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音乐天地>>● 流行音乐>>星光灿烂>>港台男歌星>>HIJKLMN>>罗大佑>>关于罗大佑>>关于罗大佑(转)

主题:关于罗大佑(转)
发信人: KGB()
整理人: KGB(1998-01-30 19:48:16), 站内信件
以下是敝人在《台湾校园文化研究》一书中关于罗大佑的论述,诚征评论。

          四 流行音乐在台湾校园:罗大佑研究

  台湾校园的“玩”,也表现在对流行音乐的痴迷中。听音乐占学生一天的时间,大概
为半小时至几小时不等。学生受摇滚、重金属等的等非常深刻。这种现象,并不能简单视
为玩物丧志之“玩”,也不能仅作消遣观之。
  固然,多数学生对严肃音乐是不感兴趣的。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叶所谓的巴洛克音
乐,十八世纪后半叶到十九世纪初叶的古典派音乐,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的浪漫派音乐
以及二十世纪至今的现代艺术音乐,台湾学生中知者甚少。德彪西的印象派、勋佰格的表
现主义,以及后来人数众多的未来主义、新古典主义和表现主义深化,稍能言,但不及肤
里。二战之后的音乐主流,可能稍知:序列主义是音乐的进一步理性化,“先锋派”则是
另一极端非理性化。但要谈到欣赏,则要求又过高了。这可能是音乐分工及音乐专业化造
成的。所谓的艺术音乐,没有相当的音乐知识是听不懂的。欣赏亦就更难。因此,台湾校
园被流行音乐占去,并非偶然。而普莱斯利、杰克逊、列侬等就可大发利市了。
  就中国传统而言,亦有类似情况。古代大音乐家 作“大韶”,经虞舜提倡,形成韶
乐,皆为“乐施”而设。韶乐传至春秋时的齐国,孔子闻之,大叹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
味”,称音乐尽善尽美。到了老子、庄子和墨子那里,却倡议音乐回归自然,认为乐以
“天籁”为最高。梁武帝萧衍,崇信佛教,要凭自己的音乐天赋,发狠做一番“正乐”工
作,要以乐宣讲,弘扬佛法。故从孔子起,历代统治者,都要提倡“雅乐”,用以教化天
下维护统治。后世文学侍臣,皆以“先王之乐”为最该提倡者。但这种做法注定是要失败
的。音乐是基本情感的表达和自然流露,试图从音乐中训练出一批感情收敛、喜怒不形于
色的国民,是行不通的。相反,真正的音乐,却在民间繁荣,成为流行音乐。其实,象唐
玄宗与乾隆这样的统治者,表面上提倡“雅乐”,背后却在宫庭里辟一“密室”,分别与
杨贵妃和香妃大听“俗乐”去了。历代统治者,大抵如此。
  因此上,流行音乐充斥台湾校园,一点也不奇怪。但奇怪的是,流行音乐的概念用得
极多,而概念本身又相当模糊,没有几个人搞得清楚。较有道理的说法是,流行音乐具有
如下特征 :(1)不需要太多的音乐准备知识即可欣赏;(2)娱乐功能较强,即赏心悦目;
(3)能满足大多数人共同的审美情趣,并且往往可以自娱(如自唱)[14]。
  台湾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爱,主要原因自然是基于上述流行音乐的 三个特征。其
中,最要者,又是流行音乐具有满足学生们审美情趣的功能。确切地说,流行音乐 不仅
往往唱出了学生们想表述而又不能表述或无法表述的心里话,而且使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
一定程度的宣泄。这种宣泄的快感,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地位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某种
角度言,中国知识分子是可怜的一个阶级。这个阶级一方面要顺应统治者的脸色行事,另
一方面又要作悲天悯人状,时刻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这样的夹层中生存,知识分子
背负着学生的使命,读书不化是不行的,庸德其行是遭人卑视的,而特立独行是要被打倒
的。于是,想说的话不敢说,想做的事不敢做。但内心的愿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
牢骚,变成心灵空间的腐蚀剂,若得不到发泄,就会肝肠寸断,性命难保矣。台湾的学
生,作为未来的知识分子,明确或模糊地意识到这种局面,生活于这种传统,而凭青年人
的热情和初生牛犊的勇气,就要寻找一种遁弃或洒脱的工具,来摆脱现实的阴影。这种工
具便是流行音乐。
  在流行音乐中,发泄功能较强而又较易为社会所接受者,当数摇滚音乐。此外,重金
属音乐也很风行。这些音乐,意在击碎天然的和谐,然后以一种叛逆的曲调和赤裸裸的歌
词,重组一种人为的和谐。它的力量,来自它那极具穿透性的语言;它象激光一样击在人
们的心灵上,以核子反应般的效果,激起人们心灵深处的震撼,给人一种莫名其妙而又难
舍的感受。我们知道,台湾学生一直处在升学主义和党化教育的压力之下,灵性的存续和
发挥无疑受到极大的阻碍,摇滚和重金属音乐给心灵的震荡,正起到一种击碎枷锁还原心
灵自由的作用,人性也从中得到恢复和调适。从这个意义上说,台湾校园风行流行音乐,
毫不足怪。
  流行音乐的第二种是台湾特有的乡土歌曲:台语老歌。台湾校园流行台语老歌,与社
会的背景息息相关,互为表里。台语歌曲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起,便席卷台湾,至今
不衰。七十年代,台湾文坛曾有过一场声势浩大的乡土文学运动,许多著名文人纷纷著文
倡导反映台湾的文学,引起了社会对本土的关注。加上经济发展给工农业带来的不平衡和
环境污染的恶化,台湾籍人深感“寻根”很有必要,于是整个台湾到处弥漫乡土意识,所
谓的草根性也极为风行。反映在音乐上,便是台语老歌的市场,深为扩大,民众听台语歌
唱台语歌,蔚成风气,甚为奇观。
  台湾学生是否具有真正的乡土意识,我们无从查考,不得而知。但他们受社会风气的
影响,从而被整合到社会中去,却是甚易推测的事情。再者,在象牙塔之中,最易滋生文
化乡愁,而学生们将文化乡愁融入台语老歌,也是情理中事。这种文化乡愁,可能是对历
史记载里某一时期的家国的向往,也可能是对童年时期故乡印象的留恋,还可能是对现实
中纯属乌有而精神中若有若无的理想的幻梦。无论如何,这种文化乡愁中包含的温馨和眷
恋,永远是人生旅途上的心灵抚慰剂。
  台湾学生喜欢的第三种流行歌曲是情歌。可以说,情歌是属于年轻人的,特别是属于
思想在象牙塔里的人们。而台湾学生大都希望自己的思想原野里有一座高耸入云的象牙
?BR>  第四种受台湾学生欢迎的流行音乐是政治歌曲。政治内容被流行音乐家加以表述,会
变得轻松而幽默,至少减去了许多刻板的色彩。
  当然,流行音乐的种类远不止这四种,但这四种乃主要者。还有,上述的四种提法亦
并非一种分类,只是按内容或风格重点略加区分而已。事实上,摇滚、台语老歌、情歌、
政治歌曲四者,是相互交叉甚至包容的。比如,摇滚里就可包括后三者。此处并列它们,
是为了突出其影响,识者其察之。
在流行音乐这一领域里,台湾校园里还有一种现象,便是对歌星的崇拜。这种崇拜原
因很多,或因其歌,或因其人,或因其歌喉,或因其表演风格,等等。本文不拟逐一讨论
在台湾校园走红的歌星,仅举一人作为案例分析。这个人便是台湾歌星罗大佑。
  罗大佑的歌坛雅号很多,主要的有:台湾歌坛上黑色旋风;解剖社会的手术刀;情歌
圣手。在台湾歌坛上,罗大佑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代表。他自我作词谱曲,自我监制,自我
配乐,自我出品。他的音乐,在浓郁的古典味中透出热烈的现代风味。他的作品,内容广
博,几达无所不含的程度。分析这个典型,足可窥台湾校园流行音乐流行的奥秘。
  罗大佑出身于一个名医之家,5岁开始学习钢琴,高中毕业后依父愿进医学院,在医
学院里建了一支小乐队,并开始音乐创作。脍炙人口的《童年》写尽学子心思广为流传。
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医院放射科工作,养成戴墨镜的习惯。但终于觉得歌曲创作才是自己的
生命,于是辞职,成为一名职业歌手,大概从七十年代后 期走红台湾,至今威风不减,
有人称罗大佑“垄断”台湾歌坛十几年实乃不世出的音乐天才。他于1988年获得美国林肯
表演中心和美国艺术中心联合颁发的“亚洲杰出艺人奖”。
  罗大佑的成名作摇滚乐《之乎者也》,这一首歌马上奠定了罗大佑反传统的形象,或
许也正是这一点,他深受台湾学生的欢迎。事实上,罗大佑的思想相当复杂、深刻,并不
能仅以“反传统”三字指之。罗大佑自己说:

  这一段音乐的路,走得好辛苦。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严肃与通俗间 我
几乎是跌跌撞撞摸索过来的,因为前面没有足迹可寻。而现在我想果实已经成 长
了。因此,主有开启你通向心灵的耳朵至少这里没有不痛不痒的歌。如果 不喜欢的
话,请回到他们的歌声里去,因为这里没有妥协。我们的音乐成长很慢 ,“歌曲审
查之,通不通过乎?歌曲通过者,翻版盗印也”,是不是大家都得想 想,处处防范
心胸狭窄的执行者。……就象坐在角落里边指摔玩具发脾气边啼哭 的小孩子,谁也
无能为力[15]。

说这番话的时候,年轻的罗大佑正是朝气勃发。自此始,罗大佑一袭黑衣,一架墨镜,带
着对社会现象的不平与愤恨,对病态的社会进行无情的鞭挞,显示了对虚假丑恶的反叛和
嘲讽。被誉为台湾歌坛的黑色旋风,又被称为现代社会的手术解剖刀。这种形象,深合台
湾学生的脾胃。不仅如此,罗大佑还有更为吸引人的地方:文法看似混乱而实含章法,歌
词痛快淋漓而似若有所失,批判深刻火辣而实含真挚深沉爱心,旋律新奇动听而不流于肤
浅。最为有意思的是,罗大佑的歌只有他自己唱才会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别人一唱便使
人兴味索然;换言之,就是别的歌星唱不了罗大佑的歌当然,罗大佑偶尔为他人写的歌除
外。对此,罗大佑也隐约提到过:“其实那样的人,根本不能唱歌的,不论她用的是好
人,搞男女关系,还是威胁利诱,不行就是不行。[16]”这种具有如此独特风格的歌星,
旷世难觅,台湾学生为其拍烂手掌,也不足为奇。罗大佑针砭时弊的歌,大概有上百首,
著名的有《亚细亚的孤儿》、《未来的主人翁》、《盲聋》、《现象七十二变》、《超级
市民》、《弹唱词》等。这些歌,台湾大学校园能出口成音者,不可计数。
  罗大佑的第二类歌是以写情为主的情歌。罗大佑的情歌,悲怆凄凉婉约,轻松诙谐调
侃,博大真诚深刻,花样繁多,不可胜言。致有“情歌罗大佑”之称。声名远播者有《恋
曲’80》、《恋曲’90》、《错误》、《爱人同志》、《水上花》、《海上花》、
《沉默的表示》、《思念》、《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暗恋》等。罗大佑的情歌,
是一种不以某一个具体的情人为对象的。他的情歌为人类而唱,为民族而唱,为生命而
唱,为家园而唱,为父母而唱,为朋友而唱,为义气而唱 。罗大佑在《情歌罗大佑:告
别年代专辑片首语》中说:

  我看着这城市,感觉她的成长,不论那些样的过程是多么的挫折、悲伤、怨愤、
怒气与矛盾的爱恨,但是回头一看那历历可数的剪贴式的心灵的血泪所绘成的图案
时,突然那么多年的使命感就这么无情地冒了上来。……我知道,我们都背负了那个
极真的,还给她所有她原应得到而被我们摧毁掉或忽略掉的浪漫!

在这里,“这城市”是一种抽象化的具体,它代表台湾,代表中国,代表中国的民众和她
悠久的历史,也代表心灵放逐的沙漠上唯一的绿洲。这样的绿洲,正是台湾学生的理想追
求。
  罗大佑的第三类作品是台语歌曲。他开始涉猎台语歌时,最初仅用新调唱台语老歌。
到九十年代,他才真正尝试台语创作。1992年到1993年,他连出《原乡》和《首都》两盘
专辑,均以台语为主。罗大佑把台语视为母语,其台语歌中充满了赤子对母亲那样的深
情。他说:

  歌,是语言的花朵。
  在这母语音乐的摸索制作过程中,我惊讶的发现到语言竟是如此活生生的生存
着,一如我们脆弱的生命的喜怒哀乐与生老病死。
  其实,根本没有人的台语是真正标准的。从我们父母直到我们祖宗所用的生活语
言内,没有人有资格声称他是一个标准,除非他无知到根本漠视了时间与空间才是唯
一的主宰与支使者。
  于是,我多少是带点罪恶感的。因为我们妥协,我们被支使,无力之余,只有用
歌声来弥补,只有用音乐来歌颂。至少,前人血泪斑斑所肥沃成的土地上,我必须祭
拜。
  花朵,有朝将落土,继续肥沃这片土地。千年之后,百花或将怒放,大地之下,
我们也许微笑:“这片土地,毕竟我曾耕耘过[17]。”

读者还应该记得,罗大佑在《之乎者也》专辑里,曾说过决不妥协,但到此时,却因
妥协而有了一些罪恶感。这中间,有着一些原因。罗大佑独立特行的性格,使他与一些人
特别是与一些新闻记者发生了很多的矛盾。在1984年出版的《昨日遗书》里,罗大佑就曾
指名道姓地批评娱乐记者专门作践演艺行业。以致于,罗大佑于1984年除夕在台湾中华体
育馆的舞台上,在众多青年朋友的掌声与呼声中,惊人地宣布退出歌坛,而那时,他的音
乐声望正如日中天。此后,他到了美国。四年后的1988年,他终于“妥协”,重返歌坛。
而重返台湾歌坛后,罗大佑的锋芒大大地收敛了,他的作品中,也少了一些针砭时弊的力
量。而就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他开始了台语歌的尝试。这是一种流浪者重返家园后产生的
对家园的重新审视。这种审视,满怀文化的使命感,对台湾的历史,作了一种新的说明,
对台湾的社会,作了新的解剖。这是音乐的崭新而成功的尝试。历史融进音乐,音乐表现
历史和文化,已非流行音乐一词所能概括。罗大佑说:“文字、语言、音乐性、生理反应
等四个东西,是我感觉创作音乐的四种层次。文字是它的意义性;语言是它的表达性;音
乐是它的美学抽象性;生理反应是它的人体化学性。以前我写东西比较注重前面两种,而
现在写东西则比较注重后面两种。最后那项生理反应是其中最有趣但也最不容易做到的。
[18]”罗大佑的台语歌创作,就是在这样的思想下指导进行的。台湾学生很少能够听得懂
台语,但这种“生理反应”则是可深切感受得到的。
  当然,罗大佑的很多歌是综合性的。包括历史、文化、乡愁、社会抨击、人生等内容
在一首歌中的情况,在罗大佑的创作中极为常见,而这样的歌,最受台湾学生的欣赏,因
为它厚重,耐听。作为讨论流行音乐的结语,我愿意向读者推荐罗大佑的《将进酒》,读
者从中可以揣摩了解到台湾学生喜欢罗大佑的音乐的原因的一部分。其歌词如下:

   潮来潮去,日落日出
   黄河也变成了一条陌生的流水
   江山如画,时光流转
   秦时的明月汉时关
   双手拥抱是一片国土的沉默
   少年的我,迷惑
   摊开地图,飞出了一条龙
   故园回首明月中

   风花雪月,自古依然
   祖先的青春刻在竹板上
   爱情如新,爱情不在
   圣贤也挡不住风流的情怀
   多愁善感的你已离我而去
   酒入愁肠成相思泪

   蓦然回首
   想起我俩的从前
   一个断了翅的诺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童年的文章如此作
   青春不再,往日情怀
   我未曾珍惜的我不再拥有
   亲爱的朋友你心事重重
   何处是你往日的笑容
   莫再提起,
   那人世间的是非
   今宵有酒今宵醉

  最后还要提到的是,台湾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迷恋,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流行音乐自娱功
能的影响。也就是说,台湾学生可以自己表演流行音乐。在这种表演中,学生们往往可以
获得自我表现欲的满足,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目。在台湾,KTV歌厅遍布全岛,KTV歌?
是青年学生的乐园。它类似大陆的“卡拉OK”歌厅,但规模更大,档次更高、更富有情
趣。实际上,KTV歌厅并非单一的“厅”,而是“楼”,楼内装饰华丽,有大小不等的包
房,大房间可供二三十人联欢演唱,小包房可供五、六人相聚,最小的则仅能容下两人。
每间房里,都有成套的音像设备,还配置一台小电脑让客人选曲点歌。这种场合,正是青
年学生留连忘返的所在,同时也推动了台湾学生的流行歌曲热潮。台湾校园里,几乎人人
都唱KTV,没进KTV歌厅者甚少。
  总而言之,流行音乐在台湾校园流行,一方面是“玩”的表现,另一方面,又是各种
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不可简单视之。?BR>--
     寻梦的男子  从不放弃等待
     学会将寂寞锁在心里
     夜夜伴着不同的梦  成了相思的俘虏

     在梦的最深处  与久别的记忆重逢               
     因为相信爱  相信梦想                  KGB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max2-130.guangz]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