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utewing_wong(wing)
整理人: nody(2002-02-01 09:37:55), 站内信件
|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爆發前數年,意大利出現了一種名為“未來主義”的社會思潮。
意大利詩人、作家兼文藝評論家馬里內蒂于1909年2月在《費加羅報》上發表了《未來主義的創立和宣言》一文,標志著未來主義的誕生。他強調近代的科技和工業交通改變了人的物質生活方式,人類的精神生活也必須隨之改變。他認為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的時空觀念,舊的文化已失去價值,美學觀念也大大改變了……
隨之而來的是文化界各領域的冠以“未來主義”名稱的宣言紛紛發表。1914年7月,意大利年青的建筑師聖伊里亞發表了《未來主義建筑宣言》,激烈批判了復古主義,認為:歷史上建筑風格的更迭變化只是形式的改變。因為人類生活環境沒有發生深刻改變,而現在這種改變卻出現了,因此,未來的城市應該有大的旅館、火車站、巨大的公路、海港和商場、明亮的畫廊、筆直的道路以及對我們還有用的古跡和廢墟……在混凝土、鋼和玻璃組成的建筑物上,沒有圖畫和雕塑,只有它們天生的輪廓和體形給人以美。這樣的建筑物將是粗獷的像機器一樣簡單,需要多高就多高,需要多大就多大……城市的交通用許多交叉樞紐與金屬的步行道和快速輸送帶有機地聯系起來。……建筑藝朮必須使人類自由地、無拘無束地與他周圍的環境和諧一致,也就是說,使物質世界成為精神世界的直接反映……
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未來主義”的建筑觀點雖然帶有一些片面性和極端性質,但它的確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為止,西歐建筑改革思潮中最激進、最堅決的一部份,其觀點也最肯定、最鮮明、最少含糊和妥協。它是近半個世紀以來許多改革者的零散思想的集大成和深化的產物。不僅如此,直到20世紀后期,在世界上一些著名建筑作品中,我們還能看到這樣那樣的未來主義建筑師的思想火花,如巴黎蓬比杜藝朮與文化中心(1972-1977)和香港匯丰銀行大廈(1979-1985)等。
转自<建筑博物馆>
----
世界的尽头是什么,
什么都不是,空虚填满了世界......
笑语嫣然
路人酒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