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adamlee999(当当)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3 16:08:04), 站内信件
|
人身难得
顶果钦哲仁波切
人身难得
所谓「珍贵的人身」必须是一个生于,具足一切修习佛法的自由,以及适切的环境中的人,方堪称之。因为唯有如此,才能运用此人身,于此难得的一身中成佛。所有伟大的成就者过去都生为凡夫,然而一旦进入佛门,追随一位已证悟的上师,并投入其全部生命以修习她所领受的教导后,他们便得能展现出大菩萨的圆觉事业。所以,如果我们不善用此生为人的良机,我们就会毫无选择的像滚石的堕入地狱。
死与无常
如果我们现在想修学佛法,仍然能够有机会,但一旦死时以至我们将被身体的痛苦与心理的苦恼所淹没,再也无遐想道开始修行。因此我们要时时警醒于死之威胁,如此将不会继续一天天没头没脑的安排无意义的俗务。
业力因果
如果死亡单存的相火焰燃尽,或相水枯竭了那就好。如此就一点也不用修持佛法。但是实并非如此。当身体和心识分离十,身体是被留下了,但心识会多次转世。那时候唯一可以决定我们将如何存在的,是我闻过去所做善恶业的多寡。我们也许在那时候都会承认,恶业引起痛苦,善业令我们快乐;然而那并不是说我们死亡或中阴身时,我们应该开始去想到善恶行为。事实上,死亡时我们能做的十分有限-因我们的业力早已建立了。
现在,当我们还有自由去选择什幺该做,什幺不该做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因果律。如果我们以为可以做些只要自己高兴的好事或坏事,然后附带的修一点佛法,就可以像坐飞机般的成佛,那就大错特错了。
等到在中阴身时,即使我们后悔我们的一切恶业,我们仍将像块拋道空中般的石头-只有落地一途。我们无法逆转以积聚之恶业。那时以太迟了。因此我们认清何者为善、何者为恶;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许多大功德善业或恶业,都是由一见小小的行为所造做,如一语谤佛即造大恶业等,故不能单从外向来看。
但无论如何我们以造做了什幺重大的恶业,都是可被忏净的。如果最业不忏净,我们将无法受诸佛与上师的加持,将无法生起精神上的体验和证悟。在你晨起时应如此想着:「我已幸运的生而为人。并且以入佛法之门,得遇上师,领受教导。因此今天我应尽力追随佛法,并且仅仅修习善法。我这样做不单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利益一切有情众生尽无余。」
晚间休息时,检讨自己白天所做的行为、话语与念头,随喜自他之善行,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祈愿他们皆能成佛。愿来日自己能增长更多善业。如下思惟强烈地忏悔恶行,并决心不再重犯:「我已得此珍贵人身,又德育上师,却竟仍做如此行径。」
一般凡夫终生即使能短暂的想想恶业的果报,也无法谨记在心,仍旧努力地造一切恶业。这就是为何我们还在轮回中的原因。为了要发展精进且稳定之心宁,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处境-我们轮回中的痛苦就是自己恶业之果,若我们能深知此点,我们自然就不会变,精进的善观自心。
凝思苦痛
六道轮回中无处不苦,防非止恶,增长善业乃人天福报之基础,燃亦非究竟。
解脱之殊胜特质
须知,一切存在的生命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痛苦者。因此要激励以:「我必须去解脱一切有情众生。因此,第一步就是要自我解脱成佛。」这是休息佛法所必须的根本发心。以此态度,你将会逐渐地深刻你的金精神体验,达到证悟,而如此地变得真正能够协助他人。
追随上师的必要
没有上师行者那儿也到不了,如同没有驾驶员的飞机乘客。所以不要高估你自己的能力。立刻寻找一位具足智能、慈悲和能力的有得上师,然后以信心追随他,领受他的教导并精进地修持之。
自己和他人
「我们永远不应以为自己已经为别人做了带多-或已经做够了。」我们都希望自己快乐幸福,所以也应该希望别人能快乐幸福。我们都希望免于苦痛,所以一切众生亦能免于苦痛。我们应该感激,「愿一切众生皆得乐与乐因。愿一切众生皆离苦及苦因。愿一切众生常住无苦之妙乐。愿一切众生永离瞋执儿常住平等舍。」
在我们自己快乐的当下,我们觉得那就够了;别人不快乐并不是我们的问题。而当我们不悦时,我们只想要除去令我们感到不悦的一切,愈快愈好-我们从未记得或在乎别人可能也不快乐。这一切都是污染。要将它代以,置别人于自己的处境,并把自己放到别人的处境中。这就是所为的「自他相换」。
去感受对一切众生灵充满慈心与几近不忍之悲心,是圆满诸佛菩萨之愿的最佳方式。即另我们当下并不能以外在的方式真正地帮助他人,我们亦应经年累月的禅修慈心与悲心,直到悲心密织入我们非造做虚假的心中。
我们正尝试着在道上修行进步,儿意念我们的努力都是为了众生的缘故是其精要处。并且要谦怀和记得你的一切努力和菩萨们广大无边的事业相较,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罢了。像是父母为孩子付出的许多心血,我们绝不应该认为自己已经为别人做了太多-或已经做够了。即使我们最后能将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的佛地中,我们也仅应单纯地想到自己的一切愿望已经达成。绝对不要像交易般地西求任何给我们自己回报的利益。
菩萨道修持的精要所在,是超越我们对自己的执着,并完全地奉献自己以服务他人。菩萨的事业关键在心,而不在于我们的行为应该如何地外显。真正的慷慨宽大可免执着,究竟的律仪可免贪婪,而确实地忍辱,耐心可免瞋念。菩萨们能够舍弃他们的王国、子女、他们最挚爱之物,因为他们已完全地克服一切内在的贫乏,儿无条件地准备去满一切众生之所需。
转载自殊胜的成佛之道龙钦心髓 顶果钦哲仁波切 等着 黄英杰 译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