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GB()
整理人: KGB(1998-10-25 15:53:44), 站内信件
|
文/ 王真 王保生 如今歌坛上能写歌词、会作曲的人物越来越多,创作人材的增多对 繁荣歌坛的创作无疑是一
件好事,但其中混水摸鱼者也大有人在。常听到一些“自命不凡”者称:写 几首歌词谁不会呀。难
道写歌词真的是那么容易的事吗?
笔者认识的一位词作家陈奎及先生的创作故事颇能给我们以启迪 。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词作
家、音乐评论家。在30多年的歌词创作中,他凭借着勤奋与才华,以 人们熟悉的夏晓、宇晓、冬一
等笔名写下了几百首歌词和大量的词论、音乐和影视评论。他是圈内 人熟知的快手,但他二十年产
生出一首《中华美》、十年磨一词《我为祖国守大桥》、八年蕴量出 一首《别挤了》的创作故事在
歌坛上曾被传为佳话。
话说1972年南京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后不久,收音机里就传出 一首名为《我为祖国守大桥》的抒
情歌曲,歌颂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建设成就,抒发了战士热爱祖国 、保卫社会主义江山的豪情壮
志。这首歌的歌词亲切、通俗,又富有诗意,旋律高亢豪迈而又 流畅上口,一唱百和,旋即在大众
中流传开来。后来才得知,为写这首歌,词作家陈奎及竟用了几 乎跟南京长江大桥一样长的“建
筑”时间。那是1963年的一天,作者来到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工地 参观,被火热的场面深深打动,产
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但是,他没有急于动笔。直到大桥建成 了,他亲自坐上了穿桥而过的火车,
从车窗外闪过的守桥战士的脸上,找到了这首歌创作的灵感 。于是,文思泉涌,情流笔端,写下了
这首传唱至今的好歌。
创作一首堪称精品的歌词是非常不易的。这是许多颇有成 就的词作家们的共同感受。陈奎及以
及象他这样的词作家每写一首歌词,总是从丰厚的生活中取意 ,直到成熟于胸才落笔,因而常常结
出晶莹的果实,联想当前流行歌坛,用这种创作精神来写歌 词者恐怕不多,而急功近利、粗制滥造
的歌词并非少见。更有一些歌词无病呻吟,语无伦次,情趣 低下,令人听之生厌。
歌词写作不是一件随心所欲、马马虎虎的事情。如一 位音乐制作人所言:“好的作品产生要有
好的心境,搞艺术的人不能功利化,太金钱化。”文有文律 ,诗有诗律。就歌词而言,它作为”能
唱的诗“,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有其独具的内在规律。 歌词作者既要有凝炼、高超的语言艺术功
力,又要在内涵与艺术表现形式上创造出发挥音乐艺术功 能的条件,达到词与曲”珠联壁合“的境
界。没有丰厚的生活基础,不吸取生活中有活力的内涵 ,只撷取生活的表面图像,仅靠抽象的观念
和单调的语言组合,就开不出艺术之花,只能造出那 些文理不通、生编硬造、毫无艺术性的“垃
圾”。
著名词作家乔羽说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话,他说: “歌词最容易写,歌词又最不容易写好。歌词
最容易写,是由于它简短,因此从业者众,因此也更易 于应付社会的迫切需。歌词最不容易写好,
。现在歌词界的情况是懂得上半句话的人
多,懂得下半句话的人少,于是广种薄收的现象发生了 。不事耕耘,但求收获,自然是得不到多少
好粮食的。数量有了,质量却不能尽如人意。”这是歌词作 家的经验之谈和真知灼见,也是对目前
词作者犹如遍布街头饭摊一样多而又粗制滥造现象的善意 批评。由此引发出观赏者的期望,歌词作
者应多一分冷静,多一分思索,多深入生活,多下一 分功夫,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学习写出一些
精美之作。
这似乎是词作者们应该努力去做的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202.103.135.1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