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地方风情>>南粤大地>>★★★广东论坛★★★>>【心。情。笔。记】>>【拾话实说】>>[拾话实说] 利是

主题:[拾话实说] 利是
发信人: ashleyliu(萤火虫)
整理人: uberpp(2002-02-24 11:08:33), 站内信件

    春节是小孩子过的节日,有新衣穿,有利是拿,任吃任喝,还有鞭炮烟花放。

    我年纪不算大,不太喜欢过年。这不大不小的年纪可使我拿利是尴尬不己,派利是同样尴尬不己。在客家人的风俗里,只要你开始自谋生路,不管结婚己否,都代表着你已丧失了收利是的资格,取代的是派利是的义务。

    在我记忆里,所收到的利是由当初的一毛二毛五毛到一元二元五元直至今日的十元二十元五十元甚至更多不等。利是本意上是讨个吉利,而不在于金钱的多少。撇除某些腐败现象不讲,有人说,利是是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这在农村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有些比较贫困的家庭是将小孩的压岁钱拿来开学交学费用的,至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也比较开明的就由小孩自行保管。但前一种情况却普遍存在。再一种情况是,利是也是富有亲戚帮助贫苦亲戚的明正名顺的机会。

    做小孩的只管收得开心,收得越多代表着他(她)在小伙伴中越有炫耀的资本。却不知大人们同样要付出的几乎是同等的。家长们会根据自家小孩收到的利是的多少再衡量自家的经济状况反馈给对方的小孩。

    我刚参加工作一年有余,除了老人,在给小孩子派利是这一点上还可以自由掌握。我的老姑婆,今年已九十有二了,眼睛不大好使,身子却还健朗得很。我少接触,据亲友们说一生是个吝啬的主儿,年轻时回娘家拿的是过期的咸菜给她亲娘焖猪肉。老爸说从他至我们这一辈,她从来就没给过压岁钱。今年春节她回家乡祭祖就携儿带孙地地探我爷爷奶奶。我自作主张封了个五十元的利是与她。在她要走的时候,见她摸索了好久由她儿子包里掏出二个利是封,交与我奶奶要给我叔叔的二个小孩。事后我的小堂弟小堂妹拆开利是封晒笑不己,“咩——才二块钱!”我一方面谅她年高一方面也不由感叹不己,心知肚明当地的利是不仅仅是利是而己,十块钱已是最低的限额了。

    还有一种现象是,仍在求学的人读的层次越高,所收的利是也会越多。于是乎,我与哥哥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做哥哥的在拼命地收利是,做妹妹的迎来的却是亲友们打趣的眼光——你没得收了。可是今年有所不同,爸爸的一位知交仍然给我利是,我推却不己,表明我己是参加工作的主儿了,这位伯父却道“工作与否有什么关系,在伯父眼里,你就还是小孩!”当场把我感动得要哭,嘻嘻,为了利是啊。

    我跟亲友们笑着说要改革了,以后该结婚的给没结婚的派利是。可是那根深蒂固的观念要改也不容易。春节后返回广州,捎点东西去了堂姐家,我待要给小侄女派利是,硬是给挡了回来,堂姐说“你结婚了呀?在广州没结婚不用派利是,不要傻。”有时身在异乡,对于要遵照哪一种习俗,也不由得左右为难。



----
灌水有罪,版聊有理。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