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hongjian1990(阿丑)
整理人: red_angle(2002-02-03 11:33:48), 站内信件
|
严格地说,这篇文章不能叫论诗,只能说与诗还有点关系而已.
突然想为苏轼写一篇文章.
苏轼(1037-1101),别号东坡,北宋眉山人.宋神宗时任用王安石推行新法,他表示反对,结果被一贬再贬,直贬到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县,闲住了多年.在文学史上倒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宋哲宗时启用司马光为相,司马老先生是位旧党人物,尽废新法,他又表示不满,因而又遭到旧党的排斥,等到新党得势,他竟以六十高龄又被流放到广东边远的地方.
所以说,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他因反对新法,下过监狱(即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惨遭贬谪,又因得罪旧党,差点客死他乡.听说在他被贬期间,他的身边仅有一名叫朝云的歌妓(在宋代,士人养歌妓是一种风雅),有一次,在酒(旧时喝酒也是一种风雅,哪怕没钱,借钱也要喝,曹雪芹就说过"每餐食粥酒常赊",即使无钱买米做饭,只能每餐吃粥,借来的钱也要买酒喝,真令人佩服也)饱饭足之余,东坡兄一边用手拍着他那便便大肚,一边问那个歌妓朝云:"你说我这大肚里装的是什么?"朝云沉思了一会儿,说:"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也."说得东坡兄老泪纵横,从此视朝云为知己,直到弥留之际,守候在他身边的人竟是朝云,无疑,在苏老先生的心目中,朝云是他最亲的人了.
也许正由于苏轼仕途不顺,所以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诗词散文甚至书法,他都有很深的造诣.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当属他的词了.他词风多变,一扫晚唐\五代以来萎靡不振的词风,扩大了词的领域并且提高了它的地位和意境.在苏轼以前,词是"副业",所以又叫"诗余";词只表现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取材狭窄.正由于有了苏轼,词才开始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与诗平起平坐,词也开始涉足现实生活\国家大事\理想抱负等.
苏轼总的来说是个乐观的人,在不幸面前,他总是豁达的,在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情况下,他也总能保持一份超然,但有时候也流露出消极悲观,表现在他的词风上就是主要以豪放为主,情到深处也写写婉约的文章.如同一词牌<<江城子>>,他就写了两首词风绝然不同的词,一首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多么豪迈自信,似乎自己正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别一首是哀悼他的亡妻的,又是多么绯恻缠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总而言之,在词的风格上,他既表现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之情,也时不时流露出"人生如梦"的颓废之气,也许正因如此,才更显得他的真实情味,这也正是他的作品打动读者的原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的遭遇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倘能在残缺面前,保持苏轼的一份乐观一份超然一份清醒一份古朴,我们还能要求自己什么呢?
苏轼的人生态度曾经影响过我,使我至今能够横眉冷对所有的不快,绝大部分时间能够拥有一份愉快的心情,我写出他的遭遇和他的诗歌,也是想以此告诉人们在生活的风风雨雨面前,能够"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