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tltm1(阳光骑士)
整理人: red_angle(2002-02-13 12:18:17), 站内信件
|
曾经期待《康熙王朝》的开播,真可谓“早也盼,晚也盼”,在放映之前,小报上刊登了剧本改编者朱苏进和小说原作者二月河互相攻击的言论,我只当是文人相轻,因为电视剧《雍正王朝》可能很不错,我想他们的言论是小说与影视的必然矛盾吧——谁知道开播之后,让我吃惊的是, 不管是从文学还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都令人不满意。
除去“康熙”这一题材已被多次搬上荧屏,观众对相关历史较为熟悉之外,有识之士将原因归结为,历史剧现在已经形成固定的拍摄套路:长篇巨著+宏大场面+宫廷斗争+男女情爱,外加一本正经的画外音。似乎只要具备了这四个要素,就可以号称历史剧了,《康熙王朝》也没能打破固有模式。全剧原本长达50集,但在央视播出时,却因“情节拖沓”和“不符合央视惯例”而被压缩为46集,中间部分不断穿插画外音——“公元……”整个剧情几乎就是围绕复杂的宫廷斗争和皇宫里男女情爱展开的,其间还有轰轰烈烈的战争场面。这样的历史剧看多了难免给人以重复之感。但是由于媒体的炒作,以及部分已经播出并获得好评及丰厚利润的剧作,带来的“榜样”作用,现在改编历史剧的拍摄已经出现越拍越冗长、场面越来越盛大的趋势,甚至“历史不够,情戏来凑”。
原著小说中任务颇有《红楼梦》的影子,这使得小说的古典韵味和语言张力都有不小的成就,特别是人物的对话,虽然有抄袭的痕迹,但毕竟自成风格,而且《红楼梦》中的语言与《康熙王朝》时代的语言正合适——但到了这电视剧之中,剧本作者把原来小说的情节和对话几乎完全推翻,自己另搞一套,人物对话的语言显得极其幼稚,作者既写不出活的古人的言语,也写不出活的今人的言语,只好让“孝庄太后”动不动就是“哇”、“啊”、“啦”的语气词,永远是一副“语重心长”的架势,更仿佛是《大宅门》里的二奶奶(而且是老年时的二奶奶——也就是最讨厌的时候);康熙则时时咬牙抽冷气说废话,一反豪情满怀的小说人物,倒类似“末代皇帝”、“方鸿渐”,最多是个“绍兴师爷”。这让人不禁想起电视剧《笑傲江湖》里恒山派的师太遭人围攻时,对他颤抖的手进行特写镜头,编导大概是想体现杰出人物的平凡之处,只可惜才气不够,画虎不成反成犬!
把小说改编成影视,大致有三种下场,第一种是最体面的,小说家的能力既高,改编者的态度又老实,实在改编不过来,宁可删减一些,也决不狗尾续貂,比如《围城》,还有《红楼梦》前30集;另一种是小说家水平不错,改编者才气却也旺盛,修修补补却还不见斧凿,比如《贫嘴张大民的故事》;再一种就是《康熙王朝》这种类型:既不虚心承认和汲取原著的成就,又对自己的才能做了过高的估计,结果就只好弄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东西来。
由于《康熙王朝》还是历史剧,这就注定了它要中双份的彩头。
编剧的历史知识当然是缺乏的,要不然他就不会做编剧了。比如在人物的称呼上显得不伦不类,孝庄太后因辅佐二代幼主,被尊为老佛爷,清末的西太后,不知为什么被称为红楼梦中贾母的称呼老祖宗?在顺治朝,满汉大臣对皇帝的自称不同,汉臣自称臣,而满臣则自称奴才,而剧中的四辅臣俱都称臣,索额图身为满洲贵族,对其父索尼竟然叫父亲,而不叫阿玛。还听说编剧对二月河的作品不感兴趣,所以对该剧改动很大,那为什么不自己另写一部?免得糟踏了好书!
悲乎哉?不悲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