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星光灿烂>>电影信息>>悼奇斯洛夫斯基(四)

主题:悼奇斯洛夫斯基(四)
发信人: eno()
整理人: fallingstar(2000-06-23 08:01:22), 站内信件
创作 . 感性

参与政治活动的不愉快经验,直接导致奇斯洛夫斯基日后的剧情长片不仅仅拘泥于 

一时一地的特殊境况,而尝试开拓波兰这个共党国家以外更辽阔的空间:对人性、道 

德、感情的描写。彼得.格连纳韦(Peter Greenaway)说奇氏作品呈现的是一个「纯感性 

的世界」。明显地,这个「世界」在奇氏愈后的作品中愈见重要。 

《十诫》以前几部长片可以归结为奇斯洛夫斯基的第一阶段。这个时候的奇氏,从 

其作品中仍可以窥见一种独特的东欧味况:七九年的《影迷》揭示了媒介的影响力,电 

影的主角由摄制家庭电影到了跟权力机构意识形态的角力,为的依旧是恒常不变的矛盾 

关系------创作自由与政治干预。当中牵涉的还只是小小的一个八毫米摄影机而已。 

八二年的《盲打误撞》更有趣地彰示出一个共党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关系。影片中医 

科学生为了重过新生活,追赶离站火车之际已有三种不同的命运在等他:若他跳上火 

车,会碰上共产主义者而教他日后成为活跃党员;若他错失了火车,被铁路的守卫逮捕 

了,会在监牢遇上激烈分子而教他成为团结工会的地下成员;假若他错过了火车,继续 

他的学业,会安安稳稳地结婚生子,做个不染指政事的平凡医生。奇斯洛夫斯基对命运 

的嘲弄相当彻底,《盲》一方面讽喻了在波兰社会中选择并不多;另一方面这种宿命的 

观感又是那么举世通行------这种冥冥中有主宰的宿命基调,一直沿至最近期的《蓝白 

红三部曲》也可见其承,譬如《红》的退休法官一边在忆述,另一边有个青年人在「演 

出」同个故事,又譬如这个年青人兜兜转转终究在结局跟女角华伦天(艾莲.谢歌)碰上 

了,甚至《蓝》、《白》的主要人物都一 并在沉船意外后出现等。 

《十诫》十个短片(及其中两个加长版)可以归结为奇斯洛夫斯基的第二历程。《十 

诫》中奇氏比过去更少处理任何有关政治的背景及元素。其中最早开拍、也是奇氏本人 

最渴望拍的《杀诫》(A Short Film about Killing)讲述年青杀人犯先后杀人及被杀 

(判吊刑)的经过。《杀诫》非常裸露地呈现出暴力及死亡的可怕,对具有法律及宗教在 

背后「修饰」的「死刑」极尽批判之能事------年轻人杀的士司机姑且也有犹疑及惊 

惧,反而为少年行刑的警察完全像「流水作业」的工作机器一样。《杀诫》在瘀黄的调 

子下展示了比一切杀戮行为都可怕的「合理化杀戮」;而这,早已经不是发生不发生的 

波共的问题了。 

《十诫》中还有好些是非常精彩的,好像《第二诫》。《第二诫》中女小提琴家不 

断向老医生垂询病危丈夫的情况,只因为她腹中有了别人的孩子。丈夫死去的话,孩子 

可以生下来;相反则得把胎儿打掉。老医生毕生大概见过不少奇难杂症的病人,总恐怕 

没有这个道德冲突(moral conflict)来得这么教人进退维艰。奇斯洛夫斯基加上他的律 

师好友编剧皮斯域(K.Piesiewicz),正如史丹利.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常言: 

「能够把意念充分戏剧化,不只是空谈。」 

十个短篇十个精致的故事,很难想象《十诫》当初只为电视台而制作。《十诫》以 

后的作品可以归结为奇氏创作历程的最后阶段,也是他的名声传颂得最快的时期。然而-- 

--我必须阐明----这时期的奇氏并不是最好的。倘若说,九一年的《两生花》是他风格 

转变的试金石的话,那么后来的《蓝白红三部曲》就未免显得有点裹果不前了。《两生 

花》因为吸纳了法国资金而安排其中一个维朗妮卡(影片讲述两个同名,长得一样但生于 

异地的女孩的故事)是法国人(纵然奇氏不肯承认资金与创作有关)。《两生花》在极富诗 

意极尽唯美的镜头及气氛衬托下,讲一个玄味甚浓的轮回故事。影片固然令观众如沐春 

风,但却完全丧失了奇氏早期对政治的影射及中期像《十诫》般的言简意赅。更令人啼 

笑皆非的,是《两》开始后不久的一个镜头,一个被拆掉的列宁巨像给运走了。像极了 

奇氏在告诉在当时对东欧有浓厚兴趣的西方说:「唏,我是一个波兰导演呢!」九三/九 

四年的《蓝白红三部曲》像早前的《十诫》用圣经诫命一样,「借题发挥」式地挪用了 

法国三色国旗所分别象征的「自由」、「平等」、「博爱」作母题,但却欠缺了《十》的

动人与深邃。在几个摄影师、美指及负责音乐的老拍挡皮斯勒(Z.Preisner)的苦心帮 

助下,奇斯洛夫斯基(除了《白》有趣地展现了波兰改革以后人人唯利是图的面貌),过 

分地暖味性及唯美,教奇氏这个一向敏锐的导演在波兰历史的过渡阶段无甚贡献。比较 

起来,把《大理石人》(Man of Marble)的剧本送检十四次仍然锲而不舍,总希望有天可 

以突显党的虚伪及丑恶的华意达(也顺道比较一下《大》的强硬女角Krystyna Janda--- 

-即《第二诫》的小提琴家----跟《蓝白红》的标致妞儿),看谁更伟大?! 

怪不得说:「乱世出英雄」。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202.103.128.131]

[关闭][返回]