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开卷有益>>U众说纷纭>>转载连载>>连载作品>>nicole_kim的《一周读书笔记》系列>>网上读书之八:一周读书笔记(2002.2.11-2002.2.18)

主题:网上读书之八:一周读书笔记(2002.2.11-2002.2.18)
发信人: nicole_kim()
整理人: i_am_trueman(2002-03-11 00:52:21), 站内信件
 过年了,说是不怎么过的仍然有大量的事情要忙,这样越发觉得时间不够用,如果以漏沙来形容时间的流逝,那么对于现在的我,是整个沙山都塌了似的倾泄而下。
盘点盘点这一周还是读了不少书,一是因为大多都是中短篇,幅帙短小,适合一览而过;二是因为大部分还是重读,只是拿来对证印象及寻找以前未注意之处;三是在网上看书时还是能开着多窗口干别的事,这就是网上读书的好处了。
不过有时也想,这样不专心,不集中能做好事吗?能看好书吗?
以往自己总以为自己聪明盖世,过目不忘,一触即通,一通百通,现在只觉得自己能力、知识和精力统统不够用,难免常常打打白旗,该是收山的时候了,不能再象以前那样天天做打老虎状满山咋唬。

第一本书:《厨房》(日.吉本芭娜娜著 吴继文译 台湾时报版)
有人评吉本时用了“死亡与救赎”的字眼儿,台湾人,他们真好用这个,一转头看见评ECO的《玫瑰之名》也有同样的题目。这个世界还真是挣扎向上啊,我们这里有“榜样”,有“与时俱进”,他们那里就有上帝或其他佛爷出来普渡众生,假如真没这些玩意儿的话,那些书评是不是就写不出来?
还是喜欢吉本小说里着重描写的那些人受伤后那种“钝”的状态,想着雄一对刚丧失了最后一位亲人的御影所说的话:
“我并不是想让你和惠理子那样,只靠自己的直觉活下去。但总要再过一阵时间吧。”
想着御影面对过去深爱的男友的那种丝毫未变的健康阳光姿态而起的厌恶。
呵呵,仅此而已。
这种“钝”是暂时的,但愈觉伤感和动人。
在处女作《月影》里,吉本用了长长的笔墨去描写这种感觉,用了非常巧妙和美丽的比喻,形容春日虽然灿烂,心情却仿如空中的肥皂泡一样,虽然照在上面滴溜溜地转动,却无法深入内心;
但那时的吉本,只能借用超自然的力量,让伤心的少女见到了猝然亡去的恋人,去与他做一真正告别后才能继续将人生的路程走下去。
我不喜欢这样的结尾。
因为在人生中,伤口总是自己慢慢愈合的。

第二本:《黑龙江地名考释》(著:邓清林 超星电子版)
这本是考释,和上次那本《河南地名漫录》的漫录区别就大了。这本偏重行政沿革一点,这样就不大好看了。还好那片黑土地历史不长,山脉及河流名称多用虎头、鸭子等动物名称,地名也多用蒙语、女真语、满语音译,非常朴拙。
黑龙江也是老爸老妈踏勘过的地方,不过范围远没有在河南时广,左右不出萨尔图(即大庆)一带,他们还着重加上一句,当时萨尔图南面都是大片的沼泽地,全是水和塔头墩子(即乌拉草盘起的土堆)。

第三本:台湾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大学生必读书目)之
王祯和:《嫁妆一牛车》、《小林来台北》
陈映真:《将军族》
张系国:《笛》
这是一套三本,收的全是台湾的中短篇小说,大多是看过的,所以只是站在书店书架前翻翻,扫了个头儿的还有陈映真的《夜行货车》和吴浊流的《铜臭》。
王祯和一向是我喜欢的,可不是因为他喜欢崇拜张爱玲,及张爱玲也推重他。他是台湾乡土文学的代表,这次却从书中找到他是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的,可为物极必反做一例证。
《嫁妆一牛车》拍过电影,主演是因崇拜陆小曼而改名的台湾影星陆小芬。
《笛》实在是意外之喜,阳光说过老张的书在台湾都极难买,孰料在这里发现一早期短篇,这篇和老张的成名作代表作都不大一样,与科幻毫无关系,以一跑社会新闻的记者下乡(或基层,更合适点)采访写给台北的朋友的信通贯全文,信的抬头是师爷,大抵是个狗头军师,损友之类的角色,也未见他回一文,只见作者在信中大发台湾社会牢骚,许多地方都令人看了大发一笑。
一边看一边笑一边就想,这整篇东西改都不用改就好上相声瓦舍去直接说相声了。

第四本:《油麻菜籽》(著:廖辉英 超星电子版)
这本书上周没有找到,这周才补上一课。
是廖的短篇小说集,收有《油麻菜籽》、《失去的月光》、《小贝儿的十字架》和《红尘劫》四篇,前面的都好,尤其是《油麻菜籽》,我一般都会这么对别人说,廖的东西,别的可以不看,《油麻菜籽》必看,一个东西何以成名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廖的写作轨迹着实奇怪,成名作和处女作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再往后写居然就越写越退步了,象那篇《红尘劫》,换个名字估计一样卖。
吉本同样是女作家,从《月影》的透明青涩到《厨房》的异军突起,再到《甘露》的集之大成,上升的轨迹就走得比较完美。
还是张爱玲说的好呀,出名要趁早呀。
年轻时总还有精力去慢慢臻于完美,老了老了就不行了。
又想起Eco老先生了,人家可是四十八岁时才出了第一本《玫瑰之名》。
男女有别呀。

第五本:《美人图》(著:王祯和 超星电子版)
找到这本书真是个意外之喜,可惜看完后之喜打了个折扣,是个洁本。
这篇是王祯和在《小林来台北》的基础上改写的长篇,连“作家身影”之王祯和篇里都未曾提。
写的是他早期任职于台湾的航空公司的经历,书名不要误解,因为描述的是那些在美国公司任职、将老婆孩子移民美国、向往美国的“美人”,描述极其夸张讽刺幽默,颇具形象感,以图命名,绝不相差。
台湾名导演张美君在导演《美人图》途中去世,而当时的王祯和已经在1979年查出罹患鼻咽癌,1990年病逝。年仅五十岁。

第六本:《红楼解梦》(著:霍国玲、霍纪平 超星电子版)
我和萨巴一说我在看这本书,萨巴就提醒我小心中毒,走火入魔。
我辨曰没有,我只是觉得他们姐弟俩说的分身说很有点意思。
萨巴哈哈笑,看,这就是中毒的表现。

也是,从这一本书一出来,争论就没断过。尽管抱着个“言诡而辩”的先入为主的态度去看,仍然难免地掉入作者精心织的罗网之中。不由得又想起大学同学波波说的:
红学方面的书,哪怕是个慌,能说圆了也算他本事。

本周擦肩而过:
除了哈利波特,还有Eco的两本书,《玫瑰之名》和《昨日之岛》,大概都各看了一两百页的样子。

本周读书格言:
没有。 
 



----
 今人一曲相思红豆,
 不为你们哪个消瘦,
 年少轻狂为你谱的新愁,
 他日你们还记得否?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