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aviling()
整理人: chocho.1(2003-03-12 20:55:42), 站内信件
|
第三浪潮(?):从上世纪末至今,争论的向题是:1.脂砚是何人;2.高鹗是修辑还是续写;3.雪芹的生卒年。其实,我认为整个焦点还是在脂批。
徐迟写于七十年代末的红学专著《红楼梦艺术论》指出:那些脂评,都太糟糕了,污染了《红楼梦》,把它歪曲得一塌糊塗。八十年代冯其庸《论庚辰本》则认定庚辰本是曹雪芹生前的最后一个改定本,也是接近完成和完整的本子,是仅次于作者手稿的一个抄本。脂砚斋也成为直接参与《红楼梦》整个创作过程的“至爱亲朋”和“指导者”,是原著后半部若干具体情节的具有“特殊价值”的珍贵史料。以庚辰本为底本校注的艺院本《红楼梦》于1982年问世,正式取代程高本,但后四十回也不得不用程本;电视连续剧后七集也按脂批“探佚”编出新内容,实际上“腰斩”了《红楼梦》。
欧阳健的《脂批辨考》从版本学角度提出:“脂砚斋从来就不是独立的存在,他是与很晚以后才出现的脂本相伴而来的,他提出:有谁能证明脂砚斋及其重评本在乾隆时代的存在呢?没有。他提出“三代脂砚斋的嬗变史”:第一代约在道光前后,刘宽夫得批本题作“脂研堂朱批红楼原稿”,抄本,八十回,与刊本略有異同,有少量批语,以红楼原稿标榜而不题《石头记》;第二代脂砚斋,即同治前后的刘铨福,他以“仿《考工记》”的手法,添加了部分批语。刘宽夫死,刘铨福得“脂研堂朱批红楼原稿”并进行改造,添加批语,改脂研堂为脂砚斋,并作跋语肯定“此本是《石头记》真本”;第三代脂砚斋,乃是为了迎合胡适考证的需要在民国以后制造甲戌、己卯、庚辰三脂本的书贾。胡适1927年所得的甲戌本,既不避清代国讳,文字错漏严重,又经一次重新抄写和装订。为投合胡适考证的需要,不仅将“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语塞进作品正文,又伪造漏洞百出的“凡例”,而且添加不少论证“家史”“自传”方面的批语,以坐实胡适《红楼梦考证》的基本结论。
林辰的《震撼红学的新说--脂砚斋、脂批作伪揭秘》和宛情的《脂砚斋言行质疑》认为:脂砚斋是个造伪者。鉴于脂砚斋其人既无姓名年代可考,要拆穿他的伪装,就只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他时而扮演作者,时而扮演助手,时而扮演兄弟,时而扮演长辈,时而又扮演“史湘云”(作者续弦妻)。他与曹雪芹的思想、观点、性格等都格格不入,与曹雪芹的原作相去甚远。
克非的《红楼雾瘴--玩味脂砚斋》以小说作家的体会,深知实际生活中,从来就没有现成的“小说”可供“实录”。脂砚斋不懂文学创作为何物,用虚构的小说情节去证“史”,又用虚构的“史”倒转来证小说。克非还将主要的九十多条脂批,逐一加以驳斥。认为脂批不过是“大量模仿金圣叹,抄袭张竹坡,形成一套动辄‘欲哭’、‘大哭’、‘伤哉’之类颇有迷惑意味、感情甚浓的语言”借以欺世盜名而已。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一大批著名的红学家和许多的《红楼梦》研究者、爱好者文章迭出,挑战与争论风起云涌,并掀起对《枣窗闲笔》、《春柳堂诗稿》、明义《题红楼梦》、《袁枚诗话》等史料真伪之争。只是二三十年代的文章尚见结集出版,而近二三十年的文章却散见于各地报刊,难以寻觅。互联网上虽有近百家红楼网站、网页,时效最快,却不知何故,少见转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