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ntltm1(阳光骑士)
整理人: i_am_trueman(2002-03-11 01:16:16), 站内信件
|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是当代人的心史”法国历史学家克罗齐对历史观的认识是我们读解《天下粮仓》这部戏的钥匙。《天下粮仓》围绕乾隆元年“火龙烧仓、阴兵借粮、耕牛哭田”等惊天奇案,于政治与情感需求的辩证冲突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了多向度的美学创造,充满了智慧,其形式介于历史正剧和历史传奇之间,拓宽了历史剧的路子。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吴子牛说:"这部电视剧的立意是,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为百官树德,为天下开太平。"的确,《天下粮仓》以大量独到鲜活的细节和情节,把人物、事件、故事推向了极致,在危难之际刑部侍郎刘统勋扶棺履任、浙江巡抚卢焯携枷复任、仓场侍郎米汝成艰难胜出、其子米河逃离书阁步入大清政治舞台,有三位女子辅弼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就是这样全剧在悬念迭起、震撼人心的故事演绎中阐述了"民以食为天"这个关乎国计民生大事的深刻内涵,揭示了"国以民为本"这个关系国家生死须臾不能小视的道理。
与许多历史剧不同的是,这是一部没有以历史小说为依托的原创作品。在《天下粮仓》中,导演倾注了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思考。其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设置,尤其是细节描写的细腻传神,都让人赞赏不已。如果说这部电视剧中历史的写实部分是一道大菜的话,那么,剧中的浪漫与传奇就是玉液琼浆,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历史是无情的,民族的历史进程是一种痛苦,流淌着血泪的过程。全剧的宏观性和高视点,质朴而有力的叙事语言,对历史人物的敏锐洞察,都具有某种超越。纵观古今帝王,具有成就,被后世所称道者,大多为真正的"人"。在大清律法中有一条"筷子浮起,人头落地"的条款,指的是官府赈灾办的粥厂,施舍的粥不能太稀,以防止赈灾官员从中克扣粮食。电视剧中演化出了一个情节:刘统勋去检查粥厂,发现粥厂施舍的粥非常稀薄,就叫来了赈济官,刘统勋坚持按大清律法处置。赈济官自知死罪难逃,恳求与老娘告别。这时,从领粥的灾民中走出一位衣衫褴褛白发苍苍的妇人,赈济官双膝跪下说,孩儿不孝,让母亲挨饿,孩儿这就去了,哺育之恩无以为报,您就用这个果腹吧!说着,一口咬下自己臂膀上的一块肉,吐到母亲的碗里。母亲顿时泪如雨下,只见她一抬手,将两根筷子插入了自己的喉咙,气绝身亡。尽管笼罩全剧的悲壮气氛是那样的浓郁,但我们仍然觉得深切的审美感受和历史感觉是那样的强烈。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思想去衡量封建官吏们的局限。而且,我们如今的思想千年后会是什么样的结论还无人知晓。帝王们的家天下,因其是自家的财物,自己的子民,因此爱护之心油然而生。其法典用的难免有失人权,让人的心里免不了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可那未必不是好事。要是没有约束,没有后怕,没有一些有利的措施,那天下可就乱了。
帝王的表率作用真是让人可敬。乾隆登基,要亲自开耕,隆重的开耕场面,大臣们一起唱起了"三十六禾词",乾隆豪气万丈,踌躇满志。伴随着"三十六禾词"的歌声,在乾隆的眼前,仿佛出现一片成熟的麦田。金色的麦穗在风中摇曳。乾隆行走在麦田中,手抚过那一棵棵结实的麦穗,胸中激情荡漾,他站在麦田中央对天大喊:"这都是我的子民啊。"然而,在皇帝大庆之日,刘统勋却献上《千里饿殍图》,意欲提醒年轻的皇帝要关注粮食问题。在朝上,文武大臣众口一词要乾隆杀他。刘统勋回家,自己买好了棺材,准备接受惩处。没想到乾隆去看他,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对他说:朕送给你两件宝器,一个是刀,那是用来对付贪官污吏的;一个是尺,那就是治国的法度。然后,他对站在一旁刘统勋的儿子刘墉说:你现在知道什么是做官了吗?刘墉答道:做官就是一边放着官帽,一边放着棺材。不管历史有与否,电视里是这么演的,而电视的用意大多是借古喻今。对于艺术家来说人生哲学并非是一种游离于历史生活实际的不可捉摸的纯抽象的思辩,而是融贯于历史、社会、人生、文化的深邃的思想。《天下粮仓》就体现了这种历史的创造精神,艺术家充满理想的追求着一种独特的、创造性、个性化的艺术魂魄,通过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形成了一种气势宏大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创造精神。“历史的创造精神不仅能使我们了解个人,还能使我们参与历史事件的角度表现他们。”法国历史学家克罗齐的这番话对我们会有新的启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