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思想流派>>佛教>>佛教教派>>天 台 宗

主题:天 台 宗
发信人: jinyushaoye(万世流浪)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4 16:22:25), 站内信件

 

-------------------------------------------------------------------
 
  天台宗,因创始人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
故亦也称法华宗。
  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
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称出自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他从《大智度论》
卷二十七关于解释《大品》“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之文,悟解
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结合《中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因缘所生
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确立了一心中观空、观假、观中
的“一心三观”理论。慧思继承此说,并结合《妙法莲华经》要义,又阐发“诸
法实相”之说,慧思兼重定慧,实为以后天台宗止观双修的起缘。后慧思传智顗,
智顗再发挥,终于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
智顗一本师传的宗旨,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南义北禅的佛教学风。著
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弟子灌顶得
其真传,作《涅槃玄义》和《涅槃经疏》,很有发挥。灌顶以一,四传到湛然,
以中兴天台宗为已任,对天台三大部都有翔实注解,发挥三谛圆融的义理。又针
对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写了《金钢錍》、《法华五百问论》和《止观义例》
等著作,提出了无情有性的观点,虽不免门户之见,但对天台宗以后的发展有很
大影响。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满等。经过会昌禁佛和五代之乱,典籍湮没殆尽,
遂一蹶不振。道邃下五传弟子义寂,通过吴越王钱俶遣使到高丽、日本访求天台
宗典籍,高丽派谛观送来教典等,才使该宗学说得以延续和发展。义寂的再传弟
子知礼,因受同学之请,撰《释难扶宗记》,驳同门另一僧人晤恩等以《金光明
经玄义》广本为伪作而引起了一场历时七年的山家、山外之争。争论的焦点是:
真心观还是妄心观,色法具否三千等问题。山家主张妄心观与色心共具三千;山
外相反,主张真心观,色法不具三千。山外的主张有些接近华严宗的教观,被山
家斥为不纯,不久即衰。这次争论记载在《四明十义书》中。天台宗在元、明两
代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称“私淑台宗”,著《法华会义》等多种,对天台教观颇
有发挥。晚近有谛闲著《大乘止观述记》等十余种。
  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
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智顗判佛一代说法为五时八教。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
法华涅槃时。这是根据《大般涅槃经》中从牛出乳、从乳出酷,次第而出生酥、
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乳譬第一华严时,说《华严经》;酷譬第二鹿
苑时,说“阿含经”;生酥喻第三方等时,说《大方等大集经》、《宝积经》、
《维摩经》、《楞伽经》、《胜鬘经》等;熟酥喻第四般若时,说《般若经》;
醍醐喻第五法华涅槃时,说《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这是佛陀在不
同时机、对不同听众分五个阶段说出的五类不同教法,叫“别义五时”。又佛
陀宣说教法,并非按五大类绝对分界,而是将华严的义理分散在各个时教,如
在鹿苑时里,就间说到无相教法等,表明各时相五融通,谓之“通义五时”。
从佛陀教法的方式方面判为化仪四教,从其内容方面判为化法四教,合称八教。
化仪四教为顿、渐、秘密、不定。配合五时,佛陀对具有高深教理知识的众生
说《华严经》令其顿悟究竟教理,为顿;佛陀对教理知识较差的众生渐次说
“阿含经”(鹿苑时),《大方等大集经》、《大般若经》,使其由浅入深,转
小向大,渐次深悟教理,为渐;在顿、渐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与不定只
是显与隐的区别,同席听讲,各自悟解的教理浅深不同,或顿或渐,隐而互不相
知的为秘密教;显而互知的为不定教;到了讲《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
时,听众已经成熟,佛陀演教超出于方式之外,称之为非顿、非渐、非秘密、
非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与五时所说诸经相配,《华严经》就是
圆教,并兼别教。鹿苑时“阿含经”是藏教,小乘奉为圭臬。《大方等大集经》
没且定,四教比较对说,看其所对而异是别教。《般若经》中诸部般若,是阐
明通、别、圆三教的,称为通教。最后《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专显
圆理,是纯圆教。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实相
渊源于南岳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
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的诸法实相说。智
顗用以与十法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
鬼、地狱六凡)、三种世间(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依报国土世间)等相配,
构成“一念三千”的理论。认为一心具有十法界,十法界——互具成百法界。
而十法界又各具有三种世间,成三十种世间。依此推算,百法界就具有三千种
世间。这三千种世间,都不过是具在介尔(微细)一念心中,谓之“一念三千”,
亦名“性具”,或名“理具”。依此理具三千,而有事造三千。智顗又用此三千
诸法为介尔现前一念心的所观之境,进而联系慧文的“一心三观”来考察,认为
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
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诸法一体的两个对立侧面,从全体看不应偏于任何
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时具于一念,叫做“一
念三千空假中”。空、假、中都是真实,称为三谛。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
无障无碍,是为三谛圆融。修此一念三千空、假、中的三谛圆融,见空为一切智,
见假为道种智,见中为一切种智。所以三谛圆融也就是三智圆融。通过圆修三谛,
达到顿断三惑,圆证三智,此即天台宗的中心理论。用此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两
层实相说作为观法修修行,即观三千、三谛诸法具于现前介尔阴妄一念之心,心
即诸法,诸法即心,心法一体,无待绝待,谓之“观不思议境”,此中能观之智
对所观之境为第一重能所,能观智境对所观阴妄一念为第二重能所,这是总观。
另有九种助观,即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
助开、知位次、能安忍、离治爱等。合称十乘观法。是为天台宗的圆顿止观(禅
法)。止观是融为一体的。止是定,观是慧,摄(散)心入止为定,静明观照为
慧,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明静”,即含止观并运、定慧力等之意。
  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
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
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
之风。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延续至今不绝。
  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
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当今,日本天台本
宗、日莲宗都很兴旺,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
 
 



----
万里无云 骄阳似火 
世事变迁 岁月蹉跎 
流水有情 落花无意 
浪迹天涯 纵情放歌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