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电脑技术>>企业信息化>>【近期精華文章暫存】>>解读《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三层体系结构分析(转贴)))

主题:解读《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三层体系结构分析(转贴)))
发信人: evil_nike(kari)
整理人: hnyjchuhong(2002-02-23 09:53:00), 站内信件
在亚马逊网上书店畅销书排行榜连续78周雄踞第一的寓言故事《谁动了我的奶酪?》是名符其实的世界第一畅销书,这本页码不多,叙事语气平淡的“小故事”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在欧美创下了近2000万的销售业绩,至今势头依然不减。在《纽约时报》、《商业周刊》、《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等权威畅销书排行榜上长期处在第一的位置。近日这本在国内读书界已经“风传”了两年的书将正式登陆中国,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相信这本被世界出版界誉为“小故事,大哲理”、“工业革命后最畅销的寓言”、“解决信息时代个人危机的心理教程”、“以简单的方式克服文明的负累”的书,一定会在国内掀起一场“应对信息时代个人危机的革命”。
《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作者斯宾塞·约翰逊博士是一位美国医生、心理学家、也是著名的国际畅销书作家,畅销全球的《一分钟经理人》一书就是他的杰作。由于职业的关系,斯宾塞早就注意到随着人类从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对发生在眼前的变化无所适从,不能以正确的心态加以应对,有相当多的人陷入了困惑之中。斯宾塞希望将他在处理许多企业及个人的复杂问题的成功案例的经验传达给更多的人,于是在5年前,斯宾塞的脑海中就已经产生了这个故事的灵感。在好友肯尼斯·布兰查德博士的鼓励下,他将他的灵感写成了这个寓言故事,旨在用简单的故事传达一个应付危机的深刻的道理。当然,斯宾塞本来就是这样一位将原本复杂而深刻的哲理寓于简单的情节之中的高手。
《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主人翁是两个小矮人和两只小老鼠,他们都生活在迷宫当中,奶酪是他们所追寻的东西。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奶酪仓库,并在周围建立了自己幸福的生活。突然有一天,奶酪都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两只小老鼠随变化而动,不经思索,就开始出去寻找新的奶酪并很快找到了新的奶酪。而两个小矮人面对变化,反而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了的美好幻觉当中,抱怨不休。始终无法面对奶酪失踪的现实。然而,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其中一个小矮人终于冲破了自己的思想束缚,重新走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另一个小矮人却在对苍天的一再的追问当中郁郁寡欢,始终走不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幻想……
这本书一经出版,很快就引起了个人读者及许多政府机构、跨国企业的关注。包括IBM、通用汽车、柯达、宝洁等80余家跨国公司都采用该书作为公司员工培训教材,创造了非纯商业图书长期领衔商业图书榜首的奇迹。
该书现已被翻译成11种语言在全球掀起了“奶酪”风暴。
如今,《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已经悄悄登陆诺唯,开始将诺唯人卷入这场奶酪的风暴中。每个人看了这本书之后,相信都或多或少的得到一些裨益,或大彻大悟,曰:“人应该正视变化,适应改变”,正如书中最后所讨论的一样;或鼓舞人心,曰:“在改变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风险,应该正确对待”。80%的人在是否应该变化以及怎么样去改变的问题上,确确实实被这样的一个简单的道理震撼了。
对于变与不变、以及如何去变的看法,我不想评论过多,因为斯宾塞·约翰逊博士在这一个问题上的确比我们都高明的多。斯宾塞·约翰逊博士是一个医生、心理学家,他懂得如何的利用最简单的道理来解决人们碰到的困难,从而达到最好的效果。至于说书中的观点,我想斯宾塞·约翰逊博士至少已经悟出了十年,而我们却仍然停留在书中的层次上,并为之所动。读了这本书,有如下两点最是令我感慨:
1、 斯宾塞·约翰逊博士的思维能力。如果说在变与不变,以及如何去变的问题上,斯宾塞·约翰逊博士比我们早预知了十年,那么他的思维能力应该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预知”的层次,同时作为一个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斯宾塞·约翰逊博士对于人的思维定性的把握应该已经达到了“洞悉”的程度,所以才能准确的给80%的人的思维定位在一个“寻求奶酪”的简单道理中;同时对于经济学的研究,使他具有了敏锐的宏观经济预测能力,因此一旦《谁动了我的奶酪?》在经济学界推出,便一鸣惊人。
2、 80%人的意识的“滞后性”。第一次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感悟最深的并不是“变与不变”这样的一个“简单”的道理,而是《谁动了我的奶酪?》两年来2000万的销售业绩,它对80%的读者的影响。如果不是该书在亚马逊网上书店、《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等
权威畅销书排行榜上长期盘踞第一的事实摆在我的面前,真的很难令人相信。由此也可以看出现代人在“经济意识”上存在着很大的滞后性。但是这种“滞后性”往往不为人们所接受,因为他们感觉,他们每天所从事的工作是“最先进的”,他们的思想理所应当也是“最前沿的”。
为了搭建一个通向斯宾塞·约翰逊博士意识的桥梁,我仅就《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所阐述的基本观点出发,建立如下三层思维体系结构,来引导大家,打开思维的天窗。以下观点纯属个人“谬论”,还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
1、 改变意识层
在“变与不变”及“怎么去变”的“改变”意识层上,《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主题可以被概括为“应付动荡与变化的良方”,也可以被简约为“快速跳槽的直觉训练”;可以被解释为“人生励志的另类思维”,也可以被阐释为“工商管理的人性化视角”,它被说成是“中国加入WTO的心理准备指南”,又被说成“安慰全世界普遍存在的软心理(正常人的心理困惑)现象的一部快餐式配方”……这样看来,或许作者、出版商直至读者纷纷看好这块怪异“奶酪”,无非是各自切下自己所需的一块,并以自我的人生经验另加作料,另行调配适合自己的酸、甜、苦、辣。
中国记者王洪梅如是评论说:“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的确,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的基本意面上来讲,它让从“多种思维”看待问题的角度的“具有不同思维类型”的人都意识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因此,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对于IT行业这样的一个风险性行业,它更是给仍然困惑的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好,现在就让我们回到书中的故事,来挖掘一下它的本意。如果说将“匆匆”“嗅嗅”“唧唧”“哼哼”四个角色看成是四种不同特点的公司,那么故事也便具有了如下的含义:每个公司根据自己的特长(匆匆—快速行动的能力,嗅嗅—敏锐的洞察力,唧唧—环境适应能力,哼哼—想象力丰富),都很容易的能够找到自己的初期“优势产品”—奶酪C。在产品(奶酪C)的挖掘上,四个公司都具有很强的优势,尤其是“唧唧型”和“哼哼型”的公司,他们能够将产品向他们的周围推广,并且依据产品优势从环境中受益(从唧唧和哼哼的社交中表现出来)。当产品生命周期逐步缩短,直至利润消失的时候(奶酪慢慢变少,最后被消耗光),四个公司做出了不同的反应:“匆匆型”和“嗅嗅型”的公司迅速的做出了反应,并且继续按照获得第一次产品优势(寻找奶酪C站)的方法继续前进(按照作者的意思,“匆匆型”和“嗅嗅型”的公司没有很高的“变通性”,他们只会按照曾经的固有的寻找优势产品的方法寻找他们的“奶酪”。大家可以把这种类型的公司想象成80年代我国民营企业刚刚兴起时候的情景: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家都没有很高的知识背景,他们单凭一股闯劲赢得了市场)。“唧唧型”和“哼哼型”的公司是那些自认为“具有良好优势与背景”的“企业家”型企业,当“优势产品”利润消失时,他们想当然的认为凭借自己公司的“这些优势”能够挽回“败局”,并由此而假定了各种“因素”——1、人为地偶然性因素制约了产品的发展。2、偶然性的市场过剩抑制了优势产品的发展。3、地区经济抑制了产品的销售等等。他们认为,他们公司的眼光“高人一等”,相信只要他们坚持到最后,他们一定能够“赢得市场”。然而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推移,企业的实力渐渐变弱(唧唧和哼哼的身体逐渐变弱),如果再不进行改变,企业就很有可能面临倒闭的危险。由此“唧唧型”与“哼哼型”的公司开始思考,是否需要跟“匆匆型”和“嗅嗅型”的公司一样,去寻找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呢?首先是“唧唧型”的公司开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在思想上开始改变,但是这种改变是随着企业的逐步衰退(唧唧的身体越来越弱)和“改变”意识的逐步增强产生的。在这种改变的实施过程中,“唧唧型”的公司也遇到了很多思想上(很多次的受到“哼哼型”公司的影响,延缓了迈出创新的脚步。表现在:唧唧几次想出去寻找新的奶酪,都因为哼哼的“煽动”—奶酪会回来的,的影响而作罢。)和行动上(在“唧唧型”公司寻找新产品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上的困难,表现在:“唧唧”想当然的人为“哼哼”是不是已经等到了奶酪C站的重新出现呢?。以及行动上的困难,表现在:“唧唧”在寻找新奶酪的过程中,忍受了各种各样的饥饿,各种各样的虚幻场景:本以为会有一大堆奶酪,确是空的或别人吃光了的;各种各样的“小产品”:唧唧能够拾到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奶酪等等。)的影响。但是“唧唧型”的公司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新产品,并且在这次的改变过程中,给“唧唧型”公司留下了很多的“经验”——要正视改变,学会改变;相信这一点也最终将形成“唧唧型”公司的企业文化。在这里“哼哼型”的公司或许是最可悲的,相信过不了多久,公司面临的唯一选择就将是倒闭。
在这里,我只想总结几点: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上来讲,“唧唧型”的公司相对于“哼哼型”的公司是成功的。因为它能够最终的打破“精神枷锁”,找到新的利润源。而“哼哼型”的公司墨守成规,最终被社会淘汰。2、“唧唧型”的公司在开发新产品、开辟新市场上,相对于“匆匆型”和“嗅嗅型”的公司是失败的。“唧唧型”公司在寻找新产品的花费上,远远比“匆匆型”和“嗅嗅型”要高得多,而最终开发出来产品之后,利润空间却比两者要小得多(匆匆和嗅嗅已经在奶酪N站呆了很长的时间,享用了充足的奶酪)。3、“匆匆型”“嗅嗅型”“哼哼型”“唧唧型”四种类型的公司在“产品开拓”或者说“市场战略”的问题上都是失败的。因为他们都没有运用最科学的方法寻找新的市场,这也就引出了我所要讲的第二个层次上的意义的理解:战略意识。
2、 战略意识层。
我这里所说的“战略意识”或许并不是对“改变”意识的一个升级,而是一个故事寓意的延伸。因为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仅仅知道“改变”以及“改变后开始行动”是远远不够的了。拿“唧唧”来讲,它经历了千种磨难,最终克服了心理和行动上的困难,到达了奶酪N站。“唧唧”或许有千种理由为自己的行动骄傲——因为在“变与不变”的意义层上,它超出了“哼哼”一筹,并且最终占领了部分市场。但是与“嗅嗅”和“匆匆”相比呢?它仍然是一个“滞后者”。当然,它的相对“滞后”不是由于它的方法比“匆匆”和“嗅嗅”差,而是因为它经历了“变与不变”的考验,拖后了它进入奶酪N站的时间。
如果“嗅嗅”“匆匆”“唧唧”“哼哼”四个角色在“变与不变”的第一个层次上已经没有差别了的话,那么寻找奶酪的过程就将成为他们争夺的重点。
为了把《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放在门类更为广泛的工商类图书中加以比较来说明这个问题,这里姑且引用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四位专家编写的企业战略书籍《对世界的争夺》(Race Nor the World)一书中的典型句子: "在专门化的模式中,公司通过利用专门化的优势和无形的规模效应(即利用建立无形资产的固定成本)来进行跨地域的竞争。" 为了便于比较,下面引用《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的典型句子: "每天老鼠和小人都要花时间在迷宫里寻找专门属于他们自己的奶酪。"
利用专门化的优势和无形的规模效应,是战略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很显然,“嗅嗅”“匆匆”“唧唧”“哼哼”四种类型的公司的寻找新产品(奶酪N站)的简单线性模式是远远不能与之相比较的。试想,如果有第五个角色“想想”出现(“想想”具有“匆匆”与“嗅嗅”的优点,并且能够运用它的大脑宏观的预测整个城堡中奶酪的数目以及大致的分布范围,确定最忧路线),它通过各种方法(抽样法、因果分析法等等)宏观的预测出城堡中奶酪的数目,通过运筹学的方法确定最忧路线,并且预知到其他四个角色的行动路线,提前做出行动,将奶酪C与奶酪N夺走。那么,相信在这场“奶酪大战”中,获胜的恐怕就只有“想想”了。
为了更加便于说明这个问题,可以用运筹学的方法来动态分析整个局势。
1) 求解寻找奶酪的最忧路线(寻找奶酪成本最低,因素包括:时间、路程、奶酪数量、奶酪品质等等。)
假设每个角色(匆匆、嗅嗅、哼哼、唧唧、想想)住所周围(即整个城堡范围)有K个奶酪站,设K个奶酪站中有P个奶酪站能够提供符合要求的第I种数量的奶酪,因此需要决策从P个奶酪站中的哪一个选择 数量的I奶酪,才能使总成本最低(综合评定的成本)。
设第I个住所周围有ai个奶酪站Ni1、Ni2、………Niai,每个奶酪站的奶酪数量为Ci1、Ci2……Ciai,第I种奶酪的单位获取成本为Ni,每个角色住所距奶酪站的最短距离分别为li1、li2……liai.(可通过抽样方法测定)
由动态规划问题模型,首先求出由角色住所出发(V1)经过若干个站点(符合要求的奶酪站),又返回角色住所的最短路,即从角色住所到奶酪站的最短路问题。
从Ni1处采购总成本=Ci1· aij+Nil1
·                 ·        ·
·                 ·        ·
·                 ·        ·
·                 ·        ·
Niai…………………= Ciai· aij+Nilai
量程为已知,则求出min(Ni1……Niai)
决策出获取第i种奶酪的最佳奶酪站Nij*,最低成本为Cij* aij+Nilj*。
计算出从第1种到第m种奶酪的最佳获取站N1j*,N2j*,……Nmj*及采购数量 a1j, a2j…… amj.
2、从每种奶酪站中获取奶酪的方法(假定每个角色对奶酪的需求偏好都是特定的,而每个奶酪站都不能单独满足需求)

奶酪站角色住所 角色住所 1 2 ………… j
L1 L2 ………… lj
1 L1 
2 L2 
.... .... 
j lj 
从角色住所出发,根据偏好奶酪所在的奶酪站的不同,将不同的奶酪取回。
i   J    V1   V2   V3   V4   V5
V1      0    7    9    8    4
 V2      7    0    10   6    3
 V3      9    10   0    5    2
 V4      8    6    5    0    1
 V5      4    3    2    1    0
K=0  N0(2,∮)=7  N0(3,∮)=9    N0(4,∮)=8    N0(5,∮)=4  ……N0(2,∮)=7
K=1  ……………………………………………………………………………N1(4,∮)=13
K=2  ……………………………………………………………………………N2(3,∮)=18
K=3  ……………………………………………………………………………N3(5,∮)=20
K=4  ……………………………………………………………………………N4(1,∮)=24
——————〉A:1à2à4à3à5à1
由此而求证出获取各种偏好奶酪的路线A。
(以上两个假定尚未经过仿真验证,仅供参考)
3、 思维意识层。
或许在进行这个层次的讲解之前,我必须说一些“题外话”:
1)、你是否承认,有一些东西,你永远都“学不会”?我这里的“学不会”,并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不懂,而是指对于某些东西,由于思维上的缺陷,我们永远都无法真正掌握。举例子说:编写程序的人,永远都掌握不了图片制作的精髓;学习工商管理的人,想要把计算机程序做好也很难。好,如果你相信思维存在着这样的缺陷,那就请继续跟我走。
2)、多角度看问题。我这里所说的角度,其实也就是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是逻辑性很强的,也可以是跳跃性的。这一点我感触很深。我和市场部门的一个员工是典型的“具有不同思维类型”的两种人,而我们又都很喜欢对一些热点话题发表看法,结果我想也不需要我多说了,我们总是说不到一起去,每次都以“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告终。其实每个人对待一个问题的看法本不该有谁对谁错,因为从不同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同一个问题,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但是一个问题的存在肯定是只有一个结果的,一本书放在桌子上,不会因为你是从桌子下面去看而它就不存在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摒弃初衷(即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从别人的角度出发,重新看待一个问题。即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
人的思维是很复杂的,但是宏观上来分,不外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具有形象思维(也称跳跃性思维)的人,富有想象力,思维活跃。在美术设计、市场开拓等领域,他们往往能取得很大的成功。也恰恰是由于他们在这些领域的成功,反过来进一步刺激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的成长,使得他们看待问题养成了用形象思维去思考的习惯,从而压抑了他们的逻辑思维的成长。如果这个时候把一件需要逻辑性思维很强的工作托付给他们做,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或者仍然按照固有的模式进行思考,并最终导致失败。“哼哼”就是一个自以为“智力高人一等”的角色,当奶酪失去时,他变得很慌张(其实这是一个用简单的逻辑思维就能够求解的问题,我在下面会说),一时间不知所措,然后就仍然用它那固有的“跳跃性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奶酪是不是被别人拿走了呢?是不是很快就会送回来呢?是不是找错了地方了呢?等等。具有逻辑性思维能力的人,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往往很强,也正是由于他们运用逻辑性思维去处理问题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使得他们看待问题的习惯也变得越来越有逻辑性。正如这个故事中,两个小老鼠“匆匆”和“嗅嗅”所表现的一样,当奶酪不再存在了,它们毫不思考,马上就开始下一步的行动。他们不是书中所讲的“不聪明”,至少在寻找奶酪的问题上,他们具有最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点,可以用如下的流程图来表示:
(流程图看不到,想看的话请跟我联系)
由上面的流程图我们可以清晰的把整个寻找奶酪的过程表示出来,流程图包括了:顺序、循环、条件、选择四个结构。“匆匆”和“嗅嗅”便是具备了这样的最最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我想两只小老鼠去编写程序一定会成为最合格的程序员了。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哼哼”和“唧唧”恰恰是在最后的一个选择结构上出现了“逻辑错误”,即他们的跳跃性思维起了“反面作用”
其实用跳跃性的思维来处理这样的问题,应该主要运用在寻找奶酪站的设想上,我们可以做一个类似于神经元网状结构的模型来求证:
(看不到)
由此可见,在思维方法的选择上,“哼哼”和“唧唧”应该更具有优势。
然而,将“寻找奶酪”这样的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用最便利、最科学的方法完成,却需要我们运用双向思维来求解。我这里仅仅列举一个自己构想的例子:
1、选定战略要素,设:x1为寻找方法,x2为预测的最多奶酪站, x3为路线,x4为花费成本,x5为时间
2、测定最佳形参:αβγδε
设X为最佳寻找方法,则“奶酪问题”求解为:X=αx1+βx2+γx3+δx4+εx5(线性规划求解)
设其中的一种已经测量好的方程组为:
(α+5)x1+3x2+8x5-9=0
    (β-2)x2+5x4+7=0
    (γ+8)x3-4x1=0
    (δ+1)x4+(ε+3)x5-1=0
x1、x2、x3、x4、x5均为正整数
则此问题求解。
图形可表示为:
(看不到)
如果说将寻找奶酪的过程比喻成诺唯公司的产品,或者说是这期《诺唯月报》的主题《如何开辟市场》,我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在第二个层次(战略层)上占据主动地位,对市场做出合理的预测,并且提供出一些具有战略层意义的市场目标分析。当然,要完成这一点,就必须要求我们能够达到第三层所说的“思维意识”,即: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综合作用。比如说在市场挖掘上,我们可以充分的运用市场部门人员擅长的“跳跃性思维能力”,寻找市场目标、有前景的产品。然后将方案提供给技术部门,或者是大家开讨论会一起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当然,我提议最好就是市场部门的人能够有意识的培训一下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到能够独立分析问题的可行性。对于如何开发自己的双向思维能力,以及合理的运用市场部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技术部门的人员可以和市场部门的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进行交流。
最后诚挈的希望此篇文章能够给公司的员工带来一点启迪,同时也殷切的希望员工能够切实的意识到自己思维能力上的不足,从思维的根本上让自己成为一个“复合型”的具有全面素质的“全能型”人才。
希望大家在网上多多发贴子与我讨论“思维定式”的问题。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