。要不是Dave Brubeck的一曲暢銷曲"Take Five"在五十年代中期大紅大紫,我想他們一定還在說酷樂如何的沉悶消極;一九五四年中Dave Brubeck登上時代週刊成為封面人物,對於這一群故步自封的傢伙,更儼如當頭棒喝。此外"Birth of The Cool"樂風固然是酷、陣型也酷,但唯獨老邁一人以眾人皆醉我自醒之態大吹Bebop!!老邁第一次與Claude Thornhill band的白人主腦Gil Evans之世紀碰頭在爵士樂史上無庸置疑極其重要(種族歧視問題對於Miles音樂的影響詳見第二章哥倫比亞時期之論點),加上以這支Claude Thornhill band中各個咆哮樂(Bebop)反動份子如Gerry Mulligan, John Lewis, Lee Konitz等參與之九重奏(Nonet)不但取經歐陸,就連所散發的樂風型態都極盡Scored Music之能事(相對於即興樂 - Improvised Music)。老邁在錄音前無疑花了很長的時間進行編排籌劃的工作,而Gil Evans的影響力更是處處可聞。含蓄的佈局、恬靜的節奏互動、隊員之間取得難得的默契(試想想以火爆性格馳名的老邁,一生中難得跟其他樂師取得音樂上的默契),一一將獨奏段落化Bop樂之繁以成就樂曲旋律編排之美;一心以各种迴異之銅管編排去勾劃出尤如法國印象畫派所表現的素色塊圖案(Pastel Palette)風貌。實在難怪外國樂評在談論"Birth of The Cool"一碟時往往要用上Subtle, Subdued,甚至Sublime這一系列通常用作談論古典樂的詞彙。"Birth of The Cool"全碟風格實在跟歐陸所謂的Salon Music不遑多讓,就算我們撇開音樂的功能性而集中於音樂性本身而言,輕盈悅耳的旋律固然美麗,但始終音符互動以至明亮的節奏基礎在爵士樂發展上巳經根深蒂固,如果"Birth of The Cool"在當年宣告"革命成功",我想爵士樂就難免淪為附庸風雅的背景音嚮,真真正正達到只可遠觀而不可褒玩的"高雅藝術"。 

不知是否Miles Davis巳經洞悉其中一切;抑或他在Charles Parker隊伍中所見所聞實在刻骨銘心,他的吹奏無疑保持一貫的Lyrical, 沉靜的音色遊於中度音域左右,卻永遠避免一如Bebop樂中的上高音Attack Mode,但歸納他在"Birth of the Cool"中的音樂編排,隊員"Roll Call"的模式無一不是Dizzy/Parker式最典型的排列。他在"Israel"一曲中的藍調用語取材雖然來自Parker,可是其中他以最為簡潔的音符卻有效帶出藍調色彩(Mood)的語法實在前無古人;同樣地他在"Move"中不獨吹奏出有趣準確的和聲片段,其中他以聽似前進但同時逆行的節奏方式,在短短的三十秒內搶盡風頭,所散發的原創性實可與其師Charles Parker平起平坐。 

說實在,我相信對於部份樂手而言,能夠玩奏出以上兩首Solo者大可光榮引退衣錦還鄉了。但對於剛好二十出頭的Miles Davis,好戲尚在後頭... 

要說Miles Davis可以獨挑大樑並生產其一生中最卓越優良的爵士樂,便一定要算在一九五四年。在Prestige公司灌錄的五個Session: Miles Davis with Horns, Collector's Item, Blue Haze, Walkin', Bags Groove及其姊妹作Miles Davis and The Modern Jazz Giants(此兩記載了同屬一個錄音Session的全部曲目),不獨連接起從咆哮樂走往酷樂的歷史發展;也同時以分階段的面目展示了Miles Davis終其一手所喜用的Solo結構以至音色。在這裡,我們再不可能推斷老邁只是在他的獨奏上組織再造他從Diz/Parker身上學得技巧;老邁瞭解他倆的組編能力以至即興急才對他本身而言實在可遇不可求,於是他轉而集中於吹奏音色的表達、語法組織的領域上以謀出路。此舉明顯將著眼點置於敘事的方法與內容,技術只是達致目標的其中一項手段。一心務求在Solo第一個音符起至終,所盛載的並不是咆哮樂強調的複雜技巧,卻是一個令聽眾覺得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故事。 

在Prestige公司推出的一張"Musings of Miles"中,老邁全部加上小號消音器(Harmon Mute)以處理他的Solo部份,Muted Trumpet一直以來都是老邁吹奏中最為人所稱戴的強項;無數模仿者都先後套上這個魔術消音器,希望他們的Solo能夠好像老邁一樣富有神秘色彩亦具磁性。各位請先不要以為這個消音器好像在今日的KTV餐廳酒家一樣具備各色各樣預調的迴音聲效,可以令音色突變成悅耳妙嚮。相反要完全駕馭這個鬼玩意(在Solo上全程套上消音器)就事必以極之準確的用音,最重要的是無懈可擊的Solo結構。小號手Fat Navarro、Dizzy Gillespie、Clifford Brown在吹奏語法上無一不給老邁流利豐富,但若然硬要他們在吹奏時全程套上這個消音器,他們慣常排山倒海似的音符一定變得不憾入耳。在這個觀點上,我們就可帶出一個Miles Davis 在Solo上不可或缺的元素 - 寧靜(Silence)。很多人相信,小號手需要在Solo時作稍微的停頓以作換氣甚至為下一段落的音符構思鋪路,但多次聆聽的經驗告訴我,老邁在每次演奏之前,巳經深思熟慮地緊記每一個即將出現的音符。這不是推翻所有相信爵士樂就等同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隨意即興之說?在六十年代的自由爵士即興高手Eric Dolphy的一卷錄音室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見他如何示意演奏中的樂師在某一音階下中止,並根據他檯面上的Score Sheet作樂師分配之用。老邁與他不同之處是他將紙上一切牢記於心罷了。  

同年耶誕前夕,老邁與Sonny Rollins, Thelonious Monk, 鐵琴手Milt Jackson進入錄音室灌錄Bags Groove及Miles Davis and The Modern Jazz Giants。此Session在爵士樂史上的意義而言,實在是一輯歸納各出席樂手在前十年所發生的經歷與音樂觀。就好像各人以樂器去從新評估他們所學到的與摒棄之元素,以至討論他們願意從咆哮樂(Bebop)上的何種元素色彩著手,將其帶往下一世紀。Miles Davis在其中以最顛峰的狀態與音域展示了他個人音樂史上結構與音色皆首屈一指的Solo片段。在"The Man I Love"中,沒有半個遊離無用的音符,幾個高音的評語(High Note)更展示他從Bebop後期的刻意壓抑到現時放膽運用在自身字彙的鍊金過程。這種完全沒有副詞的爵士樂就好像人們說話中沒有半句"廢話"一樣,有人說這會令聽者頓覺說話淡而無味,但其實這就正是精鍊與準繩的同義詞。沒有半點客套冗長的前言,"The Man I Love" 一曲在今時今日依然使我聽得起雞皮疙瘩。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