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ongjian1990(阿丑)
整理人: red_angle(2002-02-03 11:33:48), 站内信件
|
也许受朋友的影响,或者还有别的原因(可惜我还不知道,无法告诉你),我对现代诗歌一直就不感兴趣,对古代诗歌却情有独钟。
我认为,现代诗歌大多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哆里哆嗦的说了一大堆,表达的意思却很有限。写浅了,人人都象看小说,失去了诗韵;写深了,人人都象看天书,晦涩难懂,也就无法享受到其中的韵味。而古代诗歌就不同了,它言简而意赅,一般在20——30字之内,但那意象,那画面,那神韵,那含义,让你觉得写的就是你的心里话,是你只可意会却不可言传的感受。
比如,古人说“愁”,短短数语,却意味深长,常能引起人们无边的遐想。
李煜在《虞美人》中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想象一下吧,滚滚江水,浩浩东去,连绵不断,汹涌澎湃,写的是有声、有色、有形的春水,表现的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愁”绪。
再比如贺铸的《青玉案》中说:“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无边无际的原野,满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小草,如烟如雾,似有似无,此一景也;待到春风乍起,柳絮飞舞,满天满城,到处都是,你走到哪,它似乎跟到哪,如影相随,此二景也;梅雨季节,绵绵苦雨,一下就是一星期,甚至一个月,在房顶,在行人的心头,密密地斜织着,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剪不断,理还乱,沾衣欲湿。这——哪里是雨、是草、是絮,这分明就是“愁”!此情此景,借用李清照的一句诗,就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才下眉头,又重上心头!
这次第——怎一字愁字了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