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lindayuchi(Linda鱼翅)
整理人: qiulan98(2002-04-07 23:39:46), 站内信件
|
记者再访“千人涮”火锅
(转载)
在重庆,红油反复使用会被处罚甚至清出食品行业
本报暗访小组报道 中午的鬼街冷冷清清。记者一行四人走进一家火锅
专营店,由于无人用餐,服务员非常热情,对我们“去厨房看看是不是干净”
的要求毫不拒绝。应记者要求,一个厨师揭开一只大桶的盖子,里面是满满
的漂着花椒的红油。“这是早上刚熬的。”厨师说。当问到是否用客人剩下
的汤来熬时,厨师一口否认:“这都是新油。”
另外一家火锅店很大,里面有两桌客人。记者佯装分成两派,一派以
“太脏”为由坚持不吃“老汤”,一派则坚持吃。后者以“行家”的口吻说
吃红油火锅就得是“老汤”。服务小姐同意这种说法:“汤越熬越香。而且
像这种‘鸳鸯火锅’,有的客人没有动过,才把它再拿回去。”由于另外一
派记者太执拗,要吃“老汤”的记者对服务小姐说:“让他去厨房看看,不
然他不放心。”由于服务员太想留住客人,我们得以顺利进入厨房:地上两
只大桶,其中一只上装有筛子,厨师正从一只桶里舀出红油来往筛子里倒。
过滤后的红油到了另外一只桶里,筛子上留下油乎乎的残渣。“这多脏呀。”
记者说。“用过的汤才香。”厨师说,“都是这么做。”
最后还是要了一锅过滤后的红油。“我们的油每天都换。”服务小姐换
了说法,不再提起“回收”的事。在吃饭的过程中,一位在这家饭馆负责采
购的师傅跟我们搭上了话。他说,红油汤要加入29种调料,并且调料本身有
好有坏。“像我们都买贵的,得对得起顾客。有的汤浑,有的汤清,这跟豆瓣
酱有关系。有的豆瓣酱60块钱一篓,好的130元。60元的淀粉多,熬出来就浑,
过滤也不行。还有辣椒,有的用整的,我们用剁碎了的。整的下回还能用,
可是味道就不行了。”“油不会变质吗?”“老滚(指熬)着就没事儿。还
得往里面续新油呢。”这位师傅说,所谓“红油”是油和汤的混合物,过滤
完了以后,油浮在上面,重新被使用的只是这些油。
另一路记者在京城一家著名火锅店点了一份鸳鸯火锅,拿漏勺仔细检查
了红油,未看出究竟。稍后,一位小姐端着一盆顾客用过的鸳鸯火锅往厨房
走。记者赶紧跟上去,脚刚迈进厨房,立刻被人拦住。这人用步话机叫来领
班小姐。记者问能否参观一下厨房,领班小姐斩钉截铁地回答:不行,顾客
不能进厨房。百般请求无效,那么能否跟饭店的厨师聊一聊?领班小姐一口
回绝:厨师没空。看来要想知道这家店的红油火锅是怎么出来的,确实很难。
记者下厨房揭穿秘密
本报记者程婕报道 日前,北京电视台的《北京你早》栏目揭穿了红油
火锅“千人涮”的秘密。昨天下午,记者采访了为做这一节目,多次“潜”
入火锅店后厨进行偷拍报道的记者唐荦。原来她和另外一个同事为做这个节
目在三四家火锅店里足足当了两三个星期的吃客。
最早是《北京你早》的新闻热线接到一位观众的电话,说是在一家四川
火锅店里发现涮过的火锅底汤反复使用。爱吃麻辣火锅的唐荦立即觉得这是
一条很有意义的线索。恰好摄像庞志刚有几个哥儿们在开火锅店,他们都说
这实在不新鲜,几乎就是火锅业的行规。节目组的人一合计,都认为这个报
道很有可能爆冷门。于是唐荦和庞志刚就开始了着手暗访。
重庆食品协会:红油当然不是“越陈越香”
本报记者袁祖君报道 有关专家否认了“火锅红油越陈越香”的说法。
昨天下午,记者直接电话采访了重庆火锅的发源地,“火锅的红油当然要换,
这儿没有红油越陈越香的说法。”据重庆市食品协会副秘书长廖女士说,
“在重庆,好的企业一般都是客人吃一次,就换一次。不好的企业则会在客
人吃完后,经过滤再用。而这在重庆是不允许的,如果被查到,轻的会被处
以罚款,情况严重的,则将被清出食品行业。”
卫生部门:“越煮越香”没有道理
本报记者赵新培报道 针对火锅店老板“红油越煮越香”的说法,北京
市疾病控制中心食品卫生所贾珍珍所长认为,这没有任何科学根据,而且油
汤经过反复高温煮炖,很可能会生成有害物质。
贾所长说,红油汤里的成分主要是各种调味品,属于挥发性物质,长时
间地煮、涮,调料越来越少,口感、味道肯定会越来越淡,最讲究“色香味”
的饭馆从生意的角度也不应该重复使用油汤。至于食品卫生的问题,记者咨
询了几位食品卫生专家,他们认为,在七八十度高温的红油汤中肯定已经没
有了细菌,但总是被反复高温加热,是否会生成其他对人体有害物质,“就
很难讲了”。
---- Linda鱼翅,健康的鱼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